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抄底中國“超市之王”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抄底中國“超市之王”

拋售和逆天改命同時到來。

文|降噪NoNoise

兩場「抄底」大潤發的活動幾乎在同步進行。

一個是發生在門店的「均一價」狂歡。被1元的青蛙王子濕巾、康師傅冰紅茶、衛龍辣條,2.9元的白醋、佳潔士牙膏以及4.9的元樂事薯片、旺旺雪餅等超值商品重新喚回的消費者,帶著到線下撿便宜的雄心,把購物車填得滿滿當當。

另一個發生在港交所。自從10月15日發出正面盈利預警以來,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幾乎每天都忙著更新交易披露公告。二級市場投資人正通過中金、摩根大通等機構,源源不斷地抄底昔日「中國超市之王」。

抄「底」的前提,自然是相信大潤發的增長空間被低估了。一如準備從阿里手中接盤的新資方,大抵都相信還有估值做大的可能性。

事實上,自從年初傳出阿里想捆綁銷售大潤發、作價僅100億,到4月拋出2024財年巨虧16億元的消息,大潤發一直沉默地扮演著一個失去顧客歡心的黃昏行業的落寞巨頭,一個等待被甩賣的龐大負累。

但在《降噪NoNoise》看來,剝離大廠戰略從屬品的角色未必是壞事,就像一些東亞已婚女性掙脫家庭桎梏后逆天改命、找回自我。具體到大潤發,穿著新零售的外衣注定被低估;回到傳統零售商的角色,反而有了放手一搏的機會。

在新的買家浮出水面以前,搞清「低估」是如何發生的,看清真實的業務變化以及背后大的行業進程,或許才能判斷傳統零售的信仰會在哪里出現。

01、中國超市之王,離開拋物線頂點

在中國商超的萬神殿,最新的朝圣對象變成山姆、Costco、胖東來和奧樂齊。

它們是同行蜂擁探店的目的地,是各地商業地產爭搶引入的標的,也是商超業態經營紀錄的保持者。

如果倒退10年,這些榮光都是屬于大潤發的——憑借單店銷售額達沃爾瑪的兩倍、家樂福的1.6倍,大潤發不僅成為同行競相學習的對象,也是地方招商引資中最受歡迎的零售商。

在當年,引入大潤發如同給周邊商業地產變現加了個「保底協議」。有業內人士測算,一家大潤發新店可為一個商業體帶來日均6000-12000的人流量。

那是一個大賣場的黃金年代。無錫長江北路大潤發(原歐尚超市)店員沫沫(注:化名)記得,高峰時期門店一天銷售額可達200多萬元。店內總是人山人海,等待結賬的顧客在64臺收銀機前排起長隊,150多名收銀員要輪班上崗。

即便放到今天,單店日銷200萬元仍是一個不俗戰績。可供比對的是北京永輝喜隆多店——在胖東來流量效應加持下,這家永輝自主調改門店首日銷售額170萬元,比之前翻了6倍。

憑借深入人心的平價商品和深耕三四線城市的錯位競爭策略,2010年大潤發銷售額超過家樂福,成為國內零售的新王者。這是大潤發超市從中國臺灣進入大陸的第12年。2011年,大潤發又與法國歐尚超市合并為高鑫零售在港股上市,成為中國最大零售商。

到2017年阿里入股時,大潤發年銷售額來到1000億元、凈利27.93億元、門店461家的新高度。

幾乎在阿里入股高鑫零售的同一時間,永輝傳來騰訊投資入股的消息。在互聯網視角下,這種聯姻是互聯網巨頭勢力范圍的外擴,是線上對線下的滲透和改造。阿里更是自覺扛起新零售敘事的大旗。

但如果站在線下商超的視角,2018年正是一個特殊的轉折點。這一年,電商對大賣場的沖擊驟然加劇、零售業態多元化且競爭兇悍——

傳統大賣場的低頻高毛利品類如百貨、服裝、家電等,已經被電商沖擊得七零八亂;與此同時,盒馬鮮生所代表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和各路生鮮電商,在消費升級的時代敘事中一路高歌,估值與流量齊飛。

大賣場的苦日子悄然而至。2018年,大潤發同店銷售增長從上一年的-0.26%進一步下滑到-1.72%;永輝則從上一年2.2%的增速掉到1.6%;外資巨頭沃爾瑪中國的同店銷售額同比增速-0.2%。

「不是大型超市這個業態不行了,而是企業喪失了傳統零售企業原有優勢,而劣勢更加凸顯。」在經歷了連續6個月的銷售下滑后,區域連鎖超市比優特董事長孟繁中也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在時代的岔路口,大潤發不是沒有做出應變,甚至以現在的目光來看,寫入2018年財報的戰略定位務實而前瞻——「高鑫零售應該專注生鮮食品品類,希望成為生鮮食品零售專家。」

