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杜萌
11月27日,華夏基金公告稱,基金經理張弘弢因工作需要卸任旗下在管7只產品,分別為華夏滬深300ETF及聯接基金、華夏上證50ETF、華夏中證500指數增強、華夏上證科創板50ETF、華夏科創板50ETF聯接基金、華夏網購精選,離任日期為11月25日,卸任的產品規模合計超4550億元。
目前,張弘弢仍管理華夏中證紅利質量ETF及聯接基金,合計規模約為8.34億元。不過,這兩只基金也新增了楊斯琪為基金經理,公開資料顯示,楊斯琪于2018年7月加入華夏基金,歷任數量投資部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
因為管理的滬深300ETF和上證科創板50ETF均是千億級別的“巨無霸”產品,張弘弢也被基民稱為“華夏ETF一哥”。從任職期限來看,張弘弢自2012年12月份開始管理華夏滬深300ETF至卸任,管理時間長達11年11個月,任職期間的回報率達到了100.2%。
為何一口氣卸任7只產品?業內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此次調整是公司內部對基金經理的批量調整,張弘弢并沒有離職的計劃。“目前張弘弢擔任著華夏基金總經理助理的職位,可能后續會更多地從事一些管理工作,因此在產品管理上進行了一些調整,屬于正常的職務變動。”該人士表示。

11月25日當天,除了張弘弢卸任了7只產品外,華夏基金還對鼎明債券、鼎略債券、鼎泰六個月定開等多只基金進行了人員的調配。新上任的孫蕾、武文琦等均屬于“新生代”,也是他們第一次出任基金經理。
今年以來,老將卸任的情況越來越多,尤其是市場知名的百億規模基金經理動靜更是受人關注,包括易方達基金祁禾、興證全球基金林國懷、交銀施羅德基金王崇、景順長城基金張曉南等,均選擇離任多只規模較大產品,大幅縮減了在管產品規模。
“主要是想給新人一些機會,通過傳幫帶的形式讓新生代逐漸挑大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某公募人士解釋。
記者了解到,另一個難以直言的原因則是在限薪的情況下,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追求規模的態度都發生了改變。
一位基金經理透露,基金經理的收入通常與管理規模掛鉤,因此過去大家會熱衷于做大規模來提高收入。現在降低管理費和員工限薪后,管理規模到一定程度,繼續做大帶來的收入增量相對有限,這會促使大家不再一味追求擴大單個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轉而強調投研平臺的多元和團隊化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