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快刀財經 朱末
萬物皆有周期。
誰能想到,曾是中產標配的信用卡,竟有“失寵”的一天。據央行最新發(fā)布的報告,2023年,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為7.67億張,相較于2022年的7.98億張,蒸發(fā)了3100萬張,降幅達3.89%,而這已是信用卡總量萎縮的第三個年頭。
除此之外,持卡量、刷卡額萎縮與不良率上升也在同步上演,且有加速惡化的勢頭。到2023年底,中國批量個人不良貸款規(guī)模已經達到475.2億元,規(guī)模同比增長超6倍,其中,信用卡透支占比達60.8%,是個貸不良的主要來源。
曾幾何時,信用卡是年輕人消費的“標配”,一張Visa或Master,不僅是消費能力水平的象征,更是一種時尚風潮,買房買車游玩消費,都要刷刷,平時也要積攢積分,賺取返現。
然而,風水輪流轉,隨著網銀轉賬和手機支付為代表的新消費方式的崛起,以及互聯網金融的興盛,各類網絡信貸消費日漸繁榮,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擇,信用卡的吸引力節(jié)節(jié)敗退,直至邊緣化。
誕生、發(fā)展、狂飆、低迷......歷經近40年的起伏,如今的信用卡,無論再怎么刺激,也難以回到那個被稱為“王者”的時代。
01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信用卡的黃金時代
“人類需求是推動發(fā)明的基礎。”用這句話來形容信用卡行業(yè)的誕生與發(fā)展史,再貼切不過。
1951年,美國一位叫麥克納馬拉的商人在紐約一家餐廳用餐,但結賬時卻發(fā)現沒有帶現金。這次尷尬的用餐經歷,催生了世界上第一張信用卡的誕生。
所謂信用卡,一般是由商業(yè)銀行發(fā)行,持卡人只要一張信用卡就能輕松購物,消費時不僅不需要支付現金,還可以享受很長的免息期,等到最遲還款日再還款就可以了。
簡單理解就是,信用卡相當于商業(yè)銀行借錢給消費者,消費者獲得了提前預支的方便,銀行方則獲得了不菲的利息和非利息收入。
而中國第一張信用卡的出現,則要追溯到1985年,中國銀行珠海分行正式發(fā)行了中國境內第一張人民幣信用卡——中銀卡,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水面,蕩起陣陣漣漪。此后,工行、農行、中行、交行等銀行的信用卡產品陸續(xù)面世,但在量入為出的年代,老百姓們對超前消費普遍持觀望態(tài)度,這一階段的信用卡,只落得“打入冷宮”的命運。
真正的轉折出現在2003年,這一年也被稱為“信用卡元年”。當時的社會出了兩個大事件,一是中國銀聯在上海成立,開始與世界接軌;二是第一個獨立信用卡中心工行牡丹信用卡中心成立,專業(yè)化經營開始替代信用卡的總分行模式。
到2003年底時,中國的信用卡發(fā)卡行已經擴展到10家銀行,發(fā)卡量由年初的100多萬張增加到近400萬張,信用卡業(yè)務迎來了黃金期。為了拓客,各大銀行在信用卡業(yè)務上動作不斷,瞄準商場、寫字樓、小區(qū),乃至菜市場等人流聚集的場所大力出擊。
2009年,中國工商銀行推出的白金信用卡,不僅提供了高額度、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還引入了積分兌換、消費優(yōu)惠等概念,福利多多,極大地吸引了中產階級和白領群體。
有工行開路,其他銀行有樣學樣。對于沒有卡的新用戶,銀行會以豐富的禮品為“誘餌”,自行車、行李箱、燒水壺......只要辦卡,就能任意挑選;對于有卡的老用戶,則通過花樣繁多的“送溫暖”,包括貸款免息享優(yōu)惠、提高額度以及擴充會員權益等,鼓勵用戶盡可能多地刷信用卡。
潛移默化下,信用卡逐漸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消費、貸款和理財的重要工具。到2016年底,國內信用卡發(fā)總量已突破5.9億張,全國信用卡消費交易額達到741.81萬億,當時的信用卡消費滿意度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超八成的受訪者每天都會使用信用卡。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只有寥寥幾家,到近300家銀行的全鏈條參與,簡單的“跨越式發(fā)展”已無法全面形容信用卡的輝煌。
然而,信用卡的透支消費注定它存在消費風險,銀行過往數年信用卡業(yè)務的快速壯大,稀釋和掩蓋了不良情況,一旦勢頭減緩,之前積累的潛在危機便會集中爆發(fā)。
02 狂熱之下問題凸顯,內憂外患業(yè)務萎縮
在信用卡最狂熱的巔峰時期,各大銀行為了追求漂亮的發(fā)卡量數據,幾乎不設門檻,甚至銀行連持卡人的風險資質評估都不做,就直接批下了幾萬的額度。
放寬對目標客群的資質要求,意味著納入了很多風險較高的客戶群體,這些用戶為了滿足購物欲望,不顧自身經濟能力,過度使用信用卡,債務如滾雪球般膨脹,最終陷入還款困境,導致信用卡的貸款不良率急劇上升。
據《2020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2020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為838.64億元,同比增長12.92%。其中,平安、中信、興業(yè)、浦發(fā)銀行的信用卡貸款不良率分別為2.16%、2.38%、2.16%、2.52%,上升最多的是渤海銀行,信用卡不良率達到了6.26%,已經遠遠超出了臨界線。
