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戴晶晶
轟轟烈烈的美國室溫超導鬧劇落下帷幕。
據《華爾街日報》11月19日報道,美國羅切斯特大學正式確認,曾聲稱自己發現了室溫超導體的物理學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已不再受雇于該校。
迪亞斯所在團隊曾在2020年和2023年兩度宣布發現室溫超導材料,兩篇論文均發表于《自然》雜志封面,又因數據分析完整性問題,以及合著者投訴先后遭到撤稿。 過去兩年中,迪亞斯至少有四篇與人合作的論文被撤稿,撤稿期刊還包括《物理評論快報》和《化學通訊》。
去年,羅切斯特大學聘請了一個獨立科學委員會對迪亞斯的學術成果進行了為期十個月的調查,于今年2月8日正式結束,調查報告內容長達124頁,認定迪亞斯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隨后暫停了向迪亞斯提供的大約80萬美元的資助。
《自然》雜志新聞部稱,該小組審查了針對迪亞斯的16項指控,結論是在每一項指控中,迪亞斯都很有可能犯下學術不端行為,存在抄襲以及捏造、篡改研究數據等行為。
其中,迪亞斯捏造并公布了一種碳質硫氫化合物固體分子(CSH)數據。當其來源受到審查時,迪亞斯和他的合作者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物理學家阿什坎·薩拉馬特發布了一組偽造的原始數據。報告還涉及了大量操縱數據的例子。
2月,迪亞斯起訴了羅切斯特大學,認為其對他工作的調查有偏見,不符合大學的政策。今年4月,一名法官駁回了此案。
《華爾街日報》此前報道稱,羅切斯特大學校長薩拉·曼格爾斯多夫在8月給該校董事會主席和副主席的一封信中,要求解除迪亞斯的職務。
室溫超導即在常溫條件下實現的超導現象。超導是指超級導電現象,即電流可以在材料中零電阻通過,且具有完全抗磁性。
室溫超導技術獲得突破,意味著人類有望實現基本不發熱、無阻礙的電力設備,并讓超導材料在生產生活中得到大規模應用,將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影響。
2020年10月,《自然》雜志首次發布迪亞斯團隊研究成果。該團隊聲稱制造了CSH樣品,其在常溫高壓下實現了超導。同月,迪亞斯與論文合著者阿什坎·薩拉馬特成立創業企業Unearthly Materials,官網稱該公司“創造了第一個在室溫和接近環境壓力下工作的超導材料”。
在物理學家和雜志主編的質疑中,羅切斯特大學在2021-2022年期間,對迪亞斯的CHS論文進行了三次初步的調查,但并發現足夠多不當行為的證據以開啟全面調查。2022年9月,《自然》雜志發布撤稿聲明稱,迪亞斯的CSH論文在數據處理方面的問題弱化了對磁化率結果的信心。
2023年3月,迪亞斯團隊宣布,通過使用由氫、氮和镥制成的新材料,在1GPa壓強條件和294K的常溫條件下觀察到該材料的超導特性。該材料被命名為“紅色物質(Reddmatter)“。 當年11月,該論文再度被撤稿。
迪亞斯于2006年獲得科倫坡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并于2013年在華盛頓州立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此后受雇于哈佛大學物理系艾薩克·西爾維拉教授,研究金屬氫。2017年,迪亞斯加入羅切斯特大學,成為該校機械工程系和物理與天文系的助理教授。
據羅切斯特《民主黨人和紀事報》報道,迪亞斯將繼續在他位于羅切斯特的公司Unearthly Materials工作。2022年,該公司宣布,從總部位于倫敦的風險投資集團復數(Plural)獲得了1500萬美元的投資。
近兩年,室溫超導領域常有引發全球矚目的事件。 除了美國迪亞斯團隊,去年7月, 韓國研究團隊在預印本網站arXiv發布論文,聲稱合成了全球首個室溫常壓超導體“LK-99”,臨界溫度為127℃。
2023年8月,曾就職于費米實驗室的科學作家丹·加里斯托(Dan Garisto)在《自然》雜志發文《LK-99不是室溫超導體——科學偵探如何解開這個謎團》,指出一系列研究結果證明,導致樣品電阻率急劇下降和磁鐵部分懸浮的原因是由于材料中的雜質,LK-99不是超導體。
據韓聯社等媒體報道,上述韓國研究團隊在今年3月的學術會議上再次發表了室溫常壓超導體材料PCPOSOS。但由于該結果尚未經過嚴格的學術程序驗證,科學界普遍對此持懷疑態度。
韓國超導低溫學會理事長崔景達認為,在會議上的陳述并不等同于全球學術認可。他同時強調有必要進行獨立核查,以確定研究結果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