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小米海外,悶聲發財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小米海外,悶聲發財

從手機,到IoT,再到汽車。

文|光子星球

北京時間11月18日,小米集團發布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小米2024年第三季度營收925億元,同比增長30.5%;第三季度凈利潤53.5億元,同比增長9.7%;經調整凈利潤為63億元,同比增長4.4%。在行業語境充滿挑戰的背景下,小米證明了自己的韌性所在。

其中,小米汽車作為其近年的“熱度擔當”,自然是這季財報中的焦點。

財報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電動汽車及相關創新業務營收97億元,其中來自于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營收大約95億元,其他相關業務營收2億元;包括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經調整凈虧損15億元——雖營收已逼近百億規模,但小米汽車仍處在高投入階段。

而對于業務支系龐雜的小米而言,小米汽車營收占比僅為10.5%,手機與IoT業務仍然是支柱所在。

今年以來,隨著庫存壓力緩解、高端起勢、小米汽車安穩落地,不再局限于“性價比”單一敘事的小米,已走出了近些年的低迷,重拾增長邏輯。

而這其中,除了國內市場的穩步發力,海外市場亦正不斷為小米補充動能——從智能手機到IoT矩陣,再到未來的汽車,小米似乎正在積極講述著自身的全球化故事。而考驗,亦隨之而來。

手機出海:以價換量的勝利,與高端化的失語

隨著過去三年間擠壓的換機需求逐步釋放,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國內智能手機賽道已逐漸告別寒冬,銷量穩步回升。在此背景下,一度跌出國內市場份額的前五行列的小米,國內出貨量已連續多個季度保持同比增長。

財報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業務營收475億元,同比增長13.9%;在國內市場的出貨量同比增長1.2%至14.7%,排名升至第四。

可即便如此,現階段的小米在國內高端化戰役中的處境,仍較為嚴峻。

以10月末的國內手機廠商旗艦大戰為例,相較于重注影像的vivo、“果味兒”十足的OPPO以及AI甚強的榮耀,小米15系列略顯“中庸”,缺少長板。而小米一貫的性價比打法,則隨著小米15以領跑行業漲價潮的500元漲幅而失效。

相比競爭激烈的國內市場,小米在全球市場的表現則更為穩定。

Canalys數據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以13.8%的市場份額占比,實現了連續17個季度位居全球前三的成績。而財報顯示,小米本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4310萬臺,同比增長3.1%,延續著增長勢頭。

不過,縱觀小米的出海路徑,憑借性價比打法攻城略地仍占據主導,這種以價換量的模式既是小米成熟的出海引擎,也是其全球市場高端化突破的隱形枷鎖。

財報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毛利55.5億元,同比下滑19.9%;毛利率11.7%,同比回落4.9%;而ASP雖從去年同期的997元增長10.6%至今年第三季度的1102.2元,但整體仍處在橫亙多年的千元區間,難以向上進一步增長。

而這背后,除卻手機供應鏈成本的上漲以外,以“價格杠桿”撬動海外市場所導致的低價-高端左右互搏亦是一大原因——追求市場份額的同時,不斷犧牲著利潤空間。

其實,小米并非沒有嘗試過突破價格區間的桎梏。小米13系列就曾以比國內價格幾近翻倍的定價切入歐洲市場,但效果并不如人意。

于海外沖擊高端卻屢屢受挫,很多時候并非技術與產品力的問題,而是困于渠道。歐美市場手機主流購買方式,并非國內普遍的全價購買,而是運營商主導的合約機模式,其有如一道隱形墻,將國內品牌的“性價比”阻隔在外。

以北美市場為例,在正常檔位話費套餐的基礎上,簽訂兩年每月加價幾美元的話費套餐,便能在部分促銷活動中“白嫖”上一代iPhone或三星Galaxy機型。而縱使國產品牌在定價層面便宜100-200美元,也很難打過近乎“免費”的蘋果與三星。

