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化妝品財經在線CBO
近日,合成生物領域企業巨微(無錫)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巨微生物)已接連完成兩輪數千萬級融資。投資方包括專注于健康美麗產業投資的云廬科創、上市公司佳禾食品董事長等。
據CBO不完全統計,這次投資事件是今年以來第15次合成生物領域的投資。隨著合成生物概念原料持續火熱,資本們不斷押注該賽道,11個月投資金額達到數億元。

01 下一個千億風口賽道
作為21世紀生命科學領域的顛覆性技術之一,合成生物技術市場熱度居高不下。
據CB Insights和B Capital分析,全球合成生物市場規模從2018年的53億美元增長至2023年的170億美元,預計在2028年將達到近5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37億元),年均增長24%。
近十年,我國合成生物相關企業注冊量也在逐年增加。企查查數據顯示,2023年相關領域共注冊超過8萬家企業,創近十年注冊量新高。

那么,如此火熱的合成生物到底是什么?
公開資料顯示,合成生物,也被稱為“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從柴油等燃料,塑料、尼龍之類的化學品,再到角鯊烯、透明質酸、麥角硫因、膠原蛋白,甚至維C維A這樣耳熟能詳的化妝品熱門功效成分等,過去只能通過動物提取、植物提取、石化來源獲得的這些物質,現在都能夠通過合成生物技術獲得。
因此,在化妝品、醫藥、營養健康、食品、環保等多個領域它都顯示出巨大潛力。近兩年來,美妝行業內火爆的重組膠原蛋白技術,便是合成生物技術的應用領域之一。
眾所周知,在美妝行業中,原料生產占據著核心地位。
然而,傳統原料生產過程中面臨著各種問題,包括雜質多、生物毒性大、生物利用率低、生產周期長等。如動植物提取物這樣的重要天然原料,也通常面臨著提取難度大、產量小、周期長的難題。
此外,在高端化妝品原料領域,國內企業競爭力相對較弱,許多高端原料受制于人。例如,在一些高端的護膚油脂、特殊功能的聚合物等方面,都是國際巨頭占據著主導地位。
國內企業合成生物技術的發展,便能很好地解決原料提取難、關鍵原料受限等問題。McKinsey報告顯示,原則上,全球60%的產品都可以采用生物合成法進行生產。
以巨微生物為例,根據其官方公眾號信息,目前,企業以生物活性糖為切入點,通過基因編輯、微生物發酵等高科技手段,將復雜的生物合成路徑簡化為可控的工業流程,推出了多系列產品管線,廣泛應用于美妝日化等多領域。

企業核心產品包括新一代透明質酸微HydroHA、半乳糖酵母樣菌發酵產物濾液、超低分子鐵皮石斛、超低分子銀耳多糖、新型麥芽四糖、硫酸軟骨素寡糖、巖藻糖以及靜電納米多元紡絲膜等。其中,多個成分具有美白、保濕、抗衰等美容功效。
據了解,巨微生物今年才開始正式運營,首先進軍的便是美妝日化行業,在成立的第一年便與多個品牌建立了合作關系,簽訂的合同訂單總額超過千萬元,預計年度收入將超過千萬并實現盈利。
02 國內美妝企業齊押注
面對不可忽視的合成生物熱市場趨勢,近年來,華熙生物、巨子生物、珀萊雅、丸美股份、貝泰妮等一眾國內美妝企業紛紛加碼該領域,或是投資、入股合成生物領域潛力企業,或是親自下場布局上下游產業鏈。
作為國內較早布局合成生物的企業,華熙生物從2018年開始布局合成生物,并早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透明質酸研發、生產、銷售企業。
目前,華熙生物旗下擁有潤百顏、夸迪、米蓓爾等化妝品品牌。近兩年,公司先后實現了麥角硫因、膠原蛋白的產業化,在為下游客戶提供原料的同時,也將原料應用在自身化妝品產品中。