生鮮食品可以說是互聯網至今仍未攻克的一座實體堡壘。但拉長時間維度來看,大潤發對于線上化的進取心顯然要高于對「生鮮食品零售專家」這一目標的專注度。

永輝之外,反倒是盒馬、胖東來、山姆等各自在生鮮、預制菜、熟食、烘焙等大食品領域做出特色。區域超市比優特也把生鮮占比擴大到近50%,并因此走出行業低谷,后來還并購了東北區域的家樂福門店。

02、被低估是大潤發的「命」

數字化本身沒錯,只是這一進程究竟是傳統商超轉型的救命稻草,還是零售基礎設施進化的一個分支?究竟是標還是本?不同選擇引向不同走勢。

作為阿里新零售的「樣板間」,大潤發當時對于線上化改造是滿懷期待的。盒馬的懸掛鏈和部分供應鏈都開放給了「大哥」,協助后者做店倉一體化改造。在此基礎上,大潤發一面推廣大潤發優鮮App,一面承接天貓、淘鮮達、餓了么等端口的流量,并為天貓超市以及后來的淘菜菜(社區團購)提供供應鏈服務。

大潤發優鮮app主頁面

2020財年,大潤發達到市值和銷售額的雙千億高峰,走向最高光時刻。其中,線上營收超過200億元,銷售占比達到24%。

在被問及與阿里的融合效果時,大潤發靈魂人物黃明端引用了時任阿里CEO張勇(花名:逍遙子)的一句點評,「大潤發因阿里而不同,阿里因大潤發而不同」。

為了這個「不同」,阿里前后支付了500億港元的代價。

事后來看,新零售的光暈有多耀眼,大潤發日后的被「砸盤」就有多無奈。

平心而論,當時迷戀「線上化」、迷戀新零售的傳統商超不止大潤發一家。消費者購物習慣的轉移,裹挾著傳統商超集體追逐互聯網。但一名前大潤發員工還是不客氣地點評,「黃明端本人有點被互聯網PUA了。」

永輝也在新零售的過程中付出了太多的精力和試錯成本。超級物種、永輝mini店等一些新業態探索漸次登場。在一個彎腰撿鋼镚的行業,創新的代價也被放大無數倍。超級物種燒錢燒到被剝離出表,永輝還是不可遏制地走向了辭職董秘所說的「下山」。

這其中當然有疫情的重挫,有社區團購及新興細分零售業態的沖擊,但如果縱向來看,前幾年線下商超變革的一條主線還是圍繞業態、場景進行創新,思路是想方設法觸達更多的消費者,以及讓消費者更便捷下單。

2017年-2021年的線上化屬于前者,2018年-2022年間的大干快上社區小店、持續至今的大賣場場景調整屬于后者。

說到底,還是在「規模」上做文章。

一番求索下來,永輝從2021年到今年三季度的3年9個月內,累計凈虧損超81億元。頂著阿里新零售長子重任的大潤發,境況也沒好到哪去,下坡路也是越走越溜:2022財年營收降至881.34億元、凈虧7.39億元;2023財年下滑到836.62億元,裁員1.4萬人后保住了凈利潤回正;2024財年低至725.67億元,凈虧16億元。

扭頭一看,業內活得最滋潤的胖東來、山姆、Costco,穩扎穩打的奧樂齊,走的都是零售業的另一條路——商品力。

「感覺這幾年走規模的都崩了,因為規模上去的同時,產品沒跟上。」這是零售專家王國平的一個觀感。

如果方向偏了,再努力也是徒然。在虧損、關店和甩賣新聞面前,大潤發似乎成了燙手山芋,最早傳出的交易估值只有100億元。某種意義上,被低估也是大潤發的命——阿里新零售信仰的破碎,放大了外界對大潤發「頹勢」的觀感。

但如果參考大潤發34%門店為自有物業這一條,光是四五十億元的商業地產價值就令這一傳聞顯得單薄;更別提躺在資產負債表上的218億資產凈值,以及沉淀了27年的難以貨幣化的零售運營功底。

估計大潤發內部很難不「窩火」。

不過從積極的一方面來看,阿里的放手正好給了大潤發「做自己」的機會,而不必優先服從于集團戰略;回到對零售商的評估框架后,大潤發若能盡快回到零售本質,依然有機會逆風翻盤。

這一點,萬神殿的同行、實力雄厚但遠離聚光燈的區域零售商們,都已經給出了證明公式。

即便在大賣場業態被看空的今天,沃爾大賣場的線下流量依然呈現「正增長」。這也是沃爾瑪中國2024年Q3業績報中著重強調的一個亮點。

03、沒有淘汰的行業,只有淘汰的企業

只能說,沒有淘汰的行業,只有淘汰的企業。大潤發的命運,最終取決于自我變革能力。

「大潤發自我改革的能力還在,而且比外界預想的要多。」零售行業觀察者萬德乾認為,在當前行業形勢下,大潤發不需要拿出創新的變革手段,只要揀回老一套方法,重新回到十年前,就有機會。

