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互聯互通是長期愿景,上市制度不斷探索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互聯互通是長期愿景,上市制度不斷探索

在陳翊庭看來,未來外資投資A股的空間依然很大。

圖片來源:界面圖庫

界面新聞記者 | 劉晨光

自今年3月份上任港交所行政總裁以來,陳翊庭已經履職半年多的時間,這位港交所歷史上首位女性行政總裁,用“忙”來形容她的首個任期內的工作。

“只是不知道原來忙,也是可以有很多進步空間。我以為已經最忙了,還有更忙的。”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專訪時,陳翊庭笑著說。“從9月中到現在兩個月,我馬不停蹄去了多個國家,新加坡,然后去了兩次英國,一次紐約,近期還去了沙特,17日早上從秘魯回到。”

在她看來,在世界范圍內,還有很多投資者沒有認識到港交所獨特的樞紐作用,用她的話來說,要把港交所還有互聯互通推廣出去。

由于資本項目尚未實現完全可兌換、加之境內外市場制度的巨大差異,國際投資者進入A股市場和境內投資者開展海外投資仍面臨著不同限制,跨境投資便利性與效率有待提高,2014年,互聯互通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如今,互聯互通已經來到了10個年頭,有接近77%的外資通過該渠道持有內地股票,產生的作用不言而喻。

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     圖片來源:港交所

互聯互通,一場持續進行的變革

2014年,是互聯互通的開啟之年。當年11月,滬港通開通,標志著內地和香港股票市場從此進入互聯互通時代。

隨后,互聯互通發展就進入了快車道。2016年12月5日,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互聯互通拓展至深圳市場。2017年7月3日,債券通“北向通”正式啟動。2021年9月24日,債券通迎來了“南向通”。

隨著滬深港通機制的持續擴容和優化,互聯互通機制已經由股票陸續擴展至多種資產類別,包括2017年推出的債券通、2022年將ETF納入滬深港通,以及2023 年推出的互換通。

“最開始的設計只是一個股票通,10年過后,會發覺其實復制性是很強的,產品類別已經實現了從股票到債券到ETF到利率互換。”陳翊庭向界面新聞記者說到。

根據港交所最新數據,截至20249月底,2014年至2024年滬深港股通總成交額為177萬億元人民幣;內地投資者通過港股通持倉總值為3.3萬億港元,較2014年底高出200多倍。2024年前十個月,滬深股通和港股通的日均成交額分別達到1363億元人民幣及439億港元,分別占中國內地股市和香港股市總成交額的7.3%17.2%

在陳翊庭看來,互聯互通是一個沒有邊界,永遠在進行中的變革進程。“我希望無論是全球投資者,想要投資中國,或者是中國投資者想投資世界其他資本市場的股票都可以利用互聯互通,這其實是一個長期愿景。”

9月末,隨著國內政策預期的改善、外資對中國資產的興趣增加以及投資者情緒的升溫,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港股和A股市場的強勢反彈。

港股在那段時間三次創下單日成交紀錄:927日為4460億港元, 930日為5059億港元,108日為6200億港元,10月黃金周期間(港股通關閉)成交達3000-4000億港元。

陳翊庭和她的團隊努力把這里的投資機會向全世界推廣,“到海外推廣的時候,他們因為看到9月底10月初港股和A股的一波行情,其實對投資中國是很有興趣的,但是他們其實不知道如何操作,然后我們跟他們科普互聯互通,告訴他們在香港就能投資A股,他們就覺得這也是充滿機會的,所以這里面發揮的空間就很大。”

在她看來,未來外資投資A股的空間依然很大。全球的投資者現在持有A股總的占比大概在5%左右,這個數據可以繼續提升,“所以還要不斷地去做推廣,未來估計要花在飛機上很多時間。”她笑著說道。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港交所今年加快了國際化的步伐,2024年7月,港交所將阿布扎比證券交易所和迪拜金融市場納入認可證券交易所名單,使該名單擴大至17個國家共19家證券交易所。10月底,又宣布計劃于2025年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開設辦事處。

