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王鵬凱 黃月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每個周六,“文化周報”向你匯總呈現最近一周國外思想界、文藝圈、出版界、書店業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周我們關注巴黎圣母院將于本周末重新開放,薩莉·魯尼發文探討氣候危機,牛津詞典2024年度詞匯為brain rot,2024年透納獎得主呼吁加沙停火等內容。
01 巴黎圣母院本周末重新開放
在2019年4月發生火災的巴黎圣母院,計劃于本周末重新開放。據悉,法國政府將為此舉行特別典禮,預計將有50名國家政要出席。
法國總統馬克龍上周五視察了教堂的修復工作,并在電視上進行現場直播,人們得以首次見到教堂修復后的內部樣貌。馬克龍稱工人們治愈“國家創傷”,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他曾設下五年內重建巴黎圣母院、甚至使其“更美麗”的目標,如今這一目標已經實現。據報道,約250家公司和數百名專家參與了重建工作,總耗資近7億歐元——這來自150個國家的捐助。

據介紹,此次典禮將包括巴黎大主教主持的開啟儀式:重新敲擊巴黎圣母院緊閉的大門,象征性地喚醒圣母院的大管風琴,以及贊美詩、祈禱和歌唱環節。馬克龍將在前院發表講話。在本周日,圣母院將舉行第一次彌撒和新祭壇的祝圣儀式。此外,塞納河南岸會設立一個可容納4萬觀眾的區域。
在修復細節方面,圣母院的19世紀哥特式尖頂已得到精確復原,其余內部構造也恢復一新。據報道,修復基本使用了相同的材料、橡木和石材,采用的也是相同的技術。重建還增設了針對潛在火災的消防管道系統。在火災中幸免于難的圣母瑪利亞雕像于11月初回到巴黎圣母院,修復后的鐘樓也在11月初重新鳴響了鐘聲。
新當選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本周表示,他將出席此次典禮。這是他重新當選以來的首次海外訪問,他在首個任期內與馬克龍有過密切合作,本次勝選后,馬克龍也是第一位發來祝賀的外國領導人。據CNN報道,馬克龍計劃邀請特朗普與馬斯克前往巴黎,參加明年二月初舉行的人工智能峰會。
02 薩莉·魯尼發文探討氣候危機
日前,愛爾蘭作家薩莉·魯尼在《愛爾蘭時報》發表了題為“我們什么時候才能有勇氣阻止氣候危機?”的文章。在文中,她尖銳地指出了氣候危機與資本主義和全球政治不平等的關聯,為了解決危機,“我們必須跳出并反對當下的政治系統。”
魯尼認為,人類本身似乎陷入了一場可怕的死亡競賽,為了生存而拼命掙扎,這里的敵人并不是人類自身的貪婪——畢竟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數十萬年,氣候危機只是最近幾百年的事——而是一種特殊的貪婪:資本主義。她認為,資本主義系統并沒有一個完美富足的最終狀態,而是必須不斷增長,永遠向前:更多資源、更多生產、更多消費,永遠更多,而化石燃料就是其背后的引擎。

另一方面,不平等的國家等級制度加劇了這一危機。魯尼指出,實際上,美國搖擺州的一部分選民比地球上其余數十億人擁有更大的權力來決定全球變暖的速度和規模,這是極端的代表性缺失。國家層面也是如此,地球上武裝最森嚴、監管最可怖的邊界,被大氣中的碳輕松越過,美國和歐洲的碳排放給巴基斯坦、海地、索馬里、菲律賓帶去災難,但這些國家的人民沒有權利參與投票,“這看起來并不像民主,而更像帝國。”
魯尼逐一討論了現有的應對方式。選民仍可以選擇支持少數幾個試圖面對挑戰的左翼政黨,消費者也可以通過減少航班、少吃或不吃肉、減少購買不必要物品等方式來減少碳排放,又或是通過街頭抗議、請愿、公眾運動、在美術館潑湯等方式改變公共話語,但這些都存在局限性——跨國公司毀滅地球,并不是因為這會使他們受到公眾喜愛,而是因為如此能帶來利潤。因此,魯尼認為,要帶來真正的改變,就要試圖威脅、破壞這些公司的利潤,比如有針對性的集體行動。
在文章的最后,魯尼設想了兩種未來場景:“或許最好的情況是,今天的孩子以及他們的后代會帶著震驚回望我們,質疑為何我們中如此之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在明知他們的生命受到威脅時,卻如此沉默、毫無組織、怯懦不堪。當然,另一個同樣可能的情景是,那時幸存的人已寥寥無幾,他們也根本無暇回望。”
03 牛津詞典2024年度詞匯為brain rot
12月2日,牛津大學出版社公布了2024年年度詞匯:brain rot(腦腐)。
牛津對此的定義是:“brain rot(腦腐)指一個人精神或智力狀態退化,尤其被視為過度消費瑣碎或缺乏挑戰性內容(如今特別指網絡內容)的結果。此外,也指可能導致這種退化的事物。”
這一詞匯在今年獲得了大量關注,從TikTok到主流媒體,其使用頻率在2023-2024年間增加了230%。“腦腐”被用來表達對過量消費低質量網絡內容的擔憂,也被更具體地用于病毒式網絡文化之中,表達一種幽默或自嘲,并催生了新興的“腦腐語言”,比如skibidi(指無意義的東西)、Ohio(指尷尬或奇怪的東西)。這一詞匯也引起了更嚴肅的討論,今年早些時候,美國一家精神健康中心甚至在網上發布了如何識別和避免腦腐的建議。
也有人認為,這背后存在更強的政治意涵與時代癥候。《大西洋月刊》的一篇評論指出,在特朗普時代,尤其是我們所處的當下,同樣是一個腦腐、垃圾、倦怠的時代,不只是美國,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的高清晰度、低預算的生成式AI圖像,與MAGA為代表的右翼運動所倡導的meme美學是相融合的,這種腐爛甚至超越了政治范疇——即使你不關心新聞,你仍然要處理無休止、無意義的數字碎片流。
根據牛津詞典的解釋,這一詞匯有記載的最早使用是在1854年,出現在梭羅的經典作品《瓦爾登湖》中,梭羅在書中批評了社會貶低復雜思想、偏愛簡單觀念的傾向,認為這是精神和智力普遍衰退的表現。他哀嘆道:“當英國致力于治愈土豆腐爛時,難道沒有人試圖治愈腦腐爛嗎?它明明更廣泛流行,也更致命。”

