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增長工場 相青
編輯|趙元
時隔3年,蔣凡重回阿里權力中心。
昨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發布全員郵件,宣布成立阿里電商事業群,任命蔣凡負責,向吳泳銘匯報。新的電商事業群將全面整合淘寶天貓集團、國際數字商業集團以及1688、閑魚等電商業務,形成覆蓋國內外全產業鏈的業務集群。
一言以概之,離開核心業務淘天、被“流放”海外三年后,蔣凡憑借過硬的業務能力,再次重回阿里權力中心。而且,這一次,他所執掌的是國內外所有電商業務。
這是蔣凡在海外電商廝殺三年的結果。早在去年7月,蔣凡已再次成為阿里巴巴“現任合伙人”。此前,2020年4月蔣凡因“個人家庭問題處理不當,引發嚴重輿論危機,給公司聲譽造成重大影響”,被取消阿里合伙人身份。
在蔣凡帶領下,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AIDC,以下簡稱“阿里國際”)成為近年來增長最快的業務,同時超越阿里云成為營收老二。
阿里近期財報顯示,2024年Q3,阿里國際營收為316.72億元,同比增長29%。作為對比,阿里整體營收同比增長5%,菜鳥、云智能分別為8%、7%,而淘天集團僅同比增長1%,維持了一份“體面”。
目前,阿里國際營收僅次于淘天集團的990億元,高于云智能集團的296億元和菜鳥集團的246億元。
但是,阿里海外電商面臨的壓力依然巨大。
根據市場分析機構Data.ai數據,2023年,購物類App中,全球下載量和下載量增速最快的前兩名都是Temu和Shein;阿里旗下速賣通下載量和下載量增速分別排名第三和第四。同時,TikTok是同期全球下載量最大的社交應用,全球月活用戶超過10億。
那么,在“流放”海外電商的過去三年里,蔣凡是如何靠業務實力重回阿里權力中心的,未來又將如何帶領國內外電商展開一場全球化競爭?
一、蔣凡掌管海外電商第一年,跨境商戰真正開始了
跨境電商平臺真正的戰爭要從2022年說起,這一年也是蔣凡執掌阿里國際業務的第一年。
2021年12月底,阿里宣布自2015年以來最大的一次組織架構調整,從“中臺戰略”升級為“多元化治理”,戴珊接替蔣凡分管“中國數字商業板塊”,包括淘寶、天貓、阿里媽媽等業務;蔣凡被調離奮戰7年的“大淘系”,分管“海外數字商業板塊”,包括速賣通、國際貿易及 Lazada等海外業務。
蔣凡曾主導淘寶移動化、內容化升級,一度被傳為“阿里太子”。因為眾所周知的“家庭問題”事件,從核心淘天業務調到海外市場,被外界認為是一種“流放”。
對于蔣凡來說,這是必打的一仗,但此時的出海環境已經大不如前,正處于從藍海走向紅海的轉折點。
2022年之前,拼多多還未出海,TikTok海外直播帶貨剛剛起步,只有Shopee、Shein和阿里在海外市場廝殺,但是阿里并沒有抓住這個時機。
阿里出海很早。很多人都以為阿里是做淘寶起家,但其實是出海起家。1999年,阿里巴巴集團第一個業務板塊就是阿里國際站,這是一個B2B電商平臺。
2010年,阿里成立了速賣通,曾經靠著海外市場紅利“自然生長”就做成了俄羅斯市場份額占比最高的電商平臺,但發展12年,成績卻不盡人意。根據阿里2021年底在投資者日公布的數據,速賣通月活數據低于Lazada,GMV只是略高于Lazada。
Lazada成立于2012年,曾是東南亞最大的電商平臺,2016年被阿里以約10億美元收購控股,成為阿里在東南亞的主打平臺。此后,阿里向Lazada空降了幾百名阿里中層干部,并將淘寶后臺“復制粘貼”給Lazada ,但是Lazada卻未迎來預期的高增長。
從2017年開始,Lazada開始在和Shopee的競爭中敗下陣來,東南亞電商聚合平臺Iprice數據顯示,Shopee在當年第三季度超越Lazada,成為越南流量最大的電商平臺。再到2018年左右,Shopee開始在GMV上全面反超Lazada。
除了阿里國際站、速賣通和Lazada,阿里海外業務主要還有南亞電商平臺Daraz、中東電商平臺Trendyo以及后來推出的西班牙電商平臺Miravia。
但總體來說,蔣凡在2022年接手海外電商時,在內部面臨的正是這樣一個尷尬局面,最主要的兩大業務速賣通和Lazada均在走“下坡路”,而外部也隨著Temu、TikTok Shop的加入,競爭更加激烈。
這一年4月,TikTok Shop跨境電商業務上線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四國,Lazada在東南亞市場迎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9月,Temu上線,首站將面向北美市場,“shop like a billionaire”的巨額廣告投放迅速洗腦了海外消費者。據彭博報道,在進入美國市場六個月內,Temu 就在月活躍用戶方面超越了 Shein 和速賣通。
阿里海外電商在全球化競爭中又迎來兩個強敵。
二、給錢、放權,重整海外電商
