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晰野望 茯神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61歲的李寧已過耳順之年,本該風淡云輕。但與他同名的那家商業公司,著實不讓人省心。
2024年上半年,李寧研發費用率為2.2%遠低耐克、安踏等國內外“同行”。其市值表現低迷,僅為安踏的六分之一。天貓雙11熱銷榜中,男子跑鞋、女子跑鞋、軟底跑步鞋、競速跑鞋、有氧慢跑鞋榜單前三甲,均無李寧。TOP10上榜產品,也低于競品。
公司讓人耳熟能詳的大事件,不是贊助了某某體育項目,而是22億港元買樓,“龍服”在奧運舞臺的吸汗性問題,以及與紅杉資本成立合資公司的爭議性股權分配——李寧公司占股29%,李寧個人占股26%,紅杉中國占45%。
“體育”的故事,資本的戲份交織在一起,讓這家公司的面貌變得模糊起來。
01、精英治理, 難敵天命?
李寧對李寧公司,應該有非常復雜的情感。
這家公司的出現,讓他從漢城奧運會的至暗時刻中走出。在全能王者、奧運火炬手、知名企業家的光環下,好像“寄刀片”、謾罵與質疑,從未發生過。但在成為企業家以后,運動員生涯的那次重挫,似乎還在以某種方式,發揮著思想鋼印的效力。
李寧在很多公開訪談中,都曾談到對李寧公司的期許。接受專訪時,他說“我想看到中國的運動人群起來”,坦言想做源自中國的專業運動品牌。在很多媒體筆下,李寧扮演著自信、不服輸的勵志型主角。
一些蛛絲馬跡卻表明,他的“勝負觀”非常擰巴。
一方面,他希望李寧公司成為夢想的延續,完成在體育界的升華。另一方面,他不想讓自己在商業上的局限性,限制這家公司的成長。高情商的說法是,讓賢的智慧。有些冒犯的說法是,干大事而惜身。
查理·芒格說,如果知道我會死在哪里,我將永遠不會去那里。
而李寧逃離“漢城時刻”這座夢魘絕鎮的方式,就是不去成為李寧公司真正意義上的掌舵人。
他在《楊瀾訪談錄》中告訴楊瀾,自己可以創造夢想、建立平臺,但因為缺乏職業訓練,更希望讓強壯健全的團隊去運營公司。
某種意義上,“精英治理”就是李寧對抗天命的方式。他曾說,“如果中國的精英和主流人群愿意跟我在一起,愿意尋求李寧體驗,那我就成功了。”
最初走向成功的李寧公司,并不是這種調調。
從健力寶體系脫離后,公司第一任掌門人是從鞋廠一路摸爬滾打的陳義紅。這老大哥的前半生,就像平行世界里的“失敗版”李寧。想當職業乒乓球運動員,無奈夢斷體檢報告。不服輸的他,硬是從鞋廠流水線開始,逐漸成為獨當一面的“銷售大拿”,加入李寧公司后,帶領公司無限接近“10億俱樂部”。
第二任掌門張志勇,則像是生不逢時的阿里逍遙子。同樣財務出身,同樣想推動李寧“淘寶變天貓”,卻在錯誤的時間而滿盤皆輸,以大面積弊端虧損而告終。
大概也是自此以后,李寧堅定了從外部空降高管的精英治理模式,從后來的韓裔總裁金珍君,到日本職業經理人高坂武史(中文名錢煒),都因為在外資品牌的操盤經驗,為李寧所看重,他一度想找ZARA背景的西班牙人來當CEO。
結果是,“達芙妮拯救者”金珍君提前離職。優衣庫背景的錢煒,在國潮紅利爆發期間把品牌帶入了無可挽回的深淵。
體操王子好像早就從漢城噩夢中抽身,又好像還在夢中。
02、無根之樹,與“漲價愛好者”
多年以前,李寧和雷軍曾經有過一次經營理念的碰撞。在一次華米與李寧公司的合作中,雷軍坦言要用出乎意料的低價去做爆品,打開利潤空間。但李寧反問,“服裝與電子產品的邏輯怎么能一樣呢?”