這個「老一套」,在大潤發管理層的口中,是回歸零售本質。

在今年5月21日的股東信中,高鑫零售董事長黃明端意味深長地寫到:2024財年,高鑫零售走了一些彎路……接下來要回到零售本質。

就在兩個月前,大潤發剛剛完成換帥。阿里系高管林小海辭任高鑫零售CEO,在高鑫零售體系內歷練多年的沈輝開始執掌大潤發。有知情人透露,大潤發多層級阿里系主管也已陸續撤離,管理層正重新回到傳統零售班底。

黃明端所說的「彎路」是什么?從今年以來的一系列調整動作來看,主要問題似乎出在商品和價格競爭力上。

昔日大潤發能從一個中國臺灣紡織企業創辦的商超后來者,一路碾壓家樂福和沃爾瑪兩大外資巨頭,走向「中國超市之王」的巔峰,憑借的正是商品和價格這兩個零售業的經營根本。

基于此,黃明端曾提煉出四個「決定」:品質決定顧客來不來;價格決定顧客買不買,服務決定顧客想不想,效率決定自己在不在。

大潤發的平價心智曾經深入人心。家樂福早年在上海市場做調查,結果發現自己的「價格形象」排名低于大潤發。家樂福不死心,又抽查了多個品類對比,發現大潤發供應的同類商品更為「低端」,但價格優勢確實明顯。

《降噪NoNoise》此前也寫過,大潤發曾把市價3000多元的電動車,做到賣場零售價999元。

為了保持價格的競爭力,大潤發早年有人肉「比價」的傳統:每家門店配備六七人的查價小組,每天抽出1000種顧客常購品類,跟門店5公里內的同行實時「比價」。產品一變價,計算機系統就會自動更新該產品的毛利率,而毛利率又與采購人員的績效掛鉤,壓力層層傳導到上游。

但這兩年,許多消費者在社交媒體抱怨,大潤發的商品價格變貴了。有消費者發現,一瓶劍南春,大潤發比其他渠道至少貴出70元。同樣一袋538克的沙琪瑪,大潤發24.8元,線上領券后只要15.7元。

這對大潤發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萬德乾認為,林小海執掌大潤發期間,把顧客體驗排在第一,但在商品品質和價格層面下的功夫是不夠的,屬于「繞了彎子」。

以大潤發重構2.0版的標桿——無錫長江北路大潤發店為例,2022年9月重張后,該店突出購物體驗和場景化,包括修改動線、設計特色商品展示區,還打造了陳列了1800瓶紅酒的弧形酒架和微醺小棧。在商品結構上,SKU數減少20%,從3萬多降低到2.5萬左右,高客單價商品有所增多;為了滿足小眾需求,引入20%的差異化商品,如高年份稀缺進口威士忌、超輕碳素自行車、博物館文創等。

而在沈輝接任CEO后,大潤發開始重塑價格形象,打造「大潤發必買」「加量不加價」及自有品牌「大拇指超省」系列,新推出1100多款低價心智商品,且這些低價商品多是商超的堡壘商品,而非補充型商品。

大潤發低價促銷圖源:大潤發官微

有上海網友曬出自己購買的護手霜、潤唇膏、SOD蜜,三件加起來10多元,「消費觀被大潤發糾正了……四舍五入不要錢」;還有多地網友曬出大潤發的「均一價」活動,連呼真香。

高鑫零售2025財年半年報數據顯示,今年4月1日至9月30日,低價策略帶動大潤發同店銷售同比增長0.3%,且客流量恢復增長。

這或許是一個比扭虧為盈更加積極的信號。在零售行業,同店銷售額一直是極重要的財務衡量指標,它關乎趨勢和未來決策。

價格之外,大潤發今年在業態探索上目標更加清晰:M會員店和大潤發Super(中型超市)并列為大賣場外的第二增長曲線。定位小型社區生鮮超市的小潤發事實上已被放棄。

小潤發圖源:大潤發官微

小潤發是林小海執掌大潤發后的首個「作品」,最多時開店超100家,但小型社區生鮮店難以盈利是行業共同難題,永輝mini、沃爾瑪「惠選」等也都被放棄,只有從盒馬鮮生臨期店改為硬折扣模式的盒馬奧萊,拼殺出一條新的路徑。

大潤發Super屬于社區中型超市,面積1500-3000平方米,除了精選商品,門店功能中還引入社區食堂。這種店型是近兩年國內商超正在探索的主流業態,比大賣場離社區顧客更近,但內核還是差異化商品和價格力。