陳翊庭的概念中,互聯互通的制度建設不是完成時,而是進行時,她認為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來逐步完善。

陳翊庭認為,互聯互通未來應該從三個方面逐步豐富和完善,包括產品、結構還有參與者, 總的方向就是,優化結構,豐富產品,增強對世界范圍內參與者的吸引力。

“現在正在進行一些優化準備,一旦結構得到優化以后,南下的資金要進來就方便多了,直接用人民幣來買港股就可以了。” 陳翊庭說。

據港交所介紹,當前多項互聯互通優化措施正在籌備中,包括在滬深港通中引入大宗交易、將房地產信托基金(REITs)納入滬深港通,以及將人民幣股票交易柜臺納入港股通。

“這些優化措施落實后,將為國際和內地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提供更多機遇和選擇。” 陳翊庭說。

從本質上,全球投資者注意到中國的投資機會,還是看中這里的發展潛力。在陳翊庭看來,中國的發展前景會是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的重要原因。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GDP,增長還是保持5%的目標,這個體量是非常巨大。中國的全球獨角獸企業數量僅次于美國,世界上排第二,比方在綠色的領域,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領域,都受到國際投資者的特別青睞。

不斷改進上市制度

陳翊庭與企業上市工作有著不解的緣分。

90年代初參加工作,陳翊庭就從事有關于企業上市方面的業務,見證內地公司來港股上市發展的歷程。

1993年7月15日,青島啤酒作為第一只H股(即內地注冊、香港上市的中資企業股票)香港上市,拉開了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序幕。

1993年也是我出來工作的第一年,特別幸運,如今IPO相關的工作已經做了30年了。”

陳翊庭告訴界面新聞,自第一支H股青島啤酒上市之后,香港在30年的過程當中,一步一腳印助力內地企業做境外融資。隨著經濟市場的發展,上市公司的行業不斷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港交所不停調整上市機制來適應這種不斷變化的需求。

“一開始的時候更多是國企,然后‘三桶油’,后來是中國電信、聯通、移動上市潮,然后到2000年初的時候是很多的金融行業的公司,例如四大行赴港上市,后來是更多的民營企業來上市。”

2007年至2010年,陳翊庭出任港交所上市科首次公開招股交易部主管。在此期間,在她的主導下,為了解決礦業公司早期的發展困境,鼓勵優質礦業企業到香港上市,港交所于2010年發布了上市規則第18章,為礦業企業上市“開綠燈”。

從2018年起,港交所開啟了新一輪的上市制度變革。2018年4月30日生效的《主板規則》 新增的三個新章節吸引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這也被稱為港交所“25年來之重大變革”,主要包含生物科技、不同投票權及第二上市等幾個部分,允許尚未產生營收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這無疑是對傳統IPO條款的一個大膽革新。

三年前,彼時還作為上市主管陳翊庭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市制度變革也會面臨相應挑戰,“例如同股不同權基本上都是在內地快速增長的獨角獸,它們跟傳統經濟的模式不太一樣,要理解這些企業如何做得這么成功,如何利用手頭的資源來發展公司,都需要有非常深刻的了解,需要配備足夠多的相關專業人員,能夠跟得上整個申請的節奏。”

再度加入港交所之后,陳翊庭參與了不少港交所重要時刻,如增設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機制、新增特專科技公司《上市規則》(18C)、調高新股盈利測試要求、放寬第二上市制度等。

2023年3月底,上市規則18C章生效。作為上市主管的陳翊庭曾表示,《上市規則》中的新增章節18C章,是香港上市改革的又一里程碑。截至目前,港交所有兩家公司通過18C章節上市。

