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賈璐 張蕊
界面新聞編輯 | 崔宇 史國偉
2024年10月30日,界面智庫正式發布了《中國省級行政區綠色生產力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報告中,界面智庫構建了中國省級行政區綠色生產力評價體系,旨在評估省級行政區綠色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發現省級行政區綠色生產力的優勢和短板、促進各省級行政區協調化和差異化發展,進而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報告構建了綠色發展、綠色創新、綠色生態、綠色生活以及綠色政策等5個一級指標,以及17個二級指標和50個三級指標來綜合評價各省級行政區的綠色生產力發展水平。結果顯示,北京市連續兩年位列省級行政區綠色生產力評價指數第一名。
相關閱讀:
界面智庫發布《中國省級行政區綠色生產力評價指數報告》:北京、廣東、浙江位列三甲,云南躋身前十
2024年10月,中共北京市委辦公廳、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北京市加快建設國際綠色經濟標桿城市的實施意見》,提出在未來十年內,把握現代綠色經濟“能源動力—物質原料—加工轉換—生產服務—末端治理與氣候適應”全鏈條技術和產業變革的本質特征和演進趨勢;明確到2027年有效綠色技術發明專利數量年均增長10%左右,綠色技術創新中心地位進一步提升;到2035年把北京全面建成國際綠色經濟標桿城市。
北京確實有建設國際綠色經濟標桿城市的底氣。根據界面智庫的綠色生產力評價模型,北京的綠色生產力評價指數連續兩年(2021年和2022年)領跑全國,成為31個省級行政區中唯一突破90分大關的地區。作為中國政治、文化、國際交往及科技創新的中心,北京在推動綠色生產力發展上無疑處于領跑地位。
在5個一級指標中,北京在綠色發展、綠色創新、綠色生活和綠色政策方面均排名第一,彰顯其綠色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全面和均衡。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整體表現強勁,但北京在綠色生態指標上的排名卻未能躋身前十,這或許提示了其未來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與方向。
一、北京綠色發展指標引領全國,綠色產業和綠色交通表現亮眼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下稱《意見》),強調了我國需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持續提高綠色低碳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占比;推動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促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大力促進鋼鐵、有色、石化等傳統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改造和升級。基于此,界面智庫構建的一級指標“綠色發展”中涵蓋了4個二級指標和16個三級指標。在這些三級指標中,北京有六個指標在2022年均居于首位。比如,北京2021年和2022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達到84%和82%,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一。
北京的文化服務業表現尤為亮眼,2021年和2022年規模以上文化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與GDP的比值分別達到36%和37%,同樣連續兩年位居全國榜首。此外,北京還是新能源企業的聚集地,2022年上市新能源企業的市值達到3577.30億元,超過其他30個省級行政區。2022年,北京常住人口達到2184萬,這一龐大的人口規模顯著增加了交通系統的壓力。面對這一挑戰,北京在綠色交通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城市公共交通體系持續完善,多項指標在全國名列前茅。具體而言,北京每百萬人擁有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為36.49公里,每百萬人擁有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數為333.06輛,每百萬人城市軌道交通客運量達到10356.36萬人次,這些數據充分展示了北京在綠色交通領域的卓越表現。
長期以來,北京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導。盡管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能源結構的轉型,煤炭等傳統能源的使用仍然占據一定比例,這限制了清潔能源發電比重的增長,導致北京的清潔能源發電比重連續兩年排名末位。
此外,北京鐵路和水路貨運量的比重也是制約其綠色發展水平的一個因素。由于鐵路網密度和水運航道覆蓋范圍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北京鐵路和水路貨運量的增長。作為以高科技和服務業為主導的城市,北京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也對鐵路和水路貨運量比重產生了影響。
二、高創新投入支撐北京綠色創新,但綠色專利質量有待提升
在綠色創新方面,北京構建了“三城一區”的戰略空間布局,為科技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寬廣的平臺。得益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推進,北京持續改善創新環境,強化科技資源的整合力度,并促進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
具體來說,在研究與試驗發展(R&D)方面的資金投入強度以及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在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中的比例方面,北京連續兩年保持全國首位。然而,從綠色發明在年度獲得的發明專利總量中所占的比例來看,北京僅為10.82%,與2021年相比下降了4個位次至第11名。這說明北京在綠色專利質量以及綠色技術創新的深度和廣度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