以小米在海外市場的重要對手傳音為例,主攻功能機與中低端機型的傳音,亦曾試圖沖高,比如推出覆蓋高端市場的折疊屏機型Phantom V Fold、Zero Flip等。

然而,受限于銷售渠道,其更多被推至非洲、拉美、印度等新興市場——可即便如此,折疊屏能逃得過蘋果,卻躲不過三星。而近期,傳音更是被曝出停止了折疊屏產品開發工作的消息。

對于高端區域市場的運營商而言,諸如小米、傳音等國產品牌并非“優先客戶”,在合作中亦幾乎沒有話語權,只能忍受極端的壓價。因此,即使國內品牌定價便宜,也很難在合約機主導的生態中找到合適的競爭姿態,這對于性價比突出的小米而言影響尤為明顯。

因此,小米亦在電話財報會議中表示,在海外市場,小米將專注于歐洲、東南亞、中東、拉美以及非洲,雖然在這些市場推行高端化可能會遇到一些壓力,但其將進一步探索其可行性。這意味著,面對手機全球化進程的坎,小米或許仍需找到平衡增長和利潤的最佳路徑。

IoT出海,需從單點到生態

從“AI+IoT”、“ All in IoT”到“手機+AIoT”,再到當下“手機×AIoT”,小米對IoT業務的定位與包裝幾經迭代,折射出其戰略地位從搖擺到逐步清晰的過程。

而當下,隨著“手機×AIoT”模式趨于穩定,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作為小米的營收“二把手”,為其貢獻了持續的牽引力。雖不復早期的高增長,但卻證明了IoT矩陣在小米版圖中不可替代的價值——從“流量故事”邁向“生態穩定”。

財報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營收261億元,同比增長26.3%,營收占比28.2%。

過往,小米IoT業務更多立足于“爆款”之上,但隨著其業務近年間逐漸鋪陳開來,單一品類的爆款效應,已被IoT生態的整體勢能所覆蓋——今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大家電、平板、可穿戴產品等多業務線均取得大幅同比增長。

這其中,冰箱、空調等智能大家電仍以國內市場為核心,而小家電、平板、智能手表等產品,則逐漸向海外拓展——作為手機出海的代表,小米正試圖在IoT領域復刻過往的成功經驗。

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以Redmi Pad系列為代表的平板產品迅速破圈,全球市場平板出貨量同比增長58.4%,成功躋身前五;TWS耳機、智能手表等可穿戴產品全球出貨量亦同比增長超50%。這意味著,小米IoT已逐漸在海外市場積攢了一波勢能。

智能手機高端化出海,是一場賽道極窄、難有捷徑的正面對抗,可IoT卻是一片品類繁雜、裂縫眾多的沃土——從電飯煲到空氣凈化器,從智能手表到智能音箱,IoT的多品類特性使其高端化具備天然的靈活性,每一個單品都可以成為高端突破的切入點。

以電飯煲為例,曾幾何時,國內用戶一度熱衷去往日本搶購電飯煲,并由此引發了大規模討論,而當下此番局面早已逆轉——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正將電飯煲銷往日本。小米正是其中之一,據悉,2019年小米正式進入日本市場時,首批產品中便包含米家電飯煲。

相較于其他區域,日本市場消費邏輯較為特殊,用戶對單一功能的產品接受度高,同時對空間利用率和節能性有極高要求。而小米的IoT產品線天然契合這種需求,以小米1.6升的智能單人電飯煲為例,相比動輒數萬日元的日本本土品牌電飯煲,小巧精致的小米電飯煲售價更親民,頗受日本單身人群的歡迎。

財報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毛利率20.8%,同比增長17.8%。

這意味著,相較于難以發力的高端智能手機市場,小米在IoT領域有著大量貼合高端市場的小品類、小場景——無需同賽道內的巨頭競爭,便可通過差異化創新向上滲透,從而攫取更多利潤。

此外,IoT高端化出海的另一核心在于“生態效應”,用戶購買IoT產品時,往往追求的是多設備協同所帶來的智能體驗。為此,持續發力線下門店的小米,亦正在海外開啟區域試點,將小米之家推向全球。