蔣凡接管后,阿里海外電商迎來加速發展期。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速賣通。據多家媒體報道,2022年7月,蔣凡曾召開速賣通管理者大會,分析了各種電商平臺的模式以及關鍵市場機會后,決定發力全托管模式。
同年12月,速賣通正式上線全托管。次年3月,依托全托管模式、主打性價比的Choice業務上線,訂單量迅速增長。
此前,速賣通是以POP商家為主的平臺模式,對商家運營能力和履約能力要求高。全托管解模式下,商家只需供貨,由平臺進行核價、店鋪運營、物流履約、售后等環節,減輕了商家負擔,降低了出海門檻。2023年8月,速賣通又推出“半托管”模式,貨權、定價權、運營權歸商家,物流履約服務歸速賣通。
此后,全托管和半托管模式支持下的Choice業務成為阿里海外電商最重要的增長引擎。2024年4月,Choice占速賣通整體訂單的約70%。
低價+全托管+半托管模式下,速賣通與Temu展開了同臺競技。而在Temu強勢進攻下,速賣通開始 “模仿” Temu,比如今年4月推出了 “百億補貼” 政策,以及也在海外加大廣告投入。
今年3月,速賣通成為2024歐洲杯官方合作伙伴;5月速賣通簽約足球巨星大衛?貝克漢姆為全球代言人。這在之前是難以想象的。據晚點報道,2020年時,速賣通還需自負盈虧,除俄羅斯以外的上百個國家一年的總營銷預算只有1億美元。蔣凡到任后,才提升了速賣通的戰略位置,并加大投入資源。
這也造成了阿里海外電商業務的虧損擴大。今年Q1到Q3,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經調整EBITA虧損均同比大幅擴大數倍,分別虧40.85億元、37.06億元,29.05億元。也就是說,今年前三個季度,阿里海外電商合計共虧了近107億元,財報解釋稱主要是由于對速賣通和Trendyol等跨境業務的投入增加所致。
蔣凡親自帶隊主導了速賣通的全托管、半托管以及choice業務上線,甚至速賣通的周會、月會都會親自參加,從集團側幫助協調資源。但在東南亞市場,蔣凡則一改過去空降高管的作風,進行了放權處理。
2022年6月,蔣凡提拔董錚接任Lazada CEO。此前,他曾擔任泰國和越南CEO,帶領Lazada泰國站訪問量超越Shopee,并且成為2022年泰國首個實現盈利的電商平臺;也帶領Lazada越南站流量從當地第四提升至第二。
董錚的上任,改變了此前空降高管帶來的文化沖突等問題,并推動一系列本地化變革。據媒體報道,目前,Lazada在新馬泰、印尼、越南、菲律賓等6個東南亞國家開展業務,其中5個國家的負責人來自當地。
不僅是“放權”,也“給錢”。
2018年后,彭蕾等Lazada前負責人主導的三年期間,阿里并未再對Lazada進行投資。在蔣凡負責國際業務之后的近三年時間里,共向Lazada投資了近37億美元,僅2022年就投資了Lazada16億美元。
這些資金被用來服務本地化,包括自建物流網絡,以及投資當地支付企業等。一手抓物流,一手抓支付,Lazada不斷完善電商生態,今年7月實現了正的EBITDA(稅前息前折舊前攤銷前利潤),這是自2012年成立以來首次實現盈利。
三、海外電商,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蔣凡帶領阿里海外電商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這也是其去年重回阿里合伙人行列,又在今天再次成為國內外電商CEO的原因。
但目前,阿里海外電商面臨的業績壓力不容小覷。
Temu全球用戶數已經超過速賣通。根據數據統計網站SimilarWeb數據,2024 年第一季度,Temu的全球月均獨立訪客數為1.85億,而速賣通和Shein分別為 1.64 億和 8000 萬。當然,老大哥還是亞馬遜,每月全球獨立訪客數量達 4.28 億。
在東南亞市場,Lazada被Shopee 超越后,又在去年被剛進入東南亞市場三四年的TikTok Shop超越。Momentum Works報告顯示,2023年,Shopee仍為最大電商平臺,占有48%的市場份額,交易總額(GMV)達551億美元。同時,Lazada 交易額從2021年的210億美元下降到2023年的 188 億美元。
TikTok Shop在東南亞的交易額在2023年翻了四倍,達到163億美元。而且,隨著TikTok Indonesia與Tokopedia合并,TikTok Shop在2024年已成為東南亞第二大電商平臺。
阿里電商在海外面臨的競爭和前幾年國內市場很類似,一邊是拼多多/Temu以低價策略和瘋狂的廣告投入迅速占領用戶心智,搶奪淘寶用戶;另一邊是抖音/TikTok以短視頻和直播搶奪用戶時間,然后打造內容電商閉環。
但是,海外電商面臨的競爭遠比國內更加激烈,因為還有繞不過去的全球電商巨頭亞馬遜,以及Shopee、Shein等跨境電商新貴。
如今,無論國內外,這場全球化競爭交給了蔣凡。還記得美團創始人王興曾在朋友圈這樣點評蔣凡,“接下來幾年,就看拼多多的黃崢和淘寶天貓的蔣凡這兩個聰明人如何較量……蔣凡如果能贏這一仗,那就是當之無愧的阿里CEO接班人,如果他有興趣干這活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