至于M會員店,很重要的一個機會點在于速度。山姆、Costco的基本盤在一二線城市,盡管山姆近幾年也在加快「下沉」,但會員店模式對門店要求極高,項目推進時間以年為單位。以深圳前海山姆旗艦店為例,僅從項目開建到開業,前后耗時至少18個月。而M會員店的一個優勢正是近水樓臺——大潤發自身在三四線城市擁有大量自有物業,改造后可以直接投入運營。

大潤發M會員店圖源:大潤發官微

另一個機會點則在于地域消費分層趨勢。從高低線城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對比來看,低線城市有旺盛的消費升級需求,這對會員店業態的擴張是一個利好。但前提是差異化商品以及有競爭力的價格。

從行業規律來看,大潤發過往的供應鏈能力很難直接復用到會員店業態,M會員店在三四線城市能不能走得通,有沒有可能成為第二增長曲線,接下來還要看經營團隊的商品開發能力、供應鏈能力和運營效率。

04、One more thing

大潤發還有一張被低估的底牌——人。確切說,是69歲的黃明端。

一句張冠李戴的「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曾讓黃明端出圈,但也帶給他無盡委屈。作為零售行業的連鎖超市「陸戰王」,黃明端怎么會甘心承認自己和一手締造的大潤發,輸給了時代呢?

圖源:黃明端微博

關于時代變化,他回應最多的其實是「克服」。

1997年,中國臺灣潤泰集團主營的紡織業務陷入困境,黃明端受命到大陸市場開拓零售商超業務,這是大潤發故事的開端。面對家樂福、沃爾瑪等外資巨頭先一步搶占一二線城市的局面,籍籍無名的大潤發決定先進入三四線城市,克服基因的「先天不足」,避開直面競爭。面對2012年以來的電商沖擊,黃明端又賭上個人聲名去做飛牛網,盡管這次「克服」時代的努力說不上成功,卻為高鑫零售日后的線上化轉型決策提供了依據。

在阿里系高管接管大潤發后,黃明端逐漸從大潤發淡出,甚至有意保持距離。但有接近黃明端的前阿里人士告訴我們,黃是一個閑不住的人,關注點一直沒有離開業務。

在互聯網買菜大戰中,阿里社區團購業務整合到淘菜菜,供應鏈由大潤發提供。黃明端每周都去給買菜團隊上課,「感覺像教練角色」,因為買菜業務不是流量邏輯,而是零售精細運營邏輯。

上述知情人觀察,黃明端對很多事情摳得特別細,講求精細化運營,尤其對于數據很敏感,「一直算賬,會把拆成本會拆得特別細,一項改動能省多少錢,都會擺出來。要是匯報中別人弄錯了數字,他會情緒很激動。相較之下,互聯網人很難做到那么細。」

2021年7月到2023年4月任職蘇寧易購董事會主席期間,黃明端親自帶蘇寧易購高層到上海大潤發門店參觀,專門學習精細化運營。

「看得出他對大潤發非常驕傲,當親兒子」。前述人士提到一個細節:曾有下屬開玩笑說,大潤發被阿里收購,您應該早就財富自由了,還這么拼?結果黃明端說,自己(的股份)一分沒賣。

無論是幫中國臺灣潤泰集團開疆拓土、41歲操盤大潤發,還是2021年7月到2023年4月受逍遙子所托,去擔任蘇寧易購董事會主席,黃明端均表現出講義氣、有擔當的一面。前述知情人透露,「當時蘇寧易購失去實控人,阿里急需找到一個能協調各方力量的角色坐鎮,但內部并無合適人選。這其實是一個很難的局,甚至可能會透支名譽。老逍親自請黃明端幫這個忙。他去了,不僅鎮住了各方力量,也讓大家看到業務上的希望。」

如今,黃明端用半生心血締造的大潤發再次走到命運的十字路口。沒有了阿里的羈絆,回歸零售本質又成為當前零售變革的主流,昔日的零售傳奇如若能再次躬身入局、輔助管理團隊找到大潤發「克服」時代的新方向,這對大潤發、對零售行業或許都是一個好消息。

參考資料:

[1] 《大潤發放棄小潤發》,界面

[2] 《大潤發接要約收購意向 誰會為阿里接盤?》,財新

[3] 《黃明端&林小海最新談話:大潤發在不停改造,大賣場有四個訣竅》,未來消費 App

[4] 《大潤發董事長黃明端對話實錄:誰說我“輸給時代”?與阿里相見恨晚!》,2018 聯商網大會

[5] 《2021中國好門店參評巡禮:大潤發無錫長江北路店》,聯商網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大潤發

3.7k
  • 高鑫零售易主后下一步怎么走?
  • 大潤發超130億被阿里賣掉,它值嗎?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抄底中國“超市之王”

