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地方政府熱捧“儲能產業園”:既是新賽道,又是財政增量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地方政府熱捧“儲能產業園”:既是新賽道,又是財政增量

高質量、差異化,方能避免重復建設。

文|華夏能源網

近期以來,多個儲能項目方發布尋址需求,目標區域遍布全國,同時不同程度地對地方政府提出了廠房、產業基金等需求。

華夏儲能注意到,2023年以來,國內多個儲能產業園密集開工,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宜賓儲能產業園、霍爾果斯中安國新儲能產業園,包括近期的山東海辰一體化零碳產業園等,為各地的儲能投資添了一把火。

日前,廣東還發布重磅政策,計劃建設白云區、黃埔區、花都區等3個新型儲能產業園,三大產業園區力爭到2027年營收(產值)共達700億元,到2030年營業收入(產值)共達1500億元。

產業園模式在新能源產業并不是新事物,盡管各省市的規劃不盡相同,但儲能產業園的四處開花,顯示了儲能市場供需兩旺。而實際上,當前儲能制造產業鏈各環節均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危機,地方上的加碼投建足夠消化這些產能嗎?

儲能產業園招商初見成效

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層政策鼓勵下,產業園模式及其帶來的產業集群化發展模式,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則為地方經濟提供新動力,大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據權威機構統計,到2025年,全國產業園區總供應量有望突破62億平方米,年增長率高達1.4億平方米。

寄希望于通過產業集群帶來高增長的模式,近年來情況并不樂觀。受全球經濟形勢變化的影響,國內新能源企業的擴產意愿下降,園區招商難度也在加大。公開數據顯示,部分知名園區空置率甚至超過30%,一些產業園區面臨著“再招商、重運營”的壓力。

在傳統園區招商乏力的情況下,“儲能產業園”為各地方帶來了產業投資的新思路。

以今年7月正式啟動的國網(重慶)科技創新產業園項目為例,首批入駐的高新企業就達11家,簽訂投資合作協議金額3億元——數據也說明了其招商效果更佳。而該產業園正是以新型電力施工裝備和新型儲能企業為主。

儲能產業園“火爆”的背后,一方面得益于國家對儲能的重視,另一方面,也直接受益于地方政府的招商政策傾斜。

今年以來,在“發展新型儲能”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之后,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快新型儲能產業布局和發展。

不久前,工信部出臺的《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征求意見稿)》(簡稱“《行動方案》”)也明確提出,鼓勵儲能電池及關鍵材料企業向可再生能源富集、礦產資源充足、運輸條件便利、基礎設施完善、應用場景豐富的區域聚集;支持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等地聚焦新型儲能領域,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

華夏儲能經不完全統計,近期在建及計劃投建的儲能產業園大都集中在上述區域。

而在招商力度上,各地政府也十分“給力”。

今年6月,廣東惠州市惠城區首個新能源儲能產業園區華城綠谷產業園一期主體結構剛剛封頂,據稱園區項目招商率“達到60%”,其中還不乏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

再比如今年6月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開出的招商政策,為促進茂名馬店河新型儲能產業園產業發展,該地提出了十分可觀的資金支持:對符合條件的新建項目,最高可獲得3000萬元獎勵;對完成年度固定投資的項目,最高給與300萬元的獎勵;對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試點)企業也有不同程度的獎勵。

日前,廣東省發布的3個新型儲能產業園政策文件中提到,對部分投資10億元以上的新型儲能產業化項目,市級財政可以按1:1給予配套扶持;投資超過50億元的重大招商項目,成立市級工作專班,強化土地、資金、人才、金融、科技等各方面要素支持。

除了資金支持,各地政府還在園區規劃時提出了引導政策。如為了推進惠陽新型儲能產業園的建設,當地政府提出“要在電網側依托南方電網,在負荷高的區域規劃建設儲能電站;在用戶側,依托國企平臺牽頭或引導耗電量大的工商業企業配建儲能電站。”

在青島市儲能產業園正式發布之時,當地政府則明確公布了裝機量及開發規劃,到2025年,全市會在在源、網、荷側應用場景建設一批多元化新型儲能項目,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30萬千瓦左右;到2030年,新型儲能與電力系統各環節深度融合發展,裝機規模達100萬千瓦左右。

資金疊加政策,又能創造市場需求,對產業鏈企業必然意味著強大的誘惑力。

產業園背后的財政野望

產業園模式的背后是地方投資。資金投向哪里,則意味著產能的布局也朝向哪里,因此地方產業園的建設,往往都伴隨著“建成xxx裝機量或產能”的目標。

各地政府之所以重視儲能產業園項目,其中一大訴求是替代落后產能。云南省曲靖力推的宣威市儲能產業園推介顯示,該項目計劃投資10億元,擬建成“年產1.5GWh、日產4050只電池”的云南最大的儲能系統集成基地。而據了解,該產業園的地址就位于當地的虹橋水泥廠。