通過18B章節,如今港交所已掛牌的SPAC共有4只,且有一家SPAC公司已經完成了DE-SPAC階段。

陳翊庭坦言,上市制度18章整個系列是可以一直寫下去,“18章我從09年開始寫起,然后2018年推出了18A,2021年推出了18B(針對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去年又推了18C(針對特專科技公司),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主要是看國家有什么新的發展趨勢,什么類型的企業正在高質量發展需要融資支持,港交所就義不容辭,會去配套最適合的一套上市規則。”

18C推出一年多之后,今年9月份,港交所又對這個章節的一些條款進行了調適,主要是降低了部分指標。如為已商業化公司由60億港元減至40億港元,為未商業化公司由100億港元減至80億港元。

“主要是因為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當年去做公開咨詢的時候,剛剛就是市場最熱的2021年,所以相對于現在,比如在估值方面,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在規則上會做出一些適時的調整,從而不停地優化。” 陳翊庭向界面新聞記者如此分析。

從18章到18A再到如今的18C,談到這些年港交所在上市制度方面做出的前沿探索,她坦言,“香港起步比較早,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實驗田,當前內地市場畢竟是一個散戶為主的市場,在創新方面會有一些顧慮,香港的資本市場建立較早,而且因為香港的投資群體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對于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高,在可能涉及到風險相對比較高的一些產品上面,有更大的嘗試空間。”

“2025年IPO會看到明顯的回暖信號”

在內外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港交所這兩年的IPO情況面臨著一定的困境。

利息環境下,股票估值可能未必讓企業家滿意,企業家可能不太敢有大的動作,即便是現在,在外圍利息還沒完全回落時,企業家要核算上市成本,而且即便是發行,量也不會太大。”陳翊庭分析。

不過,三季度以來,隨著港股IPO數量和募資額度的增加,港股的IPO情況也悄然向好的趨勢發展。

根據港交所最新數據,今年前10個月,新股市場目前有54IPO,集資額為686億港元,同比升116%。兩只特專科技新股18C,合共集資超過20億港元。截至目前,正在處理的上市申請為約90宗。

除了IPO項目,香港市場再融資保持活躍,截至9月底,香港資本市場完成的再融資規模已達到220億美元。

尤其是進入第三季度,大型IPO項目接踵而來。9月17日,美的集團(00300.HK)在港股上市,這是全球第二大的IPO,也成為近三年來港股最大的一單IPO,最終發售價為每股54.8港元,全球發售凈籌306.68億港元。

在陳翊庭看來,2025年IPO會看到明顯的回暖信號。“投行的朋友都挺看好2025年,其實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好多不明朗的因素也逐漸明朗,比方很多市場主體會關心美國大選,沒有落地之前會感覺心里不踏實,但是這些已經過去了,現在已經重回軌道。”

事實上,赴港上市的公司會出于多種考慮,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獲得和國際資本對接的機會,陳翊庭坦言,當前很多公司IPO也是看中了港交所作為出海平臺的作用。

據陳翊庭介紹,在她接近接觸的內地企業中,有一些也已經在A股上市,他們會有一個國際化的需求,要考慮的首先是通過香港可以接觸到國際資本,這個對他們而言價值是很高的。

“比方企業在出海的過程當中要做并購,通常來說,并購不能每一次都通過現金來實現,那么于香港上市之后,企業的靈活性就高很多,上市公司可以用股票作為對價,再設計一個交易方式,來配套付。”陳翊庭說,想要出海的企業在和海外的一些合作方洽談時,他們也有這個訴求。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美的集團相關人士此前就多次表示,赴港上市不是為了募集資金,而是因為港股具備突破性、便利性和快速性,香港是進一步通往全球化的重要窗口。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除了融資之外,香港的上市地位可以給公司帶來的紅利還是很多的。” 陳翊庭如是表示。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互聯互通是長期愿景,上市制度不斷探索