拋售和逆天改命同時到來。

文|降噪NoNoise

兩場「抄底」大潤發的活動幾乎在同步進行。

一個是發生在門店的「均一價」狂歡。被1元的青蛙王子濕巾、康師傅冰紅茶、衛龍辣條,2.9元的白醋、佳潔士牙膏以及4.9的元樂事薯片、旺旺雪餅等超值商品重新喚回的消費者,帶著到線下撿便宜的雄心,把購物車填得滿滿當當。

另一個發生在港交所。自從10月15日發出正面盈利預警以來,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幾乎每天都忙著更新交易披露公告。二級市場投資人正通過中金、摩根大通等機構,源源不斷地抄底昔日「中國超市之王」。

抄「底」的前提,自然是相信大潤發的增長空間被低估了。一如準備從阿里手中接盤的新資方,大抵都相信還有估值做大的可能性。

事實上,自從年初傳出阿里想捆綁銷售大潤發、作價僅100億,到4月拋出2024財年巨虧16億元的消息,大潤發一直沉默地扮演著一個失去顧客歡心的黃昏行業的落寞巨頭,一個等待被甩賣的龐大負累。

但在《降噪NoNoise》看來,剝離大廠戰略從屬品的角色未必是壞事,就像一些東亞已婚女性掙脫家庭桎梏后逆天改命、找回自我。具體到大潤發,穿著新零售的外衣注定被低估;回到傳統零售商的角色,反而有了放手一搏的機會。

在新的買家浮出水面以前,搞清「低估」是如何發生的,看清真實的業務變化以及背后大的行業進程,或許才能判斷傳統零售的信仰會在哪里出現。

01、中國超市之王,離開拋物線頂點

在中國商超的萬神殿,最新的朝圣對象變成山姆、Costco、胖東來和奧樂齊。

它們是同行蜂擁探店的目的地,是各地商業地產爭搶引入的標的,也是商超業態經營紀錄的保持者。

如果倒退10年,這些榮光都是屬于大潤發的——憑借單店銷售額達沃爾瑪的兩倍、家樂福的1.6倍,大潤發不僅成為同行競相學習的對象,也是地方招商引資中最受歡迎的零售商。

在當年,引入大潤發如同給周邊商業地產變現加了個「保底協議」。有業內人士測算,一家大潤發新店可為一個商業體帶來日均6000-12000的人流量。

那是一個大賣場的黃金年代。無錫長江北路大潤發(原歐尚超市)店員沫沫(注:化名)記得,高峰時期門店一天銷售額可達200多萬元。店內總是人山人海,等待結賬的顧客在64臺收銀機前排起長隊,150多名收銀員要輪班上崗。

即便放到今天,單店日銷200萬元仍是一個不俗戰績。可供比對的是北京永輝喜隆多店——在胖東來流量效應加持下,這家永輝自主調改門店首日銷售額170萬元,比之前翻了6倍。

憑借深入人心的平價商品和深耕三四線城市的錯位競爭策略,2010年大潤發銷售額超過家樂福,成為國內零售的新王者。這是大潤發超市從中國臺灣進入大陸的第12年。2011年,大潤發又與法國歐尚超市合并為高鑫零售在港股上市,成為中國最大零售商。

到2017年阿里入股時,大潤發年銷售額來到1000億元、凈利27.93億元、門店461家的新高度。

幾乎在阿里入股高鑫零售的同一時間,永輝傳來騰訊投資入股的消息。在互聯網視角下,這種聯姻是互聯網巨頭勢力范圍的外擴,是線上對線下的滲透和改造。阿里更是自覺扛起新零售敘事的大旗。

但如果站在線下商超的視角,2018年正是一個特殊的轉折點。這一年,電商對大賣場的沖擊驟然加劇、零售業態多元化且競爭兇悍——

傳統大賣場的低頻高毛利品類如百貨、服裝、家電等,已經被電商沖擊得七零八亂;與此同時,盒馬鮮生所代表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和各路生鮮電商,在消費升級的時代敘事中一路高歌,估值與流量齊飛。

大賣場的苦日子悄然而至。2018年,大潤發同店銷售增長從上一年的-0.26%進一步下滑到-1.72%;永輝則從上一年2.2%的增速掉到1.6%;外資巨頭沃爾瑪中國的同店銷售額同比增速-0.2%。

「不是大型超市這個業態不行了,而是企業喪失了傳統零售企業原有優勢,而劣勢更加凸顯。」在經歷了連續6個月的銷售下滑后,區域連鎖超市比優特董事長孟繁中也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在時代的岔路口,大潤發不是沒有做出應變,甚至以現在的目光來看,寫入2018年財報的戰略定位務實而前瞻——「高鑫零售應該專注生鮮食品品類,希望成為生鮮食品零售專家。」

生鮮食品可以說是互聯網至今仍未攻克的一座實體堡壘。但拉長時間維度來看,大潤發對于線上化的進取心顯然要高于對「生鮮食品零售專家」這一目標的專注度。

永輝之外,反倒是盒馬、胖東來、山姆等各自在生鮮、預制菜、熟食、烘焙等大食品領域做出特色。區域超市比優特也把生鮮占比擴大到近50%,并因此走出行業低谷,后來還并購了東北區域的家樂福門店。