另外一個原因是尋找新的財政增量。

在日前舉行的“2024世界儲能大會”上,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主任蘇波曾預測,到2025年,我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將達到100GW,行業總產值將超過萬億元;到2030年,新型儲能累計裝機將達到220GW,行業總產值將超過3萬億元。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發布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4》則預測,保守場景下,預計2028年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將達到168.7GW,2024—2028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37.4%;預計2030年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將達到221.2GW,2024—2030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30.4%,年平均新增儲能裝機規模為26.6GW。

綜合各方數據,無論是規模、增速還是產值,總體來看,新型儲能市場有著良好的發展空間,3萬億產值規模無疑也為地方財政收入打開了想象空間。

例如,廣東江門市新會區,依托鳳山湖新能源電池產業園、睦洲新型儲能系統集成產業園等,打造“新型儲能系統集成集聚區”。這一區新的統籌規劃,意味著在此前已經收獲了一定的產業紅利——數據顯示,早在2022年該區新型儲能及動力電池產業產值就超過了40.9億元。

正因如此,對于發展儲能產業園及儲能產業,各地方政府展示出各自的“野望”。

早在深圳市先進儲能產業園掛牌之時,深圳就明確提出,要將深圳將打造成世界一流全球儲能產業中心;廣東在規劃3大儲能產業園時,也明確提出,將廣州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新型儲能產業和新型電力系統的制高點。

毫無疑問,地方政府加碼儲能產業,對儲能產業的發展必然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但其可能存在的“負效應”也不容忽視。許多業內人士表示出一定的擔憂,在當前儲能行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如果再加上各地政府的“拱火”,產能過剩的局面是否會加劇?

畢竟,光伏行業因不理性招商而帶來大量的產能無處消化,已是前車之鑒。

實際上早在2023年,儲能上下游產能過剩的隱憂就已經見端倪了。據不完全統計,在2023年,儲能行業簽約、擬建的超百億的投資項目就將近60個,總金額逾8千億元,規劃儲能電池及系統總計擴產產能超900GWh,其中最大的項目總投資額高達370億元。而當年儲能電池出貨量才約160GWh。

此外,隨著自2023年以來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企業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全行業已經開始承擔產能擴張的后果了。

低水平重復建設不可取

對于儲能產業產能過剩問題,國家相關部門也有關注。在工信部《行動方案》中,除了支持各地大力發展儲能產業外,文件還特別提到,引導各地區科學有序布局新型儲能制造項目,依托研究機構開展行業運行監測預警,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推動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效聯動發展。

可以說,國家層面已經對儲能產業園和儲能項目的“盲目”投建敲了一記警鐘。

而龍頭企業對產能問題早已有所警覺。早在去年9月,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也曾在光伏(儲能)產業供需論壇上,對儲能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提出預警。

曹仁賢表示,“伴隨各路玩家的涌入,擁擠不堪的儲能市場更是魚龍混雜,不少跨界企業技術沉淀和項目經驗準備不足,難以實現大的突破和創新。很多儲能設備投而不用,直接造成儲能技術雷同、產品質量同質化、劣幣驅逐良幣等風險。”

那么如何避免重復投建儲能項目?如何破局產能過剩問題?

今年9月,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在2024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表示,行業應該聚焦于在技術創新和性能提升方面,提升儲能電芯的市場價值,而不能再去靠一味降低價錢的方式競爭;11月,在2024世界儲能大會上,寧德時代(SZ:300750)董事長曾毓群表示,“儲能行業‘不能亂’,但能源轉型的需求也要求我們絕不能‘慢’。行業必須在快速增長過程中同步實現高質量發展。”

低水平重復建設,不可取,那么唯一的路徑就是“高質量、差異化建設”。注重科學規劃和差異化發展的產業園,近期就有多個案例。

以廣東省為例,一口氣推出3個儲能產業園項目規劃,但是每個產業園的定位各不相同。

文件顯示,白云區新型儲能產業園定位打造成新型儲能全產業鏈創新基地,重點圍繞電化學儲能、機械儲能、超導儲能、熱儲能等新型儲能產業,聚焦大容量、高安全、長壽命、高效率的規模化儲能裝備和技術開展攻關,發展多元新型儲能技術;

黃埔區新型儲能產業園定位打造成以電化學儲能、氫能為主的應用型新型儲能產業高地,建設儲能電池、氫能的控制產品及系統集成產業核心園,同時布局超級電容、超導儲能等技術;

花都區新型儲能產業園則定位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光伏+儲能一體化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光伏產業、新型儲能產業、未來材料產業、綠色低碳場景開發應用產業。