除此之外,大量隨意地發(fā)卡,也削弱了銀行對風險的把控能力,信息泄露、欺詐和盜刷等犯罪行為屢見不鮮。一些不法分子通過網絡釣魚、仿冒銀行網站或電話詐騙等手段竊取信用卡信息,用戶的資金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信用卡的安全系數大打折扣。
為了遏制亂象,2022年7月,銀保監(jiān)會和央行下發(fā)《關于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yè)務規(guī)范健康發(fā)展的通知》,對銀行的信用卡業(yè)務提出“審慎穩(wěn)健”的監(jiān)管要求,要求嚴格規(guī)范發(fā)卡營銷行為,防范偽冒欺詐辦卡、過度辦卡等行為;對單一客戶應設置發(fā)卡數量上限;強化睡眠信用卡動態(tài)監(jiān)測管理,嚴格控制占比等。
在監(jiān)管部門的趨嚴態(tài)度下,多家銀行紛紛提高信用卡的申領門檻和收費政策,包括提高年費、取消免息期、增加取現手續(xù)費等,雖然這些舉措有助于防范信用卡風險,但卻引發(fā)了用戶人群的不滿,不少用戶反映信用卡收費過高,從而影響了信用卡的用戶依賴和忠誠度,信用卡增速出現近年來的首次負增長。
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花唄、白條等新興消費金融產品層出不窮,這些線上產品不僅開通便捷、審批快速,還能通過大數據實時調整額度,不斷沖擊著信用卡的主導地位。
再加上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的廣泛應用,替代了信用卡在小額支付場景的應用,年輕人更習慣拿起手機付款,信用卡不再是首當其沖的選擇。
就連過去信用卡的積分獎勵制度,也被互聯網平臺的會員積分體系秒的渣都不剩。互聯網平臺通過與電商、外賣等不同商家進行合作,可以輕松實現積分與權益的轉換,最大程度豐富了年輕人的選擇。
內憂外患下,信用卡業(yè)務開始加速萎縮。
03 逐漸失寵不再吃香,穩(wěn)存量成未來關鍵
這種刺骨的“寒意”,體現在銀行“縮水”的財報上。
具體來看,截至2023年末,工商銀行的信用卡發(fā)卡量為1.53億張,相較2022年末1.65億張的信用卡總量減少1200萬張,報告期內信用卡消費額為2.24萬億,同比下降2.2%;交通銀行信用卡發(fā)卡量為7132.42萬張,同比下降4.27%,報告期內信用卡消費額2.81萬億,同比下降8.17%。
招商銀行引用卡流通卡為9711.81萬張,較上年末下降5.44%,報告期內信用卡交易額為4.81萬億元,同比下降0.44%;平安銀行信用卡流通戶數5338.91萬戶,同比下降21.9%,報告期內信用卡消費額2.78萬億,同比下降18%。
種種跡象表明,信用卡“吃香”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雪上加霜的是,疫情之后,年輕人消費時更傾向于“只買生活必需品”,金錢觀走向理性,不少用戶決定直接注銷信用卡,或者注銷多張中的幾張,只留一張額度大的,讓信用卡的處境越發(fā)“尷尬”。
為了挽回頹勢,各大銀行用盡了各種招數。目前,各大銀行均與美團、京東、抖音、拼多多、唯品會、螞蟻等互聯網企業(yè)展開合作,以減免、賬單分期折扣,甚至“0息”為“誘餌”,嘗試為信用卡注入新活水。
為了討好年輕人,信用卡也走起了“聯名”風,來凸顯獨特性和個性化,范圍已經延伸到美食、購物、航空、汽車、游戲、體育、母嬰等各大領域,除了與商戶品牌聯名之外,銀行也會推出明星、IP聯名信用卡。
相比于普通信用卡的消費返現、積分兌換、生日禮品等一般性優(yōu)惠,聯名信用卡往往優(yōu)惠幅度更大,待遇更特殊。例如,航空公司聯名信用卡可以享受機票折扣或免費行李額度等福利,酒店聯名信用卡可免費或特價住宿等。
盡管銀行動作頻頻,但市場競爭的加劇,讓銀行在獲取新客戶方面的成本不斷增加,偏偏持卡人的使用頻率不斷減少,消費額度不斷下降,又使得銀行難以從客戶身上獲得足夠的收益來覆蓋獲客和運營成本,只能陷入惡性循環(huán)。
在這種大背景下,陸續(xù)有銀行開始關停信用卡中心。華夏銀行關閉了天津信用卡中心和廣州信用卡中心;交通銀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關閉了桂林分中心;上海農商銀行關閉了信用卡部......雖然這并不代表銀行放棄了信用卡,但也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信用卡業(yè)務大不如前了。
盡管整體狀況不景氣,但信用卡在釋放消費潛力和推動消費升級上的重要作用,讓其仍然是銀行必須要堅守的“陣地”。
而基于消費愈加多元化和細分化的趨勢,“精耕細作”穩(wěn)存量、緩縮量,將成為未來信用卡的主流策略。如何圍繞餐飲、商圈、出行等高頻生活場景以及家裝、汽車、3C等大額分期場景,來做深入挖掘,是信用卡能否逆轉局面的關鍵。
話說回來,你上一次用信用卡,又是什么時候?
參考資料:
1.柒財經《一年減少3100萬張,送自行車的信用卡怎么“不香”了?》
2.正解局《銀行急了:年輕人不愛信用卡,錢不好賺了》
3.八方鏡《從“人手一張”到“避之不及”,信用卡到底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