相比單點發力,依靠產品生態實現的矩陣融合,或許才是小米IoT全球化路途上的最大機遇。而在此方面,小米需要做的事還有很多。

如果說智能手機是小米出海的開局,IoT是承上啟下的關鍵拼圖,那么小米汽車,無疑將是這場全球化棋局的第三步,也是最具挑戰的一步。

雷軍曾豪言,小米汽車計劃在2030年前進軍歐洲市場,長遠目標直指全球前五大汽車品牌。而在最新的財報電話會議中,小米集團合伙人兼總裁盧偉冰也強調,小米已經完成了全球化的基礎布局,而汽車業務未來出海,將是展示“人車家”全鏈路生態優勢的關鍵。

這一切都指向一個明晰的信號:小米汽車出海,已箭在弦上。

數據顯示,小米SU7車型目前已累計交付超10萬輛,預計全年將沖刺交付13萬輛;而預售價高達81.49萬元的SU7 Ultra量產版,訂單量仍在攀升。這雖意味著,小米汽車已經熬過國內市場的大考,可距離實現全球化的野心,小米汽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蔚來、小鵬、理想等玩家的經驗來看,單一車型的成功更多是一塊敲門磚,而非護城河,后續車型的快速迭代和交付能力,亦是決定企業命運的關鍵因素。

而現階段,小米汽車產能仍未完全覆蓋國內市場需求,短期內向海外擴張并不現實,但隨著未來產能提升與車型的更新迭代,小米汽車的出海野望能否兌現,將成為小米全球化道路上的重要看點。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小米

7.9k
  • 雷軍:超豪華車市場對小米打開了大門,特別愿意開放小米生態
  • 小米SU7 Ultra跑不出標稱CLTC續航成績?小米汽車回應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小米海外,悶聲發財

從手機,到IoT,再到汽車。

文|光子星球

北京時間11月18日,小米集團發布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小米2024年第三季度營收925億元,同比增長30.5%;第三季度凈利潤53.5億元,同比增長9.7%;經調整凈利潤為63億元,同比增長4.4%。在行業語境充滿挑戰的背景下,小米證明了自己的韌性所在。

其中,小米汽車作為其近年的“熱度擔當”,自然是這季財報中的焦點。

財報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電動汽車及相關創新業務營收97億元,其中來自于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營收大約95億元,其他相關業務營收2億元;包括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經調整凈虧損15億元——雖營收已逼近百億規模,但小米汽車仍處在高投入階段。

而對于業務支系龐雜的小米而言,小米汽車營收占比僅為10.5%,手機與IoT業務仍然是支柱所在。

今年以來,隨著庫存壓力緩解、高端起勢、小米汽車安穩落地,不再局限于“性價比”單一敘事的小米,已走出了近些年的低迷,重拾增長邏輯。

而這其中,除了國內市場的穩步發力,海外市場亦正不斷為小米補充動能——從智能手機到IoT矩陣,再到未來的汽車,小米似乎正在積極講述著自身的全球化故事。而考驗,亦隨之而來。

手機出海:以價換量的勝利,與高端化的失語

隨著過去三年間擠壓的換機需求逐步釋放,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國內智能手機賽道已逐漸告別寒冬,銷量穩步回升。在此背景下,一度跌出國內市場份額的前五行列的小米,國內出貨量已連續多個季度保持同比增長。

財報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業務營收475億元,同比增長13.9%;在國內市場的出貨量同比增長1.2%至14.7%,排名升至第四。

可即便如此,現階段的小米在國內高端化戰役中的處境,仍較為嚴峻。

以10月末的國內手機廠商旗艦大戰為例,相較于重注影像的vivo、“果味兒”十足的OPPO以及AI甚強的榮耀,小米15系列略顯“中庸”,缺少長板。而小米一貫的性價比打法,則隨著小米15以領跑行業漲價潮的500元漲幅而失效。

