文 | DoNews 雁秋
編輯 | 李信馬
AI眼鏡可謂是目前最火爆的AI硬件,“引爆者”正是Ray-Ban Meta,一個扎克伯格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產物。
只要說一句“Hey Meta”,就可以與Meta AI對話,可翻譯、可識別、可拍照,再加上299美元的“親民”售價,直接風靡全球。
據The Verge(美國科技媒體網站),截至2024年5月,Ray-Ban Meta銷量超100萬臺,年出貨量預期超200萬臺。EssilorLuxottica(全球領先眼鏡制造商)還在2024年Q3財報電話會議上透露,Ray-Ban Meta在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60%的雷朋專賣店中是最暢銷的產品。
穿戴式智能設備并不是什么新鮮概念,此前業界發力的方向是XR(擴展現實,是AR、VR、MR等多種技術的統稱),但苦戰多年未有捷報。
字節跳動旗下的虛擬現實品牌PICO進行大裁員;微軟解散僅成立4個月的工業元宇宙團隊;而目前Meta的元宇宙業務每個季度仍在虧損數十億美元??單純依賴XR技術路線顯然難以支撐企業的盈利需求,Ray-Ban Meta的爆火讓眾人意識到,AI智能眼鏡倒是可作切入市場的突破口。
于是,這股熱潮從海外直卷國內。從今年4月開始,國內各大廠商陸續發布/發售了AI眼鏡:4月,AR品牌“李未可”發布了AI智能眼鏡Meta Lens Chat;8月,小米生態鏈企業蜂巢科技推出了界環AI音頻眼鏡;同月,雷鳥創新與博士眼鏡成立合資公司,首款產品預計年底發布;11月,百度和Rokid陸續發布了搭載AI的智能眼鏡......
DoNews整理發現,目前國內市場上的AI眼鏡大軍可以歸為四類,分別是消費電子企業(華為、小米)、互聯網大廠(百度、字節)、AR眼鏡廠商(Rokid、李未可科技)以及傳統眼鏡廠商(博士眼鏡、BOLON)。
DoNews據網絡資料整理
IDC中國研究總監潘雪菲向DoNews表示,這幾類玩家各自都具有一定優勢?!盎ヂ摼W廠商擅長大模型和軟件應用生態,大型智能硬件廠商有成熟豐富的硬件定義以及完整的系統和硬件生態,科技創業廠商更加專注頭戴設備或可穿戴設備的場景深耕,傳統眼鏡廠商在渠道上更加貼合眼鏡受眾?!?/p>
面對AI眼鏡的火熱,有人認為市場拐點已到并快速上了桌牌,但也有人心懷疑慮。誰都無法準確預測未來,只是,也沒人愿意放棄。
01、“AI”更比“AR”強
AI眼鏡帶來的不止熱潮,還有給競品賽道的寒意。維深信息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三季度全球AR銷量為10.6萬臺,同比下滑4%,是AR眼鏡近幾年第一次出現銷量同比下滑。
顯而易見,AI智能眼鏡的崛起悄然分走AR市場的“蛋糕”。
目前在智能眼鏡這條賽道,AR眼鏡和AI眼鏡是最受矚目的兩大類別,兩者的主要差異在于核心技術的側重上。
AR眼鏡主要依賴的是光學顯示技術和空間感知技術,以接入三方大模型集成AI技術的應用。這類眼鏡的優勢是有顯示能力,但重量和成本都會有明顯增加。例如,不少AR眼鏡為了實現拍攝、感知現實、眼動追蹤等功能用途,至少需要5-7個左右的攝像頭,如Meta Orion的核心亮點之一就是有7顆攝像頭。
更高的硬件配置意味著更高的成本投入。據悉,Meta Orion每副眼鏡的生產成本大約1萬美元,被稱作“史上最貴AR眼鏡”。Meta計劃生產約1000臺Orion,相當于要投入1000萬美元。
而AI眼鏡本身并不具備近眼顯示功能,但會側重于利用AI增強語音交互功能。生成式AI的發展推動了大模型的進化,當下顯然是發力AI眼鏡的好時機。
更為關鍵的是,拋開光學顯示模組,AI眼鏡本身不僅可以實現更輕薄的設計,同時還能降低成本,在現階段能夠快速落地。
在潘雪菲看來,AI眼鏡賽道火熱的背后,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一是得益于Ray-Ban Meta的成功給到市場信心和路徑驗證,二是來自技術或者供應鏈的成熟,三是處于AI大模型風口之上。
“2023年下半年發布的高通AR 1平臺,不僅為像素畫質提升和連接穩定提供保障,也讓行業進入有一定標準化,門檻一定程度降低,而AI大模型也給到產品更多AI賣點。另外,相比于需要帶有顯示功能的AR眼鏡,不帶顯示功能的智能眼鏡從成本和技術上相對低一些。”
「AR眼鏡AI化」已成業內的發展共識,只待國內出現第一款現象級產品。
02、渠道擁抱“老大哥”
AI眼鏡這條賽道目前雖然熱鬧,但實現交付的廠商較少,線下鋪貨率也不及預期,其他廠商雖然發布了產品,但大都推遲到了明年交付
DoNews隨機走訪了一家消費電子企業門店,該門店卻沒有已發布的AI眼鏡產品。店員告訴我們,該產品鋪貨量不多,“如果需要您可以線上購買,也可以去別的門店看看?!?/p>