在陳翊庭看來,未來外資投資A股的空間依然很大。

圖片來源:界面圖庫

界面新聞記者 | 劉晨光

自今年3月份上任港交所行政總裁以來,陳翊庭已經履職半年多的時間,這位港交所歷史上首位女性行政總裁,用“忙”來形容她的首個任期內的工作。

“只是不知道原來忙,也是可以有很多進步空間。我以為已經最忙了,還有更忙的。”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專訪時,陳翊庭笑著說。“從9月中到現在兩個月,我馬不停蹄去了多個國家,新加坡,然后去了兩次英國,一次紐約,近期還去了沙特,17日早上從秘魯回到。”

在她看來,在世界范圍內,還有很多投資者沒有認識到港交所獨特的樞紐作用,用她的話來說,要把港交所還有互聯互通推廣出去。

由于資本項目尚未實現完全可兌換、加之境內外市場制度的巨大差異,國際投資者進入A股市場和境內投資者開展海外投資仍面臨著不同限制,跨境投資便利性與效率有待提高,2014年,互聯互通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如今,互聯互通已經來到了10個年頭,有接近77%的外資通過該渠道持有內地股票,產生的作用不言而喻。

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     圖片來源:港交所

互聯互通,一場持續進行的變革

2014年,是互聯互通的開啟之年。當年11月,滬港通開通,標志著內地和香港股票市場從此進入互聯互通時代。

隨后,互聯互通發展就進入了快車道。2016年12月5日,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互聯互通拓展至深圳市場。2017年7月3日,債券通“北向通”正式啟動。2021年9月24日,債券通迎來了“南向通”。

隨著滬深港通機制的持續擴容和優化,互聯互通機制已經由股票陸續擴展至多種資產類別,包括2017年推出的債券通、2022年將ETF納入滬深港通,以及2023 年推出的互換通。

“最開始的設計只是一個股票通,10年過后,會發覺其實復制性是很強的,產品類別已經實現了從股票到債券到ETF到利率互換。”陳翊庭向界面新聞記者說到。

根據港交所最新數據,截至20249月底,2014年至2024年滬深港股通總成交額為177萬億元人民幣;內地投資者通過港股通持倉總值為3.3萬億港元,較2014年底高出200多倍。2024年前十個月,滬深股通和港股通的日均成交額分別達到1363億元人民幣及439億港元,分別占中國內地股市和香港股市總成交額的7.3%17.2%

在陳翊庭看來,互聯互通是一個沒有邊界,永遠在進行中的變革進程。“我希望無論是全球投資者,想要投資中國,或者是中國投資者想投資世界其他資本市場的股票都可以利用互聯互通,這其實是一個長期愿景。”

9月末,隨著國內政策預期的改善、外資對中國資產的興趣增加以及投資者情緒的升溫,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港股和A股市場的強勢反彈。

港股在那段時間三次創下單日成交紀錄:927日為4460億港元, 930日為5059億港元,108日為6200億港元,10月黃金周期間(港股通關閉)成交達3000-4000億港元。

陳翊庭和她的團隊努力把這里的投資機會向全世界推廣,“到海外推廣的時候,他們因為看到9月底10月初港股和A股的一波行情,其實對投資中國是很有興趣的,但是他們其實不知道如何操作,然后我們跟他們科普互聯互通,告訴他們在香港就能投資A股,他們就覺得這也是充滿機會的,所以這里面發揮的空間就很大。”

在她看來,未來外資投資A股的空間依然很大。全球的投資者現在持有A股總的占比大概在5%左右,這個數據可以繼續提升,“所以還要不斷地去做推廣,未來估計要花在飛機上很多時間。”她笑著說道。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港交所今年加快了國際化的步伐,2024年7月,港交所將阿布扎比證券交易所和迪拜金融市場納入認可證券交易所名單,使該名單擴大至17個國家共19家證券交易所。10月底,又宣布計劃于2025年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開設辦事處。

陳翊庭的概念中,互聯互通的制度建設不是完成時,而是進行時,她認為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來逐步完善。

