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edTrend醫趨勢
2024年,跨國藥械企業在華面臨挑戰。特別是全球醫學影像行業的巨頭GPS,它們在財報中紛紛表示,中國市場業績持續下滑,甚至中國市場何時能夠“復蘇”將直接影響其全年的業績預期。然而,新的挑戰又再次來襲。
11月20日,國家醫保局印發《放射檢查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下稱《指南》)。《指南》實現了全國范圍內,放射檢查項目收費標準的相對統一,提高了收費的透明度和規范性。并將放射檢查項目進行了每一層級的系統分類整合,如:
- 首先,按成像技術分為X線成像、計算機體層(CT)成像、磁共振成像、單光子/正電子顯像等類別;
- 其次,在CT和磁共振成像中,又根據是否引入對比劑、是否形成動態圖像等,設立平掃、增強、灌注成像等項目;
- 最后,對于血管等檢查難度較高部位單獨立項,充分考慮了項目兼容性及特殊部位的特殊難度,使立項更清晰,避免了以往收費項目的混亂與模糊。
這不僅將直接影響各醫療機構的相關收費,或許也將影響其對醫學影像設備的采購。
01、廠商,不卷排數卷效果為設備集采鋪路?
影像診斷設備,作為大型醫療設備的一部分,通常安裝于放射科。盡管這類設備的采購量相對較低,但它們普遍能夠為放射科帶來顯著的盈利。
以CT平掃為例,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CT設備的排數已經從最初的16排、64排發展到現在的128排、256排等。
簡而言之,檢查設備的排數越多,掃描結果就越精細,成像效果也更加清晰。然而,這也導致了設備成本的增加以及醫療機構對更高收費項目的追求。
在某些地區,根據排數的增加,檢查費用也相應增加,這使得新一代設備的檢查費用居高不下,而老一代設備的費用降低也變得毫無意義。為了減少價格項目與檢查設備的直接關聯,《指南》調整了以往依據設備參數設定收費標準的做法,轉而關注檢查效果本身。比如,為普通CT檢查中掃描層厚<2mm的“薄層掃描”設立了加收項目。
依據《中國肺癌低劑量螺旋CT篩查指南(2018年版)》的要求,肺部平掃的重建層厚應為0.625mm-1.25mm;隨著技術的發展,市場上各廠商的16排CT設備的Z軸分辨率都小于0.75mm,能夠實現小于1mm的薄層掃描,這表明16排CT同樣能滿足常規的臨床檢查和診斷需求。16排CT依然是我國保有量最多的類型,但三甲醫院16排設備占比逐年下降。
國家醫保局指出,我國大型設備檢查市場主要被少數廠商所占據,這些廠商牢牢控制著定價權,設備折舊費用在項目價格中占比高達30-50%,這也是醫療機構定價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比地招標網的統計數據,2024年上半年CT設備市場中,排名前三的品牌合計市場占有率達到了70%。此外,這些領先品牌銷量較高的產品主要是排數較高中高端產品。
醫保局認為,隨著檢查設備整體研發水平的提升和市場競爭的加劇,近年來采購價格呈現下降趨勢,從千萬元級別降至百萬元級別。這不僅為醫療機構提供了更多性價比高的選擇,也為檢查價格的合理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提及采購價格的降低,隨著三明醫改的深入實施,大規模醫保設備集采的路徑變得更加清晰。在以往難以實施集采的大型醫療設備領域,降低這些設備的醫療服務收費標準可能是關鍵所在。隨著DRG/DIP政策、檢查結果互認以及統一醫療服務收費標準的實施,醫院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依賴檢查項目來增加收入的情況;接下來,大規模醫療設備集采的序幕可能即將拉開。
國家醫保局表示,將指導各省加快對接落實放射檢查類價格項目立項指南,在制定省級基準價格時關注大型檢查設備真實采購價格下降趨勢,合理下調放射檢查服務價格水平,鼓勵通過提供更多技術性醫療服務獲得增量收入。
02、影像檢查結果互認膠片“退出”醫療市場?
