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野馬財經 劉欽文
編輯丨高巖
民營資本系族再加一“環”。
來自浙江臺州的葉氏家族,已經擁有一家上市公司雙環傳動(002472.SZ)的同時,在近日又分拆浙江環動機器人關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環動科技”)到科創板上市,“雙環系”版圖初現。
“雙環系”背后,是一個丈母娘帶著三個女婿一同勇闖資本市場的故事。三個女婿不僅和丈母娘來自同一個縣城,且都在公司擔任要職,大女婿為董事長,二女婿、三女婿在采購部、銷售部各司其職。
這次家族分拆的環動科技,成立僅四年估值就達30億元,為國內機器人RV減速器龍頭企業。淡馬錫、高瓴等紛紛入股。
營收、凈利三連跳
雙環傳動拆分的環動科技成立于2020年,至今成立時間雖僅四年,但已迅速成長為行業龍頭。
環動科技主要從事機器人關節高精密減速器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生產的產品包括RV減速器、精密配件及諧波減速器。所謂 RV減速器,通常使用在工業機器人的關節部位,使機械臂完成指定動作。 主要作用包括降低轉速、增加扭矩、提高運動精度和減少振動噪音。
圖源:環動科技官網
“減速器是工業機器人關鍵的傳動部件之一,對工業機器人的性能和精度有著重要的影響。它能夠將電動機的高速旋轉轉化為工業機器人關節所需的低速高扭矩輸出,從而保證工業機器人在執行任務時的精確性和穩定性。此外,減速器的效率、精度、承載能力和使用壽命等性能指標直接影響到工業機器人的整體性能。”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表示。
國內外的多家機器人廠商也都是環動科技的客戶,包括埃斯頓(002747.SZ)、埃夫特(688165.SH)、卡諾普、愛仕達(002403.SZ)旗下錢江機器人、 新時達(002527.SZ)、 新松機器人(300024.SZ)、凱爾達(688255.SH)、廣州數控、華中數控(300161.SZ)等。
這樣的環動科技在成立第二年就實現了盈利,此后營收、凈利三連跳。《招股書》顯示,2021年-2023年、2024年1-6月(下稱“報告期”),環動科技的營收分別為9141.23萬元、1.69億元、3.09億元及1.34億元,同期凈利潤分別為2021.4萬元、5017.83萬元、7626.29萬元及2553.95萬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94.24%。
能夠實現這樣的業績,離不開環動科技第一大客戶埃斯頓的支持。《招股書》顯示,環動科技來自埃斯頓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163.09萬元、7289.85萬元、1.6億元和7066.43萬元,占比分別為12.72%、 43.07%、51.61%和52.88%。3年間翻了超過10倍。
“公司存在對埃斯頓重大依賴的風險。若主要客戶自身經營或財務狀況出現不利變化,或由于客戶業務發展戰略調整、采購政策變化,或公司未能及時滿足客戶不斷迭代的業務需求等因素,導致公司與其合作關系發生不利變動,且公司不能持續拓展新增客戶和市場,或將對公司經營業績帶來不利影響。”環動科技表示。
事實上,埃斯頓的日子過的沒有環動科技這么好。埃斯頓被稱為“國產工業機器人一哥”,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33.67億元,同比增長4.38%;歸母凈利潤為-6669.98萬元,同比下降147.55%。這已經是埃斯頓連續第三個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
2024半年報中,埃斯頓解釋稱,“今年上半年,由于需求下滑,投資放緩及市場競爭加劇,收入增長不及預期、毛利率下滑、人員費用增長、折舊攤銷等固定成本費用增加,對公司凈利潤產生較大影響。”
不過作為埃斯頓的上游,環動科技的毛利率最近三年持續增長,2021年-2023年主營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35.48%、40.68%、42.47%。2024年1-6月有所下降,為38.14%。
機器、廠房均來自雙環傳動
環動科技僅成立四年就能實現盈利、毛利率不斷上升,在市場上迅速站穩腳跟,與背后的控股股東雙環傳動,以及實控人家族有著分不開的關系。
《招股書》顯示,雙環傳動為公司第一大股東,直接持有61.29%的股權,為控股股東。雙環傳動為A股的齒輪龍頭企業,主營業務為機械傳動齒輪及其相關零部件的研發、設計與制造,主要產品為乘用車齒輪、商用車齒輪、工程機械齒輪、減速器及其他產品,主要應用領域涵蓋汽車的傳動系統、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驅動裝置。
包括華為、比亞迪、蔚來、豐田、大眾等,都是雙環傳動的客戶。由于下游新能源汽車近幾年來市場持續擴張,雙環傳動也迎來業績大爆發。
2019年到2023年的五年時間,營收從32.36億元增長到80.74億元,幾乎翻了一番還多;凈利潤從7501.48萬元到8.34億元,增長超過十倍。2024年前三季度,雙環傳動營業收入為67.43億元,同比增長14.83%;凈利潤為7.67億元,同比增長24.89%。
雙環傳動的資源也給環動科技帶來了不少便利。