陳翊庭認為,互聯互通未來應該從三個方面逐步豐富和完善,包括產品、結構還有參與者, 總的方向就是,優化結構,豐富產品,增強對世界范圍內參與者的吸引力。

“現在正在進行一些優化準備,一旦結構得到優化以后,南下的資金要進來就方便多了,直接用人民幣來買港股就可以了。” 陳翊庭說。

據港交所介紹,當前多項互聯互通優化措施正在籌備中,包括在滬深港通中引入大宗交易、將房地產信托基金(REITs)納入滬深港通,以及將人民幣股票交易柜臺納入港股通。

“這些優化措施落實后,將為國際和內地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提供更多機遇和選擇。” 陳翊庭說。

從本質上,全球投資者注意到中國的投資機會,還是看中這里的發展潛力。在陳翊庭看來,中國的發展前景會是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的重要原因。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GDP,增長還是保持5%的目標,這個體量是非常巨大。中國的全球獨角獸企業數量僅次于美國,世界上排第二,比方在綠色的領域,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領域,都受到國際投資者的特別青睞。

不斷改進上市制度

陳翊庭與企業上市工作有著不解的緣分。

90年代初參加工作,陳翊庭就從事有關于企業上市方面的業務,見證內地公司來港股上市發展的歷程。

1993年7月15日,青島啤酒作為第一只H股(即內地注冊、香港上市的中資企業股票)香港上市,拉開了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序幕。

1993年也是我出來工作的第一年,特別幸運,如今IPO相關的工作已經做了30年了。”

陳翊庭告訴界面新聞,自第一支H股青島啤酒上市之后,香港在30年的過程當中,一步一腳印助力內地企業做境外融資。隨著經濟市場的發展,上市公司的行業不斷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港交所不停調整上市機制來適應這種不斷變化的需求。

“一開始的時候更多是國企,然后‘三桶油’,后來是中國電信、聯通、移動上市潮,然后到2000年初的時候是很多的金融行業的公司,例如四大行赴港上市,后來是更多的民營企業來上市。”

2007年至2010年,陳翊庭出任港交所上市科首次公開招股交易部主管。在此期間,在她的主導下,為了解決礦業公司早期的發展困境,鼓勵優質礦業企業到香港上市,港交所于2010年發布了上市規則第18章,為礦業企業上市“開綠燈”。

從2018年起,港交所開啟了新一輪的上市制度變革。2018年4月30日生效的《主板規則》 新增的三個新章節吸引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這也被稱為港交所“25年來之重大變革”,主要包含生物科技、不同投票權及第二上市等幾個部分,允許尚未產生營收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這無疑是對傳統IPO條款的一個大膽革新。

三年前,彼時還作為上市主管陳翊庭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市制度變革也會面臨相應挑戰,“例如同股不同權基本上都是在內地快速增長的獨角獸,它們跟傳統經濟的模式不太一樣,要理解這些企業如何做得這么成功,如何利用手頭的資源來發展公司,都需要有非常深刻的了解,需要配備足夠多的相關專業人員,能夠跟得上整個申請的節奏。”

再度加入港交所之后,陳翊庭參與了不少港交所重要時刻,如增設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機制、新增特專科技公司《上市規則》(18C)、調高新股盈利測試要求、放寬第二上市制度等。

2023年3月底,上市規則18C章生效。作為上市主管的陳翊庭曾表示,《上市規則》中的新增章節18C章,是香港上市改革的又一里程碑。截至目前,港交所有兩家公司通過18C章節上市。

通過18B章節,如今港交所已掛牌的SPAC共有4只,且有一家SPAC公司已經完成了DE-SPAC階段。

陳翊庭坦言,上市制度18章整個系列是可以一直寫下去,“18章我從09年開始寫起,然后2018年推出了18A,2021年推出了18B(針對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去年又推了18C(針對特專科技公司),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主要是看國家有什么新的發展趨勢,什么類型的企業正在高質量發展需要融資支持,港交所就義不容辭,會去配套最適合的一套上市規則。”

