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作為當前股權投資市場中最為活躍的LP群體,國家級基金、央企、地方基金三者組團成立產業基金的現象,正在成為新趨勢。
位于廣東的惠州也不例外。2021年8月,惠州市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有獨資公司——惠州國投正式成立;一年后,依托惠州國投發起的惠州產業投資發展母基金設立,是惠州首個百億母基金,并逐步構建起“母+子產業基金集群”運作模式。
“百億母基金中,實繳規模已經達到40多億;我們出資20%,其余跟央企、省屬國企和金融機構進行合作,按照3-4倍的杠桿去撬動社會資本。目前兩個投資主體,惠州產業母基金和惠州創新投資有限公司(惠創投),合計投了30多個股權項目。”
11月28日,惠州國投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兼惠州產業母基金董事長李俊峰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指出。
這位曾在上海工作數十年的前金融機構高管,來惠州已有兩年時間。2022年8月,李俊峰以市場化選聘方式接過惠州遞來的“橄欖枝”,實現了從二級投資人向一級職業經理人的轉變。
李俊峰來到惠州的時期,正值當地推動產業轉型的階段。近年來,惠州正重點構建“2+1”現代產業集群,包括石化能源新材料和電子信息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以及生命健康產業集群。
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持續推動支柱產業強鏈壯群,著力夯實電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兩大支柱產業集群領先地位;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鏈成群,大力發展醫療器械、醫藥中間體、原料藥和生物制劑產業,培育一批細分領域的領軍企業。
綁定鏈主,面向“2+1”產業投資
界面新聞:惠州國投以怎樣的思路進行投資?如何選擇行業和投資標的?
李俊峰:目前我們有兩個投資主體,一個是惠州產業母基金,一個是惠創投,投了有30多個股權項目,至今為止沒有出現一個風險項目。第一批簽了11家GP,到今年已經有40多億的實繳規模。
在投資方式而言,有直投、參股、“母+子”基金、定增、戰配、基石投資等。投資策略上結合短期和長期的發展,兼顧短期盈利和長期地方產業轉型、招商引資的需求。
政府引導基金需要適應地方產業的發展,我們投項明確面向惠州的“2+1”產業,中間再細分十幾個小的子產業。
界面新聞:依照惠州“2+1”產業布局,我們在哪個賽道上相對成熟,有哪些代表作?
李俊峰:事實上,按照原來金融機構的做法,會按照專業部署對應團隊進行投研。但是國企人手有限,專業度方面也跟金融機構有差別,目前公司內部我們還是“泛專業”的,還沒有實現高度精準。
不過,相對而言也有比較成熟的專業賽道,包括電子信息和新能源賽道。目前,惠創投是德賽西威和德賽電池的大股東,惠州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是TCL的第三大股東。我們會要求投資對象圍繞這些上市公司的產業鏈進行深入研究,專門梳理產業鏈,尋找上下游的合作機會,另外在市場上找同類公司進行研究。
圍繞鏈主發展、和產業鏈企業聯合成立基金,這也是個“強鏈”的過程,因為幾個產業是惠州突出的優勢。針對電子信息、新能源賽道,我們投了一些PCB企業,也聯合德賽西威產業鏈成立基金,往下投資。德賽西威出于對產業鏈各環節布局的需要,也會投資我們的基金。其實現在這也形成了一種投資的趨勢,即綁定鏈主、沿鏈補鏈。
經過幾年的運作,也有相應的投資成果。2022年,我們參投的奧迪威登陸北交所,收獲首個IPO項目;另外,廣鋼氣體成功科創板IPO。高景太陽能、康弘智能、徐工漢云等十余個項目處輔導期。 以投促引,引進了廣聯科技、宇新股份兩家上市公司,也定增了華陽集團和德賽電池。
下沉到區縣
界面新聞:惠州國投成立三年、母基金運行兩年后,策略上是否有哪些調整?
李俊峰:今年更多的還是扎根本土,也會逐漸下沉。實際上,現在下沉的趨勢很明顯,央企下沉到省屬,省屬下沉到市,市下沉到縣區。我們現在也跟區縣聯合成立基金,對區縣進一步投資。一方面,這能夠滿足區縣的招商;另一方面,我們希望針對特色地方產業增加投資。
惠州市對各區縣的產業分布已經有非常明確的規劃,比如仲愷高新區主打電子信息,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石化新材料,博羅縣是生命健康。我們會根據每個縣市選擇對應重點名單,進行分析、初步研究判斷、選擇標的。標的不局限于龍頭和當地公司,也包括行業當中具有發展潛力的公司。
界面新聞:為什么選擇和區縣聯合成立基金?雙方分別承擔怎樣的角色?
李俊峰:用地方國資力量推動產業發展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化工程,不是光靠一個國投公司就能做到的,我們需要更多去鏈接、聯動當地政府和主管部門。
區縣部門本身對當地的需求更加了解,也更熟悉企業的發展。從風控角度來看,也能提供更多抓手。一旦出現風控問題,區縣部門可以幫忙處理。例如引進企業的時候,如果給了相應承諾,達不到對賭目標時可能會有懲罰性措施。
市級國投跟區縣雙方用自有資金聯合成立基金、撬動社會資本,有助于引流資金。資金來了后,也有利于當地挖掘未來的潛力企業,以及引進頭部企業。
這個過程中,我們更側重于投資和研究,聚焦專業的判斷和風控措施。區縣有獨立的投資決策,可能側重于對當地企業的服務,拉近跟企業的合作,推動企業擴產。
專業化轉型
界面新聞:目前我們已經簽約了11家GP,采用怎樣的合作模式?
李俊峰:合作模式上,我們大量采用雙GP的模式。雙GP的模式主要是考慮到,惠州國投未來也要從LP過渡到GP,這也是過去我在金融機構的經驗。
雙GP模式下,雙方會各司其職。考慮到當地的招商引資要有反投,我們作為其中的小GP,會在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幫助推薦當地的項目,參與到整個項目的立項、盡調、投資;大GP負責整個基金的管理,包括備案、運作,募、投、管、退各環節以大GP為主,我們進行配合。
界面新聞:雙方角色不同,是否出現過分歧與磨合?
李俊峰:合作過程中,免不了對各自項目的不認同,以及磨合的階段。例如,GP可能追求財務數據,我們則要考慮多方面,既要盈利,又要滿足當地招商,還要不能出風險,更要追求市場規模。
但事實上,目標太多不利于地方基金的長期發展。所以過渡到現在,我們盡量不做盲池基金,只做專項基金,面向具體項目。今年上半年,我就在內部提出轉型,專門談項目。
之所以做第一批盲池基金,是為了奠定惠州國投的地位,形成規模融入市場,讓市場知道我們的品牌,這樣才能吸引項目和資金。
現在我們已經有一定規模,需要做的事情是把團隊做好、做專業,把風控和投資研究做好,兼顧地方產業滿足的需要,盡量以明確的項目去做投資。團隊從今年開始,也更多往投資研究的方向進行專業的轉型。
目前,惠州國投已經來到逐漸平衡、穩健發展的一個階段,我們會根據未來方向調整定位,然后再重新考慮擴大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