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中國統計年鑒2024》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就業人口為7.404億人,高于2022年的7.335億人,這是我國就業人口自2016年轉入下降通道后的首次回升。
梳理近年來中國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可以發現,2015年,我國就業人口達到7.745億人,之后逐年下降,但這一趨勢在2023年被打斷。
具體來看,二三產業對就業人口的吸納性增強。2023年,我國第一產業就業人口較上年下降781萬人,第二和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分別較上年上升415萬和1056萬人。
其次,從區域數據來看,各個省份的就業人口數量和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關性較大。
統計年鑒顯示,2023年,廣東、江蘇和山東的就業人口排在全國排前三位,分別達到7057萬、5370萬和4840萬,河南、四川兩個省份的就業人口也達到4828萬和4722萬。就業人口吸納能力背后是當地的經濟實力。同一時期,上述五個省份經濟總量分別排在全國第一、二、三、六和五位。
相比之下,就業人口較少的省份分別為海南、寧夏、青海和西藏,僅為552萬、341萬、371萬和194萬。三個省份2023年經濟總量分別排在全國倒數第四至倒數第一位。
第三,從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各省就業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存在較大差異。
統計年鑒顯示,就業人口排在前10位的省份中,浙江就業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最高,達到59.2%,江蘇和四川緊隨其后,分別達到56.8%和56.4%。相比之下,盡管河南是就業人口第四多的省份,但就業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僅為49.2%,處于較低水平。
就業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的多少或與當地人口流入和流出存在一定關系。例如,2023年,浙江常住人口增加50萬人,江蘇和四川分別增加11萬和6萬人。與之相對應的,河南常住人口下降57萬人,在31個省份中下降數量最多。
近年來,吸引人才流入成為各地政府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河南省人民政府9月印發的《河南省“十四五”人才發展人力資源開發和就業促進規劃》提到,到2025年,人才總量穩步增長,人才結構持續優化。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分別達到300萬人、650萬人、608萬人、140萬人、5萬人。
第四,工資方面,不同地區和行業存在較大分化。擁有更多高端人才資源、頂尖科研院所和跨國公司的上海、北京遙遙領先于其他地區。行業層面,高新技術行業和金融行業從業者普遍“多金”。
統計年鑒顯示,2023年,上海、北京兩座城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分別高達22.93萬元和21.83萬元,是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中僅有的兩個平均工資超過20萬元的地區。西藏、天津和浙江排在第三到第五位,平均工資分別達到16.5萬元、13.8萬元和13.3萬元。相比之下,2023年,河南、江西、河北三個省份城鎮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排在后三位,分別為8.41萬元、9.27萬元和9.48萬元。
從行業來看,我國收入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三個行業城鎮非私營單位的平均工資分別高達23.18萬元、19.76萬元和17.14萬元。與之相對應的,平均工資最低的行業分別為住宿和餐飲業,農、林、牧、漁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三個行業城鎮非私營單位的平均工資僅為5.8萬元、6.29萬元和6.8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