18C推出一年多之后,今年9月份,港交所又對這個章節的一些條款進行了調適,主要是降低了部分指標。如為已商業化公司由60億港元減至40億港元,為未商業化公司由100億港元減至80億港元。

“主要是因為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當年去做公開咨詢的時候,剛剛就是市場最熱的2021年,所以相對于現在,比如在估值方面,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在規則上會做出一些適時的調整,從而不停地優化。” 陳翊庭向界面新聞記者如此分析。

從18章到18A再到如今的18C,談到這些年港交所在上市制度方面做出的前沿探索,她坦言,“香港起步比較早,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實驗田,當前內地市場畢竟是一個散戶為主的市場,在創新方面會有一些顧慮,香港的資本市場建立較早,而且因為香港的投資群體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對于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高,在可能涉及到風險相對比較高的一些產品上面,有更大的嘗試空間。”

“2025年IPO會看到明顯的回暖信號”

在內外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港交所這兩年的IPO情況面臨著一定的困境。

利息環境下,股票估值可能未必讓企業家滿意,企業家可能不太敢有大的動作,即便是現在,在外圍利息還沒完全回落時,企業家要核算上市成本,而且即便是發行,量也不會太大。”陳翊庭分析。

不過,三季度以來,隨著港股IPO數量和募資額度的增加,港股的IPO情況也悄然向好的趨勢發展。

根據港交所最新數據,今年前10個月,新股市場目前有54IPO,集資額為686億港元,同比升116%。兩只特專科技新股18C,合共集資超過20億港元。截至目前,正在處理的上市申請為約90宗。

除了IPO項目,香港市場再融資保持活躍,截至9月底,香港資本市場完成的再融資規模已達到220億美元。

尤其是進入第三季度,大型IPO項目接踵而來。9月17日,美的集團(00300.HK)在港股上市,這是全球第二大的IPO,也成為近三年來港股最大的一單IPO,最終發售價為每股54.8港元,全球發售凈籌306.68億港元。

在陳翊庭看來,2025年IPO會看到明顯的回暖信號。“投行的朋友都挺看好2025年,其實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好多不明朗的因素也逐漸明朗,比方很多市場主體會關心美國大選,沒有落地之前會感覺心里不踏實,但是這些已經過去了,現在已經重回軌道。”

事實上,赴港上市的公司會出于多種考慮,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獲得和國際資本對接的機會,陳翊庭坦言,當前很多公司IPO也是看中了港交所作為出海平臺的作用。

據陳翊庭介紹,在她接近接觸的內地企業中,有一些也已經在A股上市,他們會有一個國際化的需求,要考慮的首先是通過香港可以接觸到國際資本,這個對他們而言價值是很高的。

“比方企業在出海的過程當中要做并購,通常來說,并購不能每一次都通過現金來實現,那么于香港上市之后,企業的靈活性就高很多,上市公司可以用股票作為對價,再設計一個交易方式,來配套付。”陳翊庭說,想要出海的企業在和海外的一些合作方洽談時,他們也有這個訴求。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美的集團相關人士此前就多次表示,赴港上市不是為了募集資金,而是因為港股具備突破性、便利性和快速性,香港是進一步通往全球化的重要窗口。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除了融資之外,香港的上市地位可以給公司帶來的紅利還是很多的。” 陳翊庭如是表示。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安县| 儋州市| 礼泉县| 西青区| 茂名市| 特克斯县| 武定县| 陇西县| 海安县| 宕昌县| 靖江市| 阳山县| 武定县| 呈贡县| 丰原市| 营口市| 盘山县| 南汇区| 南投县| 乌苏市| 沂源县| 湘潭市| 丁青县| 双流县| 洛隆县| 凌云县| 五华县| 泸溪县| 盐亭县| 南召县| 比如县| 剑阁县| 宁阳县| 高邮市| 保德县| 花莲县| 凉山| 阿巴嘎旗| 视频| 新龙县| 博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