這也是目前行業的一大問題——尚未解決產品到消費者的“最后一公里”。關于這一點,Meta和雷朋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雷朋眼鏡作為一個引領時尚潮流的文化符號,在受眾感召力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此外,雷朋在美國的直營店有200多家,再加上大量非直營的認證商店及優質認證商店也有銷售Ray-Ban Meta的資格,如此高的門店滲透率,讓潛在消費者有了更多線下體驗的機會。
規?;膫鹘y眼鏡品牌,無論是線下渠道鋪設、品牌知名度、產品形態以及消費者心理偏好,都經過市場的驗證。Meta看中的,正是雷朋已經成熟的銷售渠道與品牌價值。
國內市場也體現出這一趨勢:擁抱傳統眼鏡廠商。據官方披露,截至2024年10月21日,博士眼鏡已與星紀魅族、雷鳥創新、李未可、Rokid、華為等品牌開展了緊密合作;在Rokid的新品官宣海報上,BOLON眼鏡位列合作伙伴名單中,雙方應該會展開一系列合作。
比如在嘗試通過線上渠道購買李未可旗下產品,發現需定制近視、散光等鏡片,要購買LAWK Mata Lens Chat AI眼鏡。而 Mata Lens Chat AI眼鏡可在全國大多數博士眼鏡門店進行鏡片的定制,若所在城市沒有相關門店,也可通過任意一家眼鏡店完成后期的換片。
總的來說,國內智能眼鏡市場正在“抄”Meta和雷朋的作業,讓技術公司去主導AI,眼鏡的視光、外觀時尚度、門店售后則交給傳統品牌,這樣的合作都給雙方不小的業務機會。
03、是否還會有泡沫?
有媒體統計,最密集時,國內外僅10天就發布了18副AI眼鏡。目前已公開、被披露入局AI眼鏡的廠商高達36家(含海外),產品數量預計50+。
Ray-Ban Meta的成功顯然激勵了眾多廠商,但機會往往和風險并存。脈脈上某AR眼鏡商的從業者就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公司跟風頻繁換賽道,業務起不來就轉頭去做其他,沒有技術積累的情況下,要如何打動用戶?
此外,Ray-Ban Meta的成功,究竟是「眼鏡」的成功還是「AI」的成功?回到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人們到底拿你來干什么?
據媒體報道,Youtube上對于這款產品的褒獎大多都集中在視頻功能,更重要的地方還在于傳媒的加成——拍攝的成品能一鍵絲滑發布在Facebook、Instagram上,這一點吸引了更多用戶嘗鮮。
可以看到,Ray-Ban Meta并不是依靠AI功能取勝的,或者說AI帶來的分量沒有那么重要。盡管AI眼鏡遍地開花,各家都在宣傳自己的交互能力,但在產品功能和細分場景上卻大同小異,均表現為基于AI的生成能力語音回答用戶的問題。
「問題」也正是出在這里:這是大模型終端的基本素養,實在談不上驚喜。
況且目前市面上能夠實現的AI功能非常有限,無論是Rokid Glasses還是明年上市的小度智能眼鏡,都集合了第一視角拍攝、AI聊天、翻譯等功能,重復率極高。
換句話說,目前AI眼鏡的功能已經達到了一個臨界點,除非有突破性的功能落地,否則很難進一步勾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近年來PC、智能手機缺乏創新導致全球出貨量的連續下滑,算是前車之鑒。
還有其他的「問題」需要解決。首先是重量:AI眼鏡說到底還是眼鏡,是否能滿足長時間佩戴?
市面上一些產品如雷鳥 X3、雷鳥Air 3,重量區間大概在60-80多克之間,小度AI眼鏡給到的是45克,Rokid Glasses的重量則為49克,算是目前國內輕量化產品的代表。
雖說減輕了整體重量,但依然和普通眼鏡存在較大差距。一般來講,一副輕質的塑料框架眼鏡可能只有20-30克,金屬框架的眼鏡可能會重一些,大約在30-50克之間。參數間的微小差距,正是拉開體驗的關鍵。
AI眼鏡會侵犯用戶隱私也是很多人擔憂的。Google Glass失敗的原因有很多,隱私風險就是其中之一。雖然如今技術進步飛速,但相似的事情仍在發生。
此前兩名哈佛大學生通過實驗發現,在數據工具的輔助下,Ray-Ban Meta可以輕易獲取擦肩而過的陌生人的大量信息,其中包括姓名、住址、電話號碼,甚至親屬信息,全程耗時僅需幾秒——僅靠大街上的偶遇,個人信息就能被提取,細思恐極。
潘雪菲向DoNews表示,“從產品角度看,AI眼鏡仍處于早期階段,盡管大部分產品普遍搭載AI、攝像頭、音頻功能,但在有限的空間做足算力、傳感器、續航和滿足多模態交互良好體驗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從市場角度看,AI眼鏡仍處于爆發初期,需要多家廠商參與將市場體量支撐起來?!?/p>
站在消費者角度,目前的AI眼鏡大都是“期貨”,其可玩性、價格、舒適程度、時尚外觀、隱私安全等,都還處于迷霧之中?,F階段遠未到AI眼鏡所謂的拐點,其能在國內“撕開”多大的市場也不得而知,我們需要更加務實、冷靜地看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