此外,今年10月底開工的山東海辰一體化零碳產業園,也在規劃中體現了差異化發展思路。據介紹,該產業園是全球首個長時儲能一體化零碳產業園區,由海辰儲能牽頭建設。對于該產業園,海辰儲能聯合創始人、總裁王鵬程表示,“長時儲能不是低水平的重復建設,而是新型儲能的先進產能,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避開“內卷”的短時儲能方向,長時儲能相關的項目和投資愈加受到關注重視,長時儲能相關招標項目也在顯著增加。其中,以長時見長的液流電池已有多家企業分食市場,而海辰儲能卻專注鋰電池的長時儲能研究,是國內第一家定義長時儲能專用電池的鋰電池制造商。

儲能行業的應用場景極為豐富,只靠一種產品、一種技術來包打天下是不現實的。這一原則,在產業園規劃與建設中也將是極具價值的參考。

 

來源:華夏能源網

原標題:地方政府熱捧“儲能產業園”:既是新賽道,又是財政增量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地方政府熱捧“儲能產業園”:既是新賽道,又是財政增量

高質量、差異化,方能避免重復建設。

文|華夏能源網

近期以來,多個儲能項目方發布尋址需求,目標區域遍布全國,同時不同程度地對地方政府提出了廠房、產業基金等需求。

華夏儲能注意到,2023年以來,國內多個儲能產業園密集開工,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宜賓儲能產業園、霍爾果斯中安國新儲能產業園,包括近期的山東海辰一體化零碳產業園等,為各地的儲能投資添了一把火。

日前,廣東還發布重磅政策,計劃建設白云區、黃埔區、花都區等3個新型儲能產業園,三大產業園區力爭到2027年營收(產值)共達700億元,到2030年營業收入(產值)共達1500億元。

產業園模式在新能源產業并不是新事物,盡管各省市的規劃不盡相同,但儲能產業園的四處開花,顯示了儲能市場供需兩旺。而實際上,當前儲能制造產業鏈各環節均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危機,地方上的加碼投建足夠消化這些產能嗎?

儲能產業園招商初見成效

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層政策鼓勵下,產業園模式及其帶來的產業集群化發展模式,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則為地方經濟提供新動力,大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據權威機構統計,到2025年,全國產業園區總供應量有望突破62億平方米,年增長率高達1.4億平方米。

寄希望于通過產業集群帶來高增長的模式,近年來情況并不樂觀。受全球經濟形勢變化的影響,國內新能源企業的擴產意愿下降,園區招商難度也在加大。公開數據顯示,部分知名園區空置率甚至超過30%,一些產業園區面臨著“再招商、重運營”的壓力。

在傳統園區招商乏力的情況下,“儲能產業園”為各地方帶來了產業投資的新思路。

以今年7月正式啟動的國網(重慶)科技創新產業園項目為例,首批入駐的高新企業就達11家,簽訂投資合作協議金額3億元——數據也說明了其招商效果更佳。而該產業園正是以新型電力施工裝備和新型儲能企業為主。

儲能產業園“火爆”的背后,一方面得益于國家對儲能的重視,另一方面,也直接受益于地方政府的招商政策傾斜。

今年以來,在“發展新型儲能”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之后,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快新型儲能產業布局和發展。

不久前,工信部出臺的《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征求意見稿)》(簡稱“《行動方案》”)也明確提出,鼓勵儲能電池及關鍵材料企業向可再生能源富集、礦產資源充足、運輸條件便利、基礎設施完善、應用場景豐富的區域聚集;支持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等地聚焦新型儲能領域,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

華夏儲能經不完全統計,近期在建及計劃投建的儲能產業園大都集中在上述區域。

而在招商力度上,各地政府也十分“給力”。

今年6月,廣東惠州市惠城區首個新能源儲能產業園區華城綠谷產業園一期主體結構剛剛封頂,據稱園區項目招商率“達到60%”,其中還不乏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

再比如今年6月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開出的招商政策,為促進茂名馬店河新型儲能產業園產業發展,該地提出了十分可觀的資金支持:對符合條件的新建項目,最高可獲得3000萬元獎勵;對完成年度固定投資的項目,最高給與300萬元的獎勵;對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試點)企業也有不同程度的獎勵。

日前,廣東省發布的3個新型儲能產業園政策文件中提到,對部分投資10億元以上的新型儲能產業化項目,市級財政可以按1:1給予配套扶持;投資超過50億元的重大招商項目,成立市級工作專班,強化土地、資金、人才、金融、科技等各方面要素支持。

除了資金支持,各地政府還在園區規劃時提出了引導政策。如為了推進惠陽新型儲能產業園的建設,當地政府提出“要在電網側依托南方電網,在負荷高的區域規劃建設儲能電站;在用戶側,依托國企平臺牽頭或引導耗電量大的工商業企業配建儲能電站。”