02、被低估是大潤發的「命」

數字化本身沒錯,只是這一進程究竟是傳統商超轉型的救命稻草,還是零售基礎設施進化的一個分支?究竟是標還是本?不同選擇引向不同走勢。

作為阿里新零售的「樣板間」,大潤發當時對于線上化改造是滿懷期待的。盒馬的懸掛鏈和部分供應鏈都開放給了「大哥」,協助后者做店倉一體化改造。在此基礎上,大潤發一面推廣大潤發優鮮App,一面承接天貓、淘鮮達、餓了么等端口的流量,并為天貓超市以及后來的淘菜菜(社區團購)提供供應鏈服務。

大潤發優鮮app主頁面

2020財年,大潤發達到市值和銷售額的雙千億高峰,走向最高光時刻。其中,線上營收超過200億元,銷售占比達到24%。

在被問及與阿里的融合效果時,大潤發靈魂人物黃明端引用了時任阿里CEO張勇(花名:逍遙子)的一句點評,「大潤發因阿里而不同,阿里因大潤發而不同」。

為了這個「不同」,阿里前后支付了500億港元的代價。

事后來看,新零售的光暈有多耀眼,大潤發日后的被「砸盤」就有多無奈。

平心而論,當時迷戀「線上化」、迷戀新零售的傳統商超不止大潤發一家。消費者購物習慣的轉移,裹挾著傳統商超集體追逐互聯網。但一名前大潤發員工還是不客氣地點評,「黃明端本人有點被互聯網PUA了。」

永輝也在新零售的過程中付出了太多的精力和試錯成本。超級物種、永輝mini店等一些新業態探索漸次登場。在一個彎腰撿鋼镚的行業,創新的代價也被放大無數倍。超級物種燒錢燒到被剝離出表,永輝還是不可遏制地走向了辭職董秘所說的「下山」。

這其中當然有疫情的重挫,有社區團購及新興細分零售業態的沖擊,但如果縱向來看,前幾年線下商超變革的一條主線還是圍繞業態、場景進行創新,思路是想方設法觸達更多的消費者,以及讓消費者更便捷下單。

2017年-2021年的線上化屬于前者,2018年-2022年間的大干快上社區小店、持續至今的大賣場場景調整屬于后者。

說到底,還是在「規模」上做文章。

一番求索下來,永輝從2021年到今年三季度的3年9個月內,累計凈虧損超81億元。頂著阿里新零售長子重任的大潤發,境況也沒好到哪去,下坡路也是越走越溜:2022財年營收降至881.34億元、凈虧7.39億元;2023財年下滑到836.62億元,裁員1.4萬人后保住了凈利潤回正;2024財年低至725.67億元,凈虧16億元。

扭頭一看,業內活得最滋潤的胖東來、山姆、Costco,穩扎穩打的奧樂齊,走的都是零售業的另一條路——商品力。

「感覺這幾年走規模的都崩了,因為規模上去的同時,產品沒跟上。」這是零售專家王國平的一個觀感。

如果方向偏了,再努力也是徒然。在虧損、關店和甩賣新聞面前,大潤發似乎成了燙手山芋,最早傳出的交易估值只有100億元。某種意義上,被低估也是大潤發的命——阿里新零售信仰的破碎,放大了外界對大潤發「頹勢」的觀感。

但如果參考大潤發34%門店為自有物業這一條,光是四五十億元的商業地產價值就令這一傳聞顯得單薄;更別提躺在資產負債表上的218億資產凈值,以及沉淀了27年的難以貨幣化的零售運營功底。

估計大潤發內部很難不「窩火」。

不過從積極的一方面來看,阿里的放手正好給了大潤發「做自己」的機會,而不必優先服從于集團戰略;回到對零售商的評估框架后,大潤發若能盡快回到零售本質,依然有機會逆風翻盤。

這一點,萬神殿的同行、實力雄厚但遠離聚光燈的區域零售商們,都已經給出了證明公式。

即便在大賣場業態被看空的今天,沃爾大賣場的線下流量依然呈現「正增長」。這也是沃爾瑪中國2024年Q3業績報中著重強調的一個亮點。

03、沒有淘汰的行業,只有淘汰的企業

只能說,沒有淘汰的行業,只有淘汰的企業。大潤發的命運,最終取決于自我變革能力。

「大潤發自我改革的能力還在,而且比外界預想的要多。」零售行業觀察者萬德乾認為,在當前行業形勢下,大潤發不需要拿出創新的變革手段,只要揀回老一套方法,重新回到十年前,就有機會。

