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孫藝真
在監管部門提出階段性收緊節奏、加大對IPO的審核和監管的指導方向下,今年年內A股IPO幾近停滯。
“總體來說,目前IPO投行端還是‘有點冷’。”一位華東上市券商資深保代告訴界面新聞。
不過,自11月以來,IPO審核節奏有加速之勢,本月內,9個IPO上會項目全部過會,成為自今年5月16日IPO上會審核重啟后,IPO上會、過會數量最多的月份。
從項目流程周期來看,滬市主板3個過會項目中,江南新材自2023年3月1日獲受理到過會,累計流程時長為625天;泰鴻萬立IPO于2023年5月17日獲受理,目前該企業已于11月15日提交注冊,流程周期為547天;永杰新材IPO項目受理時間2023年為3月3日,審核周期為608天。此外,北交所5個過會項目自受理到過會,平均流程約為350天。
華泰聯合證券投行業務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11月以來,IPO審核有加速之勢,為市場帶來了積極的預期,也展示了市場的活力與潛力。
上述負責人進一步指出,“在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相比于上市公司數量與規模,公司的內在價值、發展前景和投資價值才是更為關鍵的要素,同時也是投資者信心之源。”
“最近工作的確變忙了。備案、審核等流程推進速度變快,不過審核標準提高不少,從嚴監管仍然是不變的趨勢。”有業內資深保代同樣認為,“當前對IPO的審核和監管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公司治理和內控方面,被檢查、督導的概率大增;另一個是業績標準要求提高,北交所創業板化,創業板主板化,對企業的業績要求都逐漸提高了,比如創業板的IPO利潤要求基本都要一個億。”
整體情況看,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9日,今年年內,A股市場股權融資總額為2,669.56億元,同比下滑74.39%,年內共有48家企業IPO過會。
據上交所企業上市服務最新發布的消息,截至11月17日,全市場各板塊在審企業共257家。其中上交所74家(主板50家,科創板24家),深交所98家(主板34家,創業板64家),北交所85家。
從各板塊發行上市情況來看,截至11月17日,今年上交所主板15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資158.81億元,另有1家企業在發行階段;科創板11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資117.17億元,另有3家企業在發行階段。深交所主板6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資39.14億元,無企業在發行階段;創業板33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資189.82億元,另有2家企業在發行階段;北交所18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資35.88億元,另有2家企業在發行階段。
截至11月17日,2024年,已公布終止審查(撤材料+否決/終止注冊)企業416家,其中上交所149家(主板78家,科創板71家),深交所195家(主板53家,創業板142家),北交所72家。
截至目前,年內在審企業數量跌破300家大關,而終止審核IPO企業數量已突破400家。
“今年IPO已經撤回三四百家了,剩下沒有主動撤回的企業,整體而言業績指標等各方面質量還不錯;另外,最近也有一些之前撤材料的企業沒有大問題的又重新輔導了。”一名保代告訴界面新聞。
2024年4月以來,隨著新《國九條》及相關配套政策落實落地,深滬交易所對《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進行修訂,嚴把IPO“入口關”,監管部門壓緊壓實發行監管全鏈條各相關方責任,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華泰聯合證券相關負責人指出,2024年,A股IPO市場在一系列政策影響下發生了顯著變化,特別是新“國九條”發布以來,更加強而有效的監管推動了上市質量的提升。在兩強兩嚴的導向下,無論是得到大力支持的并購重組還是持續趨穩的IPO發行,都在為提升資本市場的內在穩定性保駕護航。
“新‘國九條’的發布等一系列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措施,都對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行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投行作為資本市場‘看門人’的責任也更為重要。”談到投行業務,上述人士指出,一方面,投行要堅守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強化提供全方位服務的能力,為企業提供多元化的資本市場路徑建議;另一方面,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仍舊是重要的課題,投行要積極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