環動科技成立次年就能開展業務背后,是向雙環傳動租賃機器設備。為此2021年、2022年環動科技支付租金226.07萬元、426.56萬元。之后更是直接買了下來,金額分別為261.86萬元和3943.85萬元。
環動科技的廠房和辦公樓也來自雙環傳動。2021年、2022年環動科技為此支付租金各153.45萬元。
2022年,環動科技又將這部分房產、土地從雙環傳動手中買了下來。其中,房產未稅金額合計2274.09萬元,主要包含制造車間、鋼結構廠房、辦公樓等,相應的土地未稅金額為3305.38萬元。金額共計5579.47萬元。
雙環傳動還在2021年、2022年無償向環動科技轉讓一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
同時,雙環傳動還是環動科技的供應商和客戶。《招股書》顯示,環動科技從雙環傳動處采購毛坯件、鋼材、工裝刀具、RV 減速器等,2021年、2022年采購金額為542.18萬元、120.79萬元。此外,2021年還向雙環傳動持股30%的聯營企業——重慶世瑪德智能制造有限公司采購裝配線,金額123.89萬元。
銷售方面,環動科技還給雙環傳動、江蘇雙環、重慶世瑪德、錢塘機器人提供加工服務、銷售減速器、工業機器人等,2021年-2023年金額合計達125.13萬元、135.04萬元和13.23萬元。
圖源:《招股書》
“本次分拆后,環動科技將持續規范和減少關聯交易,保證關聯交易的合規性、合理性和定價公允性,不會對公司獨立性及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等造成重大不利影響,不存在影響公司獨立性或損害公司和股東利益的情形。”環動科技表示。
丈母娘帶著三個女婿、員工、高瓴 共享資本盛宴
除了諸多關聯交易外,人員、高管方面,環動科技同樣離不開雙環傳動的支持。
雙環傳動、環動科技如今的市場地位可以說是上一輩的葉善群、陳菊花兩夫妻,以及下一輩的女婿吳長鴻等人一步步接力打拼而來。葉善群、陳菊花兩人均出生于浙江省臺州市玉環縣,1980年的春天,葉善群憑借3000元資金、5臺儀表機床,以加工摩托車齒輪開始打下了雙環的第一片基業。
1991年,隨著發展步入正軌,玉環縣振華齒輪廠成立(雙環傳動前身),葉善群為廠長、陳菊花則是產品檢驗員。1992年,吳長鴻以葉善群、陳菊花的準大女婿身份進入自家廠子開始工作。
吳長鴻出生于1969年,2006年吳長鴻進一步執掌雙環傳動,出任公司董事長。在其帶領下,2010年,雙環傳動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成為A股首家齒輪上市公司。
這期間,二女婿陳劍峰、三女婿蔣亦卿也相繼進入公司,陳劍峰出生于1971年,歷任采購部副部長、監事會主席,現任雙環傳動本部運營副總經理助理、監事;蔣亦卿出生于1979年,為大專學歷,2001年進入公司歷任銷售經理、銷售部長、銷售總監,現任雙環傳動董事兼副總經理。
2016年,葉善群因身體健康原因退出實控人之列,雙環傳動、環動科技的實控人變為吳長鴻、陳劍峰、蔣亦卿和陳菊花四人。四人除通過雙環傳動控制環動科技61.29%股權外,吳長鴻直接持有環動科技5.74%的股權,蔣亦卿、陳劍峰通過嘉興環創間接持有環動科技0.24%的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三個女婿吳長鴻、陳劍峰、蔣亦卿,與葉善群、陳菊花均來自同一個縣城:浙江省臺州市玉環縣。而葉善群、陳菊花的三個女兒并未出現在兩家公司的高管或股東行列。
wind顯示,雙環傳動上市以來,吳長鴻、陳劍峰、蔣亦卿、葉善群、陳菊花多次減持,以減持日股價及參考市值計算,合計減持金額達3.58億元。
圖源:wind
在三個女婿的手上,雙環傳動發展的如火如荼,于2020年成立環動科技,2024年啟動分拆計劃。
環動科技的此次上市,除了實控人家族外,還有不少人期待。
例如打工數年,終于熬出頭的張靖。在業務上,葉氏家族并未直接管理環動科技,僅吳長鴻、蔣亦卿擔任董事、以及吳長鴻的妹妹吳愛平擔任財務總監。董事長一職則是交給擁有資深科研實力、跟了自己家十一年的“老人”張靖。
張靖出生于1977年,擁有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博士學歷,2013年4月至2020年5月,先后擔任雙環傳動研發部部長、雙環傳動機械研究院(即環動科技業務前身)院長;自2020年5月環動科技成立后,張靖便擔任執行董事、經理、技術中心主任,2023年8月,接過環動科技董事長一職。
2021年8月,張靖出資1573.2萬元,認繳環動科技新增注冊資本285萬元,成為第二大股東,持股10%。
2023年1月,環動科技又進行了規模達2.9億元的增資擴股,引入了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國投招商、Temasek淡馬錫、玉環國投、浙江股權服務集團有限公司、浙大聯創投資等投資機構。
2023年5月,吳長鴻、張靖將二人持有的環動科技合計2.33%的股權轉讓給了高瓴、國投招商、浙大聯創投資等,吳長鴻獲得股權轉讓款3000萬元;張靖獲得4000萬元,已經回本,凈賺2426.8萬元,持股比例降為7.4%。以此輪價格計算,環動科技估值已達30億元。
葉氏家族從一個小小的齒輪工廠起步,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不僅成功將雙環傳動帶上資本市場,如今更有望通過環動科技打造出第二家上市公司。小小齒輪和精密減速器成為了家族的財富密碼,助力其身價再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