三、北京綠色生態指標差強人意,環境治理投入仍需加強
從綠色生態指標來看,北京在高人口密度與維持綠色生態之間面臨著艱難的平衡。
界面智庫構建的綠色生態指標由綠色空間和綠色環境兩方面構成。數據顯示,北京的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較高,而且人口密集,這導致了大量農田被轉化為建設用地。盡管適合耕作的土地資源相對稀缺,但北京的耕地面積還是逐年有所增加。同時,北京在每百萬人口所擁有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量、每百萬人口所擁有的公園數量以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等綠色空間指標上也面臨挑戰。
北京正力求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提升綠色生態質量,為居民營造更宜居的環境,北京已連續兩年在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方面位居榜首。但是,北京在環境治理領域仍需加倍努力。從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占GDP的比例來看,北京從2021年的第18名躍升至2022年的第15名,但從絕對數值來看,該比例從0.53%下降至0.51%。
四、北京綠色生活政策成效顯著,新能源汽車銷量和滲透率有待提升
在綠色生活方面,北京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由2021年的第3名下降至2022年的第8名。由于北京的新能源汽車指標采取“排隊搖號”的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增速和滲透率。
盡管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放緩,但北京仍在積極加強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力求提升綠色出行體驗。據統計,2022年北京的公共充電樁保有量已達到110145臺,每百萬人擁有公共充電樁5043.27臺,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排名第一。
綠色生活方式是推動消費模式綠色轉型的重要力量,而推廣綠色生活方式需要政策的激勵和引導,北京在這方面表現優異。2024年4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發布了《北京市積極推動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該方案對北京市在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和安排。方案涵蓋了六大領域,包括基礎設施、公共安全與公共服務、產業發展、消費品以舊換新、循環利用以及保障措施,共計23項具體實施措施。此外,北京近年來積極構建潮流消費高地,倡導綠色消費,并推動汽車及綠色智能消費品的以舊換新。同時,鼓勵汽車更新換代消費補貼政策和綠色智能消費券政策等政策共同促進了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等產品的銷售額超過200億元。
五、北京綠色政策體系完善,綠色財稅和綠色金融政策聲量最高
從政策層面來看,北京在綠色財稅、綠色金融等領域的相關政策聲量連續兩年位居榜首。
北京積極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激勵金融機構向綠色項目提供資金援助,并強化監管措施,確保資金精準投向符合綠色標準的項目。在綠色財稅政策方面,北京實施了多項舉措,如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旨在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身于綠色生產和消費活動。具體而言,為新能源汽車購買者提供購置稅減免,以及為從事綠色技術研發的企業提供稅收抵免等激勵措施。同時,北京利用財政資金支持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推廣綠色建筑和優化公共交通系統等項目。
2017年底,中國啟動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并于2018年成立了北京綠色交易所。北京一直走在環境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前沿,同時作為綠色政策的先鋒,北京綠色交易所的成立將進一步協調和推進全國范圍內的碳排放權交易。此外,北京匯聚了眾多金融機構和企業總部,這有利于促進碳市場的資金流動和信息交流,有效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目標。
綜合來看,北京在綠色發展、綠色創新、綠色生活和綠色政策方面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然而,在綠色生態領域仍有顯著的提升空間。此外,在清潔能源發電比重、綠色發明占地區年度獲得的發明專利比重、平均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PM2.5年均值、區域環境噪聲均值、城市污水處理率、工業污染治理投資額占GDP的比例、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占GDP的比例、新能源車銷量增長率、每百萬人擁有公共汽電車運營線路總長度等細分領域,北京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展望未來,北京應不斷提升綠色生態建設水平,加大清潔能源的應用力度,優化交通運輸結構,鼓勵綠色技術創新,提高城市環境質量,確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同時,還應著力推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提升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強化工業污染治理,促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的完善,以此加快綠色發展和環境治理的步伐,助力北京成為國際一流的綠色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