醫學影像診斷設備的集采前提之一可能是實現檢查結果的互認。對于患者來說,這一互認機制能顯著減少就醫時間,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檢查,從而提高就醫的便捷性和效率。
以下省市自治區已率先實現影像檢查結果互認,包括:
-
北京市:2024年5月,北京市衛健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布《北京市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實施方案》,對300項醫學影像檢查結果實行互認;
-
浙江省:建立了 “浙醫互認” 統一平臺,制定了436項高頻檢查檢驗項目的互認共享信息化標準,其中包含影像檢查項目,實現了檢查檢驗結果跨醫院、跨層級、跨區域的即時調閱互認;
-
江蘇省:已通過建立省衛生健康云影像平臺和云臨床檢驗平臺,讓省內公立醫療機構實現了影像數據準實時集中存儲與調閱、檢查結果共享互認;
-
重慶市:重慶市的醫療機構已實現市、區所有公立醫療機構間的檢查檢驗結果互聯、互通、互認,并且與西藏昌都等地也實現了跨省域醫檢互聯互通互認;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截至2024年10月30日,全區428家二級及以上醫院已全面落實377 項檢查檢驗項目互認,其中影像項目297項;
本次發布的《指南》引入了“云影像”價格新規,這標志著醫學影像檢查結果互享互認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指南》將數字影像處理、上傳和云存儲納入放射檢查的價格構成中,鼓勵醫療機構將影像檢查結果上傳至云端。
這樣一來,患者可以輕松查閱自己的檢查資料,同行專家可以跨地區、跨機構調閱資料,醫保部門也能核查已上傳的檢查資料。鑒于此,如果醫療機構無法實現影像云存儲,它們可能需要降低收費。
因此,醫保局認為,未來無法上傳、共享或核查的檢查結果可能會大幅貶值,甚至可能遭到醫保拒付。云影像在此次價格項目中的明確,將“倒逼”實現跨地區、跨醫院的檢查結果共享和互認。同時,《指南》統一將實體膠片從項目價格構成中剔除,改為患者按需購買,實行零差價銷售,不進行捆綁收費。這一變革對醫學影像膠片企業來說至關重要。
2023年,中國醫用膠片市場規模約為66.53億元,產量約為6.47億張,需求量約為7.84億張。這表明,盡管數字化趨勢明顯,傳統醫用膠片在中國市場仍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從企業角度來看,銳珂醫療、愛克發、樂凱膠片、巨鼎醫療等企業在市場上占據領先地位。未來,醫用膠片企業的銷售渠道將更加多元化。
過去,膠片主要通過與醫療機構的項目合作捆綁銷售,現在則需要開拓更多銷售渠道,如直接面向患者的零售渠道、電商平臺等,以滿足患者按需選購的需求。盡管膠片不再與檢查項目捆綁,醫院依然是膠片的重要使用場所。膠片廠商需要加強與醫療機構的合作,通過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如及時配送、良好的售后服務等,來贏得醫院的認可和推薦。隨著醫療數字化的快速發展,醫用影像膠片行業面臨的發展風險已成為共識。
隨著《指南》的明確,醫用膠片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變得迫在眉睫。就在本周,愛克發宣布,由于醫學影像打印膠片的需求持續下降,計劃削減超過5270萬美元的成本。公司還計劃對其與膠片相關的業務進行重組,目標是在2027年底之前實現開支削減。這一重組計劃可能導致在比利時裁員約530人。
03、支持人工智能用于臨床診斷,但不收費
從《指南》來看,擴展項幾乎全部被“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占據。隨著人工智能技術(AI)的發展,人工智能技術與醫學影像的結合成為近年醫療領域的重要發展趨勢。
醫保局表示,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臨床實踐中一定程度上起到輔助診斷或提高效率的作用,但還無法替代醫師診斷,在尚無獨立的醫療服務產出、輔助診斷質量效用難以確定的情況下,在已收取診斷相應項目檢查費用后,不宜單就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再向患者額外收費。
對此,為支持人工智能輔助診斷進入臨床應用,又防止額外增加患者負擔,立項指南在放射檢查類主項目下統一安排“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的擴展項。
也就是說醫院利用人工智能進行輔助診斷的,執行與主項目相同的價格水平,但不與主項目重復收費,體現了以醫療服務產出為導向的價格政策取向,與其他行業一樣,也體現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提質增效方面的功能定位,而非增加成本的作用。顯然,醫療AI輔助診斷科技企業依靠放射科收費實現業績高增長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