其中,麥角硫因是一種天然的含硫氨基酸,廣泛存在于人體、動植物和微生物體內。因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調節等多種生物學功能,麥角硫因可應用于口服美容、功效護膚等場景。
曾經,由于該成分生產成本極高而難以被廣泛應用,在合成生物技術發展后,麥角硫的價格明顯降低,市場空間也變得更為廣闊。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麥角硫因(EGT)市場規模達到了1億元,并預計2027年將達到8.1億元,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36.2%。
除華熙生物外,另一家聚焦生物技術的國貨美妝企業巨子生物,在今年憑借明星產品可復美膠原棒收獲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雙十一活動期間,可復美膠原棒在天貓成為首個破億單品。
魔鏡洞察顯示,10月,在天貓銷售額TOP10護膚品牌中,可復美以1740.5%的同比增速,從第28名一躍成為第7名,力壓雅詩蘭黛、海藍之謎等國際大牌。而膠原棒的最大技術亮點是添加了巨子生物的核心成分重組膠原蛋白。
作為當下國貨美妝龍頭企業,珀萊雅也并沒有錯過合成生物的技術風口。2022年,珀萊雅通過旗下基金,先是投資了中科欣揚,又在6月增資入股了多肽化妝品原料生產企業湃肽生物。值得注意的是,華熙生物在同月也入股了這家企業。
根據湃肽生物去年提交的招股書,2020年至2022年湃肽生物多肽化妝品原料收入占比最高,分別為53.64%、62.46%、64.61%,呈逐年上漲趨勢。其中,僅僅華熙生物和珀萊雅兩家化妝品公司,就在2022年為湃肽生物貢獻了接近46%的營收。
此外,丸美生物也在合成生物領域持續加大著投入,今年8月,由中國生物發酵產業協會正式批準、以丸美生物為依托單位建設的全國重組功能蛋白技術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據了解,當下丸美生物已完成重組功能蛋白的基因和細胞平臺、菌種平臺、活性蛋白平臺這3大平臺的建立,功能蛋白累計申請專利98項,圍繞重組膠原蛋白申請專利25項,獲得授權專利7項。
目前,丸美生物已完成對于重組膠原蛋白、重組彈性蛋白的穩定生產和產品化運用,在成果轉化上,丸美相繼開發了重組膠原蛋白、彈性蛋白等系列護膚品。例如,其主要成分為重組膠原蛋白的王牌產品膠原小金針,2023年,該產品全年GMV超過2億元。
03 國際巨頭搶灘生物技術市場
將目光放在國際市場,可以看到,如歐萊雅這樣的國際美妝集團,也正在加強對合成生物等技術領域的產業和資本布局。
據CBO觀察統計,近兩年來,歐萊雅主要通過收購、投資等方式加碼生物技術領域。光是今年,歐萊雅在該領域的投資便有三起。

4月,歐萊雅投資了英國高性能、可持續植物色素開發商Sparxell Sparxel;7月,歐萊雅與Debut Biotech公司簽署協議,未來,Debut Biotech公司將開發十多種生物基成分,以取代目前歐萊雅全球美容和個人護理品牌中使用的傳統成分,涉及皮膚、頭發、彩妝和香水領域。
9月,歐萊雅旗下風險基金BOLD再投合成生物公司Abolis Biotechnologies,加碼生物技術領域。
其中,棕櫚油等植物原料的開發與合成是歐萊雅集團關注的重點之一。歐萊雅去年的初創公司Genomatica與今年投資的Abolis Biotechnologies,都能幫助集團利用合成生物技術開發棕櫚油。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生物技術公司也稱為了歐萊雅的投資選擇。去年,歐萊雅集團官宣對杉海創新進行少數股權投資。這既是歐萊雅旗下美次方投資公司首筆開放式創新投資,也是其首投中國創新生物科技公司。
被投的杉海創新成立于2017年,公司以“超分子共晶/離子鹽技術”為應用核心,進行材料改性,以改善各類原料生產過程中諸如雜質多、生物毒性大、生物利用率低、周期長、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
目前,杉海創新已為歐萊雅、華熙生物、敷爾佳、丸美、優時顏、溪木源等一眾品牌定制專屬原料并聯合研發項目。相關技術也已在多個品牌中成功落地,如敷爾佳凈顏精華液凝露、大水滴3點祛痘精華、米蓓爾輕齡緊致煥膚精粹水、野獸代碼嬉油精華液等熱銷產品。
除歐萊雅外,其他美妝巨頭也在不斷加碼著生物科技領域。例如,2022年12月,拜爾斯道夫集團宣布已收購比利時生物科技公司S-Biomedic的多數股權;2023年2月,德之馨宣布收購以色列生物技術公司Synergio少數股權;日妝巨頭資生堂在2022年5月成立資悅基金后,投下的第一家企業,便是自研重組膠原蛋白生物材料的初創企業創健醫療;近日,聯合利華宣布與農業創新企業Nufarm達成合作,共同開發甘蔗等未來作物來生產可持續的生物質油,以替代旗下美妝個護產品對石化成分的依賴……
可以看到,隨著合成生物技術等原料端新興技術的發展,國內外美妝企業的原料與科技之爭正在不斷升溫,上游原料布局勢必將再掀“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