相比競爭激烈的國內市場,小米在全球市場的表現則更為穩定。

Canalys數據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以13.8%的市場份額占比,實現了連續17個季度位居全球前三的成績。而財報顯示,小米本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4310萬臺,同比增長3.1%,延續著增長勢頭。

不過,縱觀小米的出海路徑,憑借性價比打法攻城略地仍占據主導,這種以價換量的模式既是小米成熟的出海引擎,也是其全球市場高端化突破的隱形枷鎖。

財報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毛利55.5億元,同比下滑19.9%;毛利率11.7%,同比回落4.9%;而ASP雖從去年同期的997元增長10.6%至今年第三季度的1102.2元,但整體仍處在橫亙多年的千元區間,難以向上進一步增長。

而這背后,除卻手機供應鏈成本的上漲以外,以“價格杠桿”撬動海外市場所導致的低價-高端左右互搏亦是一大原因——追求市場份額的同時,不斷犧牲著利潤空間。

其實,小米并非沒有嘗試過突破價格區間的桎梏。小米13系列就曾以比國內價格幾近翻倍的定價切入歐洲市場,但效果并不如人意。

于海外沖擊高端卻屢屢受挫,很多時候并非技術與產品力的問題,而是困于渠道。歐美市場手機主流購買方式,并非國內普遍的全價購買,而是運營商主導的合約機模式,其有如一道隱形墻,將國內品牌的“性價比”阻隔在外。

以北美市場為例,在正常檔位話費套餐的基礎上,簽訂兩年每月加價幾美元的話費套餐,便能在部分促銷活動中“白嫖”上一代iPhone或三星Galaxy機型。而縱使國產品牌在定價層面便宜100-200美元,也很難打過近乎“免費”的蘋果與三星。

以小米在海外市場的重要對手傳音為例,主攻功能機與中低端機型的傳音,亦曾試圖沖高,比如推出覆蓋高端市場的折疊屏機型Phantom V Fold、Zero Flip等。

然而,受限于銷售渠道,其更多被推至非洲、拉美、印度等新興市場——可即便如此,折疊屏能逃得過蘋果,卻躲不過三星。而近期,傳音更是被曝出停止了折疊屏產品開發工作的消息。

對于高端區域市場的運營商而言,諸如小米、傳音等國產品牌并非“優先客戶”,在合作中亦幾乎沒有話語權,只能忍受極端的壓價。因此,即使國內品牌定價便宜,也很難在合約機主導的生態中找到合適的競爭姿態,這對于性價比突出的小米而言影響尤為明顯。

因此,小米亦在電話財報會議中表示,在海外市場,小米將專注于歐洲、東南亞、中東、拉美以及非洲,雖然在這些市場推行高端化可能會遇到一些壓力,但其將進一步探索其可行性。這意味著,面對手機全球化進程的坎,小米或許仍需找到平衡增長和利潤的最佳路徑。

IoT出海,需從單點到生態

從“AI+IoT”、“ All in IoT”到“手機+AIoT”,再到當下“手機×AIoT”,小米對IoT業務的定位與包裝幾經迭代,折射出其戰略地位從搖擺到逐步清晰的過程。

而當下,隨著“手機×AIoT”模式趨于穩定,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作為小米的營收“二把手”,為其貢獻了持續的牽引力。雖不復早期的高增長,但卻證明了IoT矩陣在小米版圖中不可替代的價值——從“流量故事”邁向“生態穩定”。

財報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營收261億元,同比增長26.3%,營收占比28.2%。

過往,小米IoT業務更多立足于“爆款”之上,但隨著其業務近年間逐漸鋪陳開來,單一品類的爆款效應,已被IoT生態的整體勢能所覆蓋——今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大家電、平板、可穿戴產品等多業務線均取得大幅同比增長。

這其中,冰箱、空調等智能大家電仍以國內市場為核心,而小家電、平板、智能手表等產品,則逐漸向海外拓展——作為手機出海的代表,小米正試圖在IoT領域復刻過往的成功經驗。