這個「老一套」,在大潤發管理層的口中,是回歸零售本質。

在今年5月21日的股東信中,高鑫零售董事長黃明端意味深長地寫到:2024財年,高鑫零售走了一些彎路……接下來要回到零售本質。

就在兩個月前,大潤發剛剛完成換帥。阿里系高管林小海辭任高鑫零售CEO,在高鑫零售體系內歷練多年的沈輝開始執掌大潤發。有知情人透露,大潤發多層級阿里系主管也已陸續撤離,管理層正重新回到傳統零售班底。

黃明端所說的「彎路」是什么?從今年以來的一系列調整動作來看,主要問題似乎出在商品和價格競爭力上。

昔日大潤發能從一個中國臺灣紡織企業創辦的商超后來者,一路碾壓家樂福和沃爾瑪兩大外資巨頭,走向「中國超市之王」的巔峰,憑借的正是商品和價格這兩個零售業的經營根本。

基于此,黃明端曾提煉出四個「決定」:品質決定顧客來不來;價格決定顧客買不買,服務決定顧客想不想,效率決定自己在不在。

大潤發的平價心智曾經深入人心。家樂福早年在上海市場做調查,結果發現自己的「價格形象」排名低于大潤發。家樂福不死心,又抽查了多個品類對比,發現大潤發供應的同類商品更為「低端」,但價格優勢確實明顯。

《降噪NoNoise》此前也寫過,大潤發曾把市價3000多元的電動車,做到賣場零售價999元。

為了保持價格的競爭力,大潤發早年有人肉「比價」的傳統:每家門店配備六七人的查價小組,每天抽出1000種顧客常購品類,跟門店5公里內的同行實時「比價」。產品一變價,計算機系統就會自動更新該產品的毛利率,而毛利率又與采購人員的績效掛鉤,壓力層層傳導到上游。

但這兩年,許多消費者在社交媒體抱怨,大潤發的商品價格變貴了。有消費者發現,一瓶劍南春,大潤發比其他渠道至少貴出70元。同樣一袋538克的沙琪瑪,大潤發24.8元,線上領券后只要15.7元。

這對大潤發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萬德乾認為,林小海執掌大潤發期間,把顧客體驗排在第一,但在商品品質和價格層面下的功夫是不夠的,屬于「繞了彎子」。

以大潤發重構2.0版的標桿——無錫長江北路大潤發店為例,2022年9月重張后,該店突出購物體驗和場景化,包括修改動線、設計特色商品展示區,還打造了陳列了1800瓶紅酒的弧形酒架和微醺小棧。在商品結構上,SKU數減少20%,從3萬多降低到2.5萬左右,高客單價商品有所增多;為了滿足小眾需求,引入20%的差異化商品,如高年份稀缺進口威士忌、超輕碳素自行車、博物館文創等。

而在沈輝接任CEO后,大潤發開始重塑價格形象,打造「大潤發必買」「加量不加價」及自有品牌「大拇指超省」系列,新推出1100多款低價心智商品,且這些低價商品多是商超的堡壘商品,而非補充型商品。

大潤發低價促銷圖源:大潤發官微

有上海網友曬出自己購買的護手霜、潤唇膏、SOD蜜,三件加起來10多元,「消費觀被大潤發糾正了……四舍五入不要錢」;還有多地網友曬出大潤發的「均一價」活動,連呼真香。

高鑫零售2025財年半年報數據顯示,今年4月1日至9月30日,低價策略帶動大潤發同店銷售同比增長0.3%,且客流量恢復增長。

這或許是一個比扭虧為盈更加積極的信號。在零售行業,同店銷售額一直是極重要的財務衡量指標,它關乎趨勢和未來決策。

價格之外,大潤發今年在業態探索上目標更加清晰:M會員店和大潤發Super(中型超市)并列為大賣場外的第二增長曲線。定位小型社區生鮮超市的小潤發事實上已被放棄。

小潤發圖源:大潤發官微

小潤發是林小海執掌大潤發后的首個「作品」,最多時開店超100家,但小型社區生鮮店難以盈利是行業共同難題,永輝mini、沃爾瑪「惠選」等也都被放棄,只有從盒馬鮮生臨期店改為硬折扣模式的盒馬奧萊,拼殺出一條新的路徑。

大潤發Super屬于社區中型超市,面積1500-3000平方米,除了精選商品,門店功能中還引入社區食堂。這種店型是近兩年國內商超正在探索的主流業態,比大賣場離社區顧客更近,但內核還是差異化商品和價格力。

至于M會員店,很重要的一個機會點在于速度。山姆、Costco的基本盤在一二線城市,盡管山姆近幾年也在加快「下沉」,但會員店模式對門店要求極高,項目推進時間以年為單位。以深圳前海山姆旗艦店為例,僅從項目開建到開業,前后耗時至少18個月。而M會員店的一個優勢正是近水樓臺——大潤發自身在三四線城市擁有大量自有物業,改造后可以直接投入運營。

