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快遞觀察家
每年雙11,不僅是消費者的狂歡節,更是快遞行業的一場年度大考,尤其是在末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環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快遞業務量如火箭般飆升的今天,那些堅守在配送最前線的末端網點,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2013年雙11的6517萬件日最高業務量,到2024年7.29億件的新紀錄,這十年間,快遞業務日均處理能力實現了10倍以上的飛躍,如今更是穩定在5億件以上。
幾何倍數增長的業務量,讓快遞公司的業績飛增。一邊是總部的業績不斷創下新高,一邊是末端網點的艱難度日,在快遞“爆倉”成為歷史的背后,“最后一公里”的堅守為何越來越困難?
快遞雙11巨變
曾幾何時,因為快遞行業的處理能力、基礎設施以及管理水平尚無法完全應對雙11帶來的巨大業務量,爆倉成為家常便飯。包括當時分揀中心缺乏自動化設備,受制于網點的倉庫面積以及末端配送能力等,都無法應對雙11挑戰。
以2012年雙11為例,多家快遞因業務量激增,導致多個分揀中心和網點出現了嚴重的爆倉現象。貨物包裹堆積如山,快遞員們雖然忙碌地穿梭其間,但仍然無法及時處理完所有的快件。
億豹網了解到,這不僅導致了配送時間的大大延長,部分快件甚至延遲了一月以上才送達消費者手中,而且服務質量也相應下降,出現了快件丟失、損壞等問題。這一現象不僅影響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也對快遞公司的品牌和運營造成了嚴重沖擊。
同樣,在2013年雙11期間,某電商賣家也因合作的快遞公司爆倉而面臨發貨難的困境。發貨延遲引發了大量消費者的投訴和不滿,對電商賣家的聲譽和銷量都造成了不良影響。經濟損失也隨之而來,包括退款、賠償等費用。
現在,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如今的快遞行業已經能夠平穩度過雙11。
首先,在硬件方面,快遞企業引入了大量自動化設備,如智能分揀設備、無人機、智能駕駛卡車等,顯著提高了分揀和運輸效率。這些設備的應用不僅減少了人工操作的失誤和耗時,還大大提高了處理能力,使得快遞企業能夠更好地應對雙11期間的業務量激增。
其次,在軟件方面,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也被廣泛應用于快遞行業。通過智能系統預測網點倉儲和人工需求、規劃包裹的運輸路線等,快遞企業能夠更加精準地調度資源,優化配送流程,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
種種進步,使得即使面對雙11期間數億件的快件量,也能夠做到快速、準確地處理和配送。同時,消費者服務體驗也得到了顯著改善。半日達、當日達、次日達幾乎成為行業標配,快遞配送速度更快、服務更周到,消費者滿意度不斷提高。
與此同時,快遞網點覆蓋面也更廣,深入田間地頭、工廠、學校,甚至海外,不僅方便了鄉村生活,也激發了農村地區的消費潛力,拓寬了進村、進廠、出海的新通道。
網點“困在”價格戰
時間來到2024年,快遞行業的價格戰仍舊如同沒有硝煙的戰爭,持續改變著整個行業的生態格局。這場價格戰不僅使快遞服務的均價降至歷史新低,更讓末端網點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
億豹網發現,2023年快遞行業的平均價格已經降至9.1元,2013年這一數字為15.69元,十年間降幅高達42%。
在這場價格戰中,各大快遞公司紛紛祭出降價大旗,進入中國市場的極兔,2020年中國業務單票收入僅有0.23美元,遠低于通達系此前的整體價格。而隨后,順豐、申通、圓通、韻達等巨頭也未能幸免,單票收入紛紛下滑。
兩年惡性價格戰之后,圓通和韻達2023年的單票收入分別下降至2.41元和2.37元,同比分別下降了6.87%和9.03%;申通則更為激進,其單票收入從2023年1月的2.70元一路下降至年底的2.23元,同比下降了11.33%。
然而,價格戰帶來的不僅僅是價格的下降,更導致末端網點利潤急劇縮水。
隨著派費的不斷減少和成本的持續上升,末端網點面臨著巨大的經營壓力。早期,派送費用每件還能達到2元多,但如今已降至1元多,甚至更低。與此同時,房租、水電費、人工費等運營成本卻隨著物價的上漲而不斷增加,這無疑進一步加劇了其經營負擔。
一些網點因無法承受經營壓力而被迫關閉,快遞員的工作積極性也受到影響,服務質量下降,形成了惡性循環。實際上,網點經營難度加大已經成為行業共識,快遞員辭職、網點轉讓現象屢見不鮮,甚至有快遞網點直接停擺。
考核方面,以罰代管的加盟制快遞,居高不下的罰款幾乎成為所有網點的痛。業務量指標、虛假簽收罰款、惡意投訴等等,讓無數網點老板和快遞員叫苦不迭。
未來能否越努力越幸運
在數字經濟浪潮的推動下,2023年全國電子商務平臺交易額攀升至46.8萬億元的新高度,同比增長9.4%,跨境電商更是以15.6%的增速展現其蓬勃活力,進出口總額達到2.38萬億元,出口額獨占鰲頭,達到1.83萬億元,同比增長19.6%。
作為電商行業蓬勃發展的物流支柱,快遞公司與基層網點共同支撐起了全年超過1500億件的體量。
快遞需求量處于高位,業務量增速仍在兩位數區間,消費者期待更快、更準、更優質的服務,從而對快遞企業提出更高要求。但末端網點普遍承壓,服務要求提升導致運營風險加劇。
另一方面,在快遞企業不進則退的市場競爭中,爭奪市場份額仍是各大快遞第一要務。業務量指標成為一線網點頭上的一座大山,導致行業形成“越累罰款越高、量越大風險越大”的惡性循環。
在這樣的背景下,末端網點似乎陷入“越努力越不幸”的怪圈,想要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快遞員和加盟商的堅守與付出不容忽視。
億豹網呼吁,快遞品牌的發展與一線網點的生存狀況息息相關,如果網點和小哥的基本生存無法保障,那么空談市場開拓、提升服務幾乎沒有實際意義,要讓從業人員“越努力越幸運”,需要監管和行業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