這個場景被記錄在天下網商的一篇文章中。
圈內人都知道,雷軍非常欣賞Costco的低毛利模式,從小米到紅米,從手機到筆記本、電視、小家電,都能看到這種“性價比驅動”的思路發揮作用。
而李寧公司,卻更像是“漲價愛好者”。
從早年張志勇通過提價來提升品牌力的構想,到紐約時裝周出圈,乃至“炒鞋熱”和“新疆棉”事件中,李寧公司總想借勢完成產品提價,但最后的結果都不理想。屢敗屢試,屢試屢敗。
國潮風剛出現勢頭時,李寧曾在一次對話中認為,過去70后、80后更信任外國產品,現在的年輕人終于愿意給國貨機會了。這個觀點,多少有點為當年提價失敗的事“往回找補”??墒悄贻p人支持國潮后,又怎么樣呢?李寧再次把一手好牌,打出了反轉。
小米能擺脫屌絲標簽,把手機賣進高端賽道;比亞迪,能從“雜牌”,蛻變為與特斯拉分庭抗禮的新能源之光,把仰望系列賣到100萬,靠的從來不是漲價,而是產品力與品牌力的共同躍升。
而李寧公司的提價猶如無根之樹,沒有對等的研發投入作為支撐。去年李寧研發及產品開發開支在整個財年占2.2%,營銷方面的費用卻高達9%,在專利儲備上則遠落后于安踏。
一句話,不是年輕人不給機會,是有的品牌自己接不住。
2023年第三季度,李寧曾因為此數據出現“中單位數的增長”而導致股價單日暴跌近20%。2024年體育大年,無論是歐洲杯、還是奧運會,都在2024年上半年舉辦,按說業績應該有所提振。但是2024年第二季度,李寧的整體渠道零售流水首次出現自疫情之后的低單位數下滑。
2024年巴黎奧運會期間,中國乒乓球隊隊員身著“李寧”品牌的專業運動服“龍服”參加比賽,卻被一些網友質疑服裝吸汗性差,此事也引發關注。隨后,關于“#李寧龍服疑似下架#”的話題登上了熱搜。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媒體對李寧產品的吐槽,也不在少數。
這一次,李寧恐怕真不敢漲價了。
03、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李寧的個人微博,最后一條發布是為中國體操隊加油打氣。而評論區有大量留言,都是在質問“速干衣的質量問題”。此時此刻,恰似夢斷漢城的彼時彼刻。
與其它同行相比,李寧公司吃到了太多時代的紅利。甚至李寧本人也坦言,“我只是跟上了時代”。
但“知天命”,未必就能改命。
2012年,“小作坊”起家的安踏市值超越李寧。一年后,身處混亂之中的李寧公司放棄了對中國國家體操隊的贊助,不久之后該贊助權被安踏接過。至此,李寧的股價開始長達5年的“筑底”。安踏的股價卻扶搖直上,K線畫出一道漂亮的曲線。
他本是“中國李寧”最好的注腳,卻把“點睛”的權利交給外來經理人。他極力避免掌舵這家公司,卻又不得不在每次關鍵時刻來扮演最后責任人。從品牌升級、渠道改革、數字化轉型,到出海,李寧公司總能找到業內大牛強強聯合,結果是一次次“正正得負”。
從體育場到商界,李寧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人們很難理解,那么多紅利和多失誤,同時發生在一家公司上。就像無法理解,體操王子的漢城兵敗。這種感覺很像美劇《無恥家庭》中的劇情,每當加拉格一家的某人要走向巔峰,就會被突如其來的意外粗暴打斷。
天命否?
幾個月前,有消息稱李寧公司被選擇私有化,原因是李寧認為市值在港股被低估。但隨后,相關涉事資本方拒絕置評這一消息。跳出消息來看,如果李寧對公司現狀的認知只是“低估”,那么說明,“時代的紅利”正在成為“時代的代溝”。
既然理解不了這種“低估”的本質,放下傳奇情節當個低調的富家翁,何嘗不是一種與自己的和解?
排版丨項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