大潤發M會員店圖源:大潤發官微

另一個機會點則在于地域消費分層趨勢。從高低線城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對比來看,低線城市有旺盛的消費升級需求,這對會員店業態的擴張是一個利好。但前提是差異化商品以及有競爭力的價格。

從行業規律來看,大潤發過往的供應鏈能力很難直接復用到會員店業態,M會員店在三四線城市能不能走得通,有沒有可能成為第二增長曲線,接下來還要看經營團隊的商品開發能力、供應鏈能力和運營效率。

04、One more thing

大潤發還有一張被低估的底牌——人。確切說,是69歲的黃明端。

一句張冠李戴的「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曾讓黃明端出圈,但也帶給他無盡委屈。作為零售行業的連鎖超市「陸戰王」,黃明端怎么會甘心承認自己和一手締造的大潤發,輸給了時代呢?

圖源:黃明端微博

關于時代變化,他回應最多的其實是「克服」。

1997年,中國臺灣潤泰集團主營的紡織業務陷入困境,黃明端受命到大陸市場開拓零售商超業務,這是大潤發故事的開端。面對家樂福、沃爾瑪等外資巨頭先一步搶占一二線城市的局面,籍籍無名的大潤發決定先進入三四線城市,克服基因的「先天不足」,避開直面競爭。面對2012年以來的電商沖擊,黃明端又賭上個人聲名去做飛牛網,盡管這次「克服」時代的努力說不上成功,卻為高鑫零售日后的線上化轉型決策提供了依據。

在阿里系高管接管大潤發后,黃明端逐漸從大潤發淡出,甚至有意保持距離。但有接近黃明端的前阿里人士告訴我們,黃是一個閑不住的人,關注點一直沒有離開業務。

在互聯網買菜大戰中,阿里社區團購業務整合到淘菜菜,供應鏈由大潤發提供。黃明端每周都去給買菜團隊上課,「感覺像教練角色」,因為買菜業務不是流量邏輯,而是零售精細運營邏輯。

上述知情人觀察,黃明端對很多事情摳得特別細,講求精細化運營,尤其對于數據很敏感,「一直算賬,會把拆成本會拆得特別細,一項改動能省多少錢,都會擺出來。要是匯報中別人弄錯了數字,他會情緒很激動。相較之下,互聯網人很難做到那么細。」

2021年7月到2023年4月任職蘇寧易購董事會主席期間,黃明端親自帶蘇寧易購高層到上海大潤發門店參觀,專門學習精細化運營。

「看得出他對大潤發非常驕傲,當親兒子」。前述人士提到一個細節:曾有下屬開玩笑說,大潤發被阿里收購,您應該早就財富自由了,還這么拼?結果黃明端說,自己(的股份)一分沒賣。

無論是幫中國臺灣潤泰集團開疆拓土、41歲操盤大潤發,還是2021年7月到2023年4月受逍遙子所托,去擔任蘇寧易購董事會主席,黃明端均表現出講義氣、有擔當的一面。前述知情人透露,「當時蘇寧易購失去實控人,阿里急需找到一個能協調各方力量的角色坐鎮,但內部并無合適人選。這其實是一個很難的局,甚至可能會透支名譽。老逍親自請黃明端幫這個忙。他去了,不僅鎮住了各方力量,也讓大家看到業務上的希望。」

如今,黃明端用半生心血締造的大潤發再次走到命運的十字路口。沒有了阿里的羈絆,回歸零售本質又成為當前零售變革的主流,昔日的零售傳奇如若能再次躬身入局、輔助管理團隊找到大潤發「克服」時代的新方向,這對大潤發、對零售行業或許都是一個好消息。

參考資料:

[1] 《大潤發放棄小潤發》,界面

[2] 《大潤發接要約收購意向 誰會為阿里接盤?》,財新

[3] 《黃明端&林小海最新談話:大潤發在不停改造,大賣場有四個訣竅》,未來消費 App

[4] 《大潤發董事長黃明端對話實錄:誰說我“輸給時代”?與阿里相見恨晚!》,2018 聯商網大會

[5] 《2021中國好門店參評巡禮:大潤發無錫長江北路店》,聯商網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韩城市| 筠连县| 平南县| 余江县| 赤峰市| 七台河市| 托里县| 广西| 紫金县| 阳原县| 郑州市| 沈丘县| 榆林市| 阿克陶县| 桑日县| 建德市| 佛山市| 靖西县| 都匀市| 石首市| 财经| 甘肃省| 高青县| 邢台市| 辉南县| 兴国县| 仁化县| 肃北| 乌兰察布市| 临泉县| 华阴市| 长宁县| 松滋市| 景泰县| 和林格尔县| 扎鲁特旗| 青铜峡市| 仪陇县| 温泉县| 横山县| 察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