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曉云
界面新聞編輯 | 江怡曼
12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GF60專家委員、廈門國家會計學院原院長黃世忠在出席“2024第三屆綠色金融北外灘論壇”時表示,在雙報告時代,信息披露仍任重道遠。
什么是雙報告時代?黃世忠表示,公司報告將由財務報告為主的單一格局,逐漸地轉向由財務報告和可持續發展報告并行的雙重格局。
他表示,經過幾十年的探索,會計界、企業界基本達成一種共識,可持續發展報告脫穎而出。有望在今后與財務報告一起共同成為反映經濟社會和環境高質量發展的一種系統性結構化的方式。目前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核算和報告溫室氣體排放。
那么,上市銀行目前的信息披露情況如何?
黃世忠表示,按照中國證監會所發布的指導三個交易所所發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在已經上市的58家商業銀行當中,需要強制披露可持續報告的有21家。其中,僅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披露了范圍三排放。這4家中只有平安銀行披露了融資排放,融資排放占到接近99%。
什么是范圍三排放?范圍一指的是直接排放,即企業和金融機構所擁有和控制的排放源所產生的排放。范圍二指的是購買電力所產生的排放,范圍三排放指的是價值鏈排放,分為上游8種,下游7種。
黃世忠表示,上游的8種中最重要的是企業購買機器設備、原材料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下游7種指的是企業在產品應用過程當中所產生的排放。對金融機構而言,下游的排放中第7種最相關,即投資排放+融資排放。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上市銀行中只有平安銀行一家披露了融資排放。
與此同時,21家披露可持續報告的上市銀行當中有17家披露了綠色貸款所帶動的減排或者避免排放。
為什么關注這些數據?黃世忠表示,范圍一、范圍二、范圍三是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碳足跡。碳手印是指金融機構提供綠色貸款所帶來地避免排放。“大家所熟悉的騰訊會議系統,避免我們出差坐飛機減少的排放、避免的排放叫作碳手印。”
他表示,上市銀行選擇性披露現象比較普遍,報喜不報憂。突出表現為大部分銀行披露了范圍四排放(即綠色貸款避免排放),但只有平安銀行披露了融資排放。 范圍一的核算范圍和范圍二排放因子差異巨大,可比性低,范圍四披露可信度不高。
他以北京銀行和興業銀行舉例對比,北京銀行2023年綠色貸款是1560億,帶來的減排高達5621噸,興業銀行是8090億的綠色貸款,只帶來2292萬噸的減排。“不知道興業銀行的范圍四排放被低估了,還是北京銀行的范圍四排放被高估了。這種情況下,只有金融機構披露,沒有第三方的獨立見證,這種數據的可信性就值得我們深思。”。
談及融資排放,黃世忠指出,目前面臨五大普遍性挑戰,分別是數據可獲得性,數據可靠性,數據及時性,數據透明性,數據相關性。
對此,他提出六點建議:一是制定適合我國實際的融資排放核算和報告標準;
二是借鑒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的環境信息平臺的做法,建立跨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庫。
黃世忠表示,只有一個行業有幾個代表性企業披露,那么金融機構就可以根據這些代表性企業的平均排放強度來推算它的貸款客戶或者投資客戶的融資排放。
三是借鑒PCAF的經驗對融資排放標注數據來源,并對數據質量進行分類。
四是鼓勵金融機構提供融資排放信息披露獨立鑒證報告,以此增強可信度,防止“漂綠”行為。
五是強化對金融機構董監高以及其他管理人員的能力建設。
“根據我們所做的調研,我們的金融機構的管理層,在氣候變化方面的自身經驗、能力嚴重不足,所以必須加強。”他表示。
六是降低已披露融資排放信息金融機構的資本金要求。
黃世忠以披露融資排放的平安銀行為例,認為其面臨的氣候轉型風險較低,透明度較高。“這個時候適當地降低它資本金要求,能夠向還沒有披露融資排放的其他金融機構提供正向的激勵機制。”在他看來,這也符合監管要求,風險越高,透明度越低,要求的資本金就越高,反過來應該越低。
本次會議由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政府支持、綠色金融60人論壇(GF60)主辦、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