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牛其昌
盡管公司在互動易平臺稱“目前沒有(布局人形機器人)”,但這依然阻擋不了山東礦機(002526.SZ)六連板的步伐。
12月4日,主營煤炭機械設備的山東礦機再度一字漲停,截至收盤報4.80元/股。在過去六個交易日中,曾經默默無聞的山東礦機毫無征兆地走出一波六連板行情,累計漲幅達77.78%,成為近期A股市場的一只妖股。
當日晚間,山東礦機再度發布股價異動公告澄清,“經核查,公司未發現近期公共媒體報道了可能或已經對本公司股票交易價格產生較大影響的未公開重大信息;公司目前經營情況正常,內外部經營環境未發生重大變化;不存在違反信息公平披露的情形”。
綜合市場消息來看,山東礦機本輪暴漲或與市場炒作機器人概念有關。
消息面上,特斯拉機器人團隊近日更新Optimus最新進展,視頻中主要展示在遠程操作下demo機兩次空手接網球并放下。特斯拉Optimus工程師表示,目前新手/前臂系統擁有雙倍的自由度,其中手上有22個自由度,手腕/前臂上有3個自由度,且表示未來主要優化方向在于觸覺感應集成的拓展以及前臂重量的減輕。
另據報道,華為正式入局人形機器人,正聯合中國移動、樂聚機器人開展5.5G網絡場景下的機器人應用,面向B端和C端的多種場景。
有分析指出,伴隨人形機器人核心部件的持續優化,人形機器人量產在望。
對此,多家機構對行業發展前景表示看好。華安證券研報認為,靈巧手的性能和成本受其三大核心組件——驅動、傳動和傳感裝置的共同影響。國金證券研報稱,基于功能性和長期目標,靈巧手往人手方向發展是大勢所趨。以特斯拉Optimus的靈巧手為例,包括空心杯電機、無刷有齒槽電機、絲杠、觸覺傳感器等環節投資價值凸顯。
在此背景下,機器人概念股近日持續活躍。Choice數據顯示,進入11月以來,機器人指數漲幅超17%,而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僅1%,其中埃夫特(688165.SH)、機器人(300024.SZ)、江蘇北人(688218.SH)等個股漲幅居前。
有意思的是,尚未布局人形機器人,甚至跟人形機器人概念并不沾邊的山東礦機卻在這一輪爆炒中脫穎而出。
公開資料顯示,山東礦機前身系1955年設立的昌樂縣礦山機械廠,2008年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0年登陸深交所掛牌上市,主要產品及服務是智能化綜合采煤系統、電液控制系統、地面智能散料運輸系統、工程總承包、煤機配件、煤機產品。
今年上半年,山東礦機的主營業務依舊是煤炭機械設備和智能散料輸送裝備,二者分別實現營收8.02億元、1.80億元,分別占公司總營收的68.72%和15.45%。
而山東礦機為數不多與機器人概念沾邊的業務,在于公司半年報中提到的經營范圍中包括“工業機器人成套設備生產及銷售”。另外在去年11月25日,山東礦機在互動易平臺上提到,“公司智能焊接機器人主要用于替代高強度崗位人工,原崗位人員經過培訓將轉至其他崗位”。
在股價連續漲停后,12月3日,有投資者在互動平臺向山東礦機提問“公司有人形機器人布局嗎?”山東礦機回應稱“目前沒有”。另據山東礦機近日對媒體回應,“目前公司有自己生產的機械臂,在焊接生產線上應用了這種工業機器人,但不是市場上所說的人形機器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三季度山東礦機業績承壓。三季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17.08億元,同比下降20.93%;歸母凈利潤1.10億,同比下降47.21%。
對于上半年營收、凈利雙降,山東礦機給出四點原因:
一是公司主要產品國內市場產能擴張過快,行業競爭加劇,產品價格下行,銷售量同比下降3.03%;
二是國外市場因俄烏沖突、中東及紅海危機的影響,全球海運航程大幅增加,部分航線上漲200%-300%,導致海運費用增加;
三是雖然公司國外市場銷售量同比增長12.92%,但遭受各種反傾銷關稅、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嚴峻挑戰,為了保持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得不在出口價格上做出讓步;
四是報告期內政府補助收益同比下降。
無獨有偶,另一家山東上市公司大業股份(603278.SH)近日也因沾上機器人概念而收獲了一波四連板。
資料顯示,大業股份主要從事胎圈鋼絲、鋼簾線以及膠管鋼絲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今年6月,公司曾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人形機器人靈巧手用鋼絲尚處于市場調研和研究開發階段”。
對于與人形機器人概念聯系在一起的市場聲音,大業股份也做出了解釋。
12月4日晚間,大業股份發布風險提示公告稱,“公司關注到近期公共傳媒報道了公司涉及‘人形機器人概念股’的相關內容。公司現有主營業務仍以胎圈鋼絲、鋼簾線以及膠管鋼絲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主,人形機器人業務目前尚處于探索和市場調查階段,研發技術團隊尚未組建完成,尚未建設生產設備及生產線,尚未產生收入,且公司相關業務未來在技術研發、產品競爭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大業股份稱,“人形機器人市場目前總體尚處于探索階段,尚不成熟”。
據業內人士對界面新聞分析,結合山東礦機和大業股份等多只個股的主營業務及表述看,人形機器人相關業務目前仍只停留在初級階段,遠未惠及上市公司業績。基于當前市場對于機器人概念的炒作,待資金亢奮期過后,投資者更應注意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