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以Redmi Pad系列為代表的平板產品迅速破圈,全球市場平板出貨量同比增長58.4%,成功躋身前五;TWS耳機、智能手表等可穿戴產品全球出貨量亦同比增長超50%。這意味著,小米IoT已逐漸在海外市場積攢了一波勢能。

智能手機高端化出海,是一場賽道極窄、難有捷徑的正面對抗,可IoT卻是一片品類繁雜、裂縫眾多的沃土——從電飯煲到空氣凈化器,從智能手表到智能音箱,IoT的多品類特性使其高端化具備天然的靈活性,每一個單品都可以成為高端突破的切入點。

以電飯煲為例,曾幾何時,國內用戶一度熱衷去往日本搶購電飯煲,并由此引發了大規模討論,而當下此番局面早已逆轉——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正將電飯煲銷往日本。小米正是其中之一,據悉,2019年小米正式進入日本市場時,首批產品中便包含米家電飯煲。

相較于其他區域,日本市場消費邏輯較為特殊,用戶對單一功能的產品接受度高,同時對空間利用率和節能性有極高要求。而小米的IoT產品線天然契合這種需求,以小米1.6升的智能單人電飯煲為例,相比動輒數萬日元的日本本土品牌電飯煲,小巧精致的小米電飯煲售價更親民,頗受日本單身人群的歡迎。

財報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毛利率20.8%,同比增長17.8%。

這意味著,相較于難以發力的高端智能手機市場,小米在IoT領域有著大量貼合高端市場的小品類、小場景——無需同賽道內的巨頭競爭,便可通過差異化創新向上滲透,從而攫取更多利潤。

此外,IoT高端化出海的另一核心在于“生態效應”,用戶購買IoT產品時,往往追求的是多設備協同所帶來的智能體驗。為此,持續發力線下門店的小米,亦正在海外開啟區域試點,將小米之家推向全球。

相比單點發力,依靠產品生態實現的矩陣融合,或許才是小米IoT全球化路途上的最大機遇。而在此方面,小米需要做的事還有很多。

如果說智能手機是小米出海的開局,IoT是承上啟下的關鍵拼圖,那么小米汽車,無疑將是這場全球化棋局的第三步,也是最具挑戰的一步。

雷軍曾豪言,小米汽車計劃在2030年前進軍歐洲市場,長遠目標直指全球前五大汽車品牌。而在最新的財報電話會議中,小米集團合伙人兼總裁盧偉冰也強調,小米已經完成了全球化的基礎布局,而汽車業務未來出海,將是展示“人車家”全鏈路生態優勢的關鍵。

這一切都指向一個明晰的信號:小米汽車出海,已箭在弦上。

數據顯示,小米SU7車型目前已累計交付超10萬輛,預計全年將沖刺交付13萬輛;而預售價高達81.49萬元的SU7 Ultra量產版,訂單量仍在攀升。這雖意味著,小米汽車已經熬過國內市場的大考,可距離實現全球化的野心,小米汽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蔚來、小鵬、理想等玩家的經驗來看,單一車型的成功更多是一塊敲門磚,而非護城河,后續車型的快速迭代和交付能力,亦是決定企業命運的關鍵因素。

而現階段,小米汽車產能仍未完全覆蓋國內市場需求,短期內向海外擴張并不現實,但隨著未來產能提升與車型的更新迭代,小米汽車的出海野望能否兌現,將成為小米全球化道路上的重要看點。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碑店市| 黄浦区| 大渡口区| 安国市| 庄浪县| 榆树市| 南岸区| 青阳县| 合山市| 新丰县| 舞钢市| 新宁县| 濉溪县| 达拉特旗| 类乌齐县| 新余市| 嘉兴市| 嘉义县| 义马市| 前郭尔| 康平县| 霍邱县| 禹城市| 缙云县| 襄樊市| 阳曲县| 怀仁县| 富宁县| 保山市| 清徐县| 西丰县| 昌黎县| 南乐县| 开化县| 土默特左旗| 连云港市| 舟曲县| 乌兰浩特市| 广平县| 彭泽县| 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