[美]梭羅 著 仲澤 譯
譯林出版社 2020-10
牛津語言部總裁卡斯珀·格拉斯沃(Casper Grathwohl)表示,今年的入圍詞匯大量出現了年輕人以半諷刺方式重新利用的老式詞匯,就像是“喇叭褲又重新流行起來”。比如demure(端莊的),這一詞匯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377年,今年8月,一名TikTok跨性別網紅在形容自己的妝容和著裝時使用了demure這一表述,使之迅速走紅網絡;另一個有近千年歷史的詞匯lore(傳說)也被年輕人重新改造,用來指代名人或虛構角色,甚至是一個人自己的個人史。
牛津年度詞匯基于其不斷更新的、約260億單詞的英文語料庫而來,旨在“反映塑造2024年的情緒和對話”,與過去幾年一樣,牛津邀請了約37,000名公眾對入圍名單進行投票,并基于投票結果進一步分析決定最終的年度詞匯。多年來,它選出了一系列經久不衰的新詞,比如podcast(播客)、selfie(自拍)、post-truth(后真相)等。2023年選出的年度詞匯是rizz(年輕世代俚語,意為風格、魅力或吸引力,很可能源自charisma一詞)。
04 2024年透納獎頒布,獲獎者呼吁加沙停火
本周二,2024年透納獎在英國泰特美術館頒布,藝術家賈斯琳·考爾(Jasleen Kaur)憑借關注蘇格蘭錫克教社區生活和傳統的裝置藝術作品最終獲獎,38歲的她是本屆最年輕的入圍者。
本屆透納獎的入圍名單以殖民主義、民族主義和身份政治為主題,其它提名作品包括了廢奴運動、菲律賓反殖民歷史等題材,反映出少數族裔藝術家在博物館和畫廊展覽中的代表性正在不斷增加。
名為Alter Altar的獲獎項目是考爾去年在格拉斯哥藝術空間Tramway舉行的個展,展陳包括雕塑、家庭影像,以及通過材料組合聚集起的不同聲音——敬拜鐘鈴、蘇菲派伊斯蘭教祈禱音樂、印度小風琴和流行曲目等。這一展覽將個人、政治和精神層面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創造出一種喚起團結與喜悅的視聽體驗。評審團表示,考爾的作品對當下議題充滿敏銳感,“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展現了在一個日益出現民族主義、分裂與社會控制的世界中,我們如何共同生活。”

頒獎儀式開始前,約100名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者聚集在場地外,高喊口號并揮舞橫幅,要求泰特美術館從涉及以色列的組織中撤資。此外,包括得獎者考爾以及另兩名入圍藝術家在內的1200多名藝術工作者在上周簽署了一份公開信,呼吁泰特美術館撤資。但美術館館長、透納獎評審主席亞歷克斯·法夸爾森(Alex Farquharson)表示,他不會對此發表評論,而只是想關注考爾的藝術。
考爾在獲獎發言中表達了對中東停火的呼吁,并舉起一條巴勒斯坦國旗顏色的圍巾,上面寫有“撤資”一詞。“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藝術家被要求在畫廊里夢想解放,但當這一夢想意味著現實生活時,我們就被制止。”她說,“我希望畫廊內的政治表達與生活中的政治實踐不再被分開對待,我希望機構能明白:如果你想讓我們留在里面,你就需要傾聽我們在外面的聲音。”
透納獎以英國著名畫家透納命名,是頒發給英國視覺藝術家的年度獎項,獲獎者將得到25000英鎊的獎金。自1984年設立以來,透納獎已經成為了英國最受關注的當代藝術獎項。今年入圍藝術家的作品群展將在泰特美術館舉行,持續至2025年2月16日。
參考資料:
https://www.lemonde.fr/en/france/article/2024/12/02/notre-dame-discover-the-celebration-plans-for-paris-cathedral-s-reopening-on-saturday_6734933_7.html
https://edition.cnn.com/2024/11/30/style/notre-dame-reopening-restoration-intl/index.html
https://corp.oup.com/news/brain-rot-named-oxford-word-of-the-year-2024/
https://www.theatlantic.com/newsletters/archive/2024/12/behind-the-brain-rot/680866/
https://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2024/dec/03/jasleen-kaur-38-wins-the-turner-prize-2024
https://www.nytimes.com/2024/12/03/arts/design/turner-prize-jasleen-kau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