在青島市儲能產業園正式發布之時,當地政府則明確公布了裝機量及開發規劃,到2025年,全市會在在源、網、荷側應用場景建設一批多元化新型儲能項目,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30萬千瓦左右;到2030年,新型儲能與電力系統各環節深度融合發展,裝機規模達100萬千瓦左右。

資金疊加政策,又能創造市場需求,對產業鏈企業必然意味著強大的誘惑力。

產業園背后的財政野望

產業園模式的背后是地方投資。資金投向哪里,則意味著產能的布局也朝向哪里,因此地方產業園的建設,往往都伴隨著“建成xxx裝機量或產能”的目標。

各地政府之所以重視儲能產業園項目,其中一大訴求是替代落后產能。云南省曲靖力推的宣威市儲能產業園推介顯示,該項目計劃投資10億元,擬建成“年產1.5GWh、日產4050只電池”的云南最大的儲能系統集成基地。而據了解,該產業園的地址就位于當地的虹橋水泥廠。

另外一個原因是尋找新的財政增量。

在日前舉行的“2024世界儲能大會”上,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主任蘇波曾預測,到2025年,我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將達到100GW,行業總產值將超過萬億元;到2030年,新型儲能累計裝機將達到220GW,行業總產值將超過3萬億元。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發布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4》則預測,保守場景下,預計2028年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將達到168.7GW,2024—2028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37.4%;預計2030年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將達到221.2GW,2024—2030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30.4%,年平均新增儲能裝機規模為26.6GW。

綜合各方數據,無論是規模、增速還是產值,總體來看,新型儲能市場有著良好的發展空間,3萬億產值規模無疑也為地方財政收入打開了想象空間。

例如,廣東江門市新會區,依托鳳山湖新能源電池產業園、睦洲新型儲能系統集成產業園等,打造“新型儲能系統集成集聚區”。這一區新的統籌規劃,意味著在此前已經收獲了一定的產業紅利——數據顯示,早在2022年該區新型儲能及動力電池產業產值就超過了40.9億元。

正因如此,對于發展儲能產業園及儲能產業,各地方政府展示出各自的“野望”。

早在深圳市先進儲能產業園掛牌之時,深圳就明確提出,要將深圳將打造成世界一流全球儲能產業中心;廣東在規劃3大儲能產業園時,也明確提出,將廣州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新型儲能產業和新型電力系統的制高點。

毫無疑問,地方政府加碼儲能產業,對儲能產業的發展必然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但其可能存在的“負效應”也不容忽視。許多業內人士表示出一定的擔憂,在當前儲能行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如果再加上各地政府的“拱火”,產能過剩的局面是否會加劇?

畢竟,光伏行業因不理性招商而帶來大量的產能無處消化,已是前車之鑒。

實際上早在2023年,儲能上下游產能過剩的隱憂就已經見端倪了。據不完全統計,在2023年,儲能行業簽約、擬建的超百億的投資項目就將近60個,總金額逾8千億元,規劃儲能電池及系統總計擴產產能超900GWh,其中最大的項目總投資額高達370億元。而當年儲能電池出貨量才約160GWh。

此外,隨著自2023年以來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企業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全行業已經開始承擔產能擴張的后果了。

低水平重復建設不可取

對于儲能產業產能過剩問題,國家相關部門也有關注。在工信部《行動方案》中,除了支持各地大力發展儲能產業外,文件還特別提到,引導各地區科學有序布局新型儲能制造項目,依托研究機構開展行業運行監測預警,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推動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效聯動發展。

可以說,國家層面已經對儲能產業園和儲能項目的“盲目”投建敲了一記警鐘。

而龍頭企業對產能問題早已有所警覺。早在去年9月,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也曾在光伏(儲能)產業供需論壇上,對儲能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提出預警。

曹仁賢表示,“伴隨各路玩家的涌入,擁擠不堪的儲能市場更是魚龍混雜,不少跨界企業技術沉淀和項目經驗準備不足,難以實現大的突破和創新。很多儲能設備投而不用,直接造成儲能技術雷同、產品質量同質化、劣幣驅逐良幣等風險。”

那么如何避免重復投建儲能項目?如何破局產能過剩問題?

今年9月,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在2024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表示,行業應該聚焦于在技術創新和性能提升方面,提升儲能電芯的市場價值,而不能再去靠一味降低價錢的方式競爭;11月,在2024世界儲能大會上,寧德時代(SZ:300750)董事長曾毓群表示,“儲能行業‘不能亂’,但能源轉型的需求也要求我們絕不能‘慢’。行業必須在快速增長過程中同步實現高質量發展。”

低水平重復建設,不可取,那么唯一的路徑就是“高質量、差異化建設”。注重科學規劃和差異化發展的產業園,近期就有多個案例。

以廣東省為例,一口氣推出3個儲能產業園項目規劃,但是每個產業園的定位各不相同。

文件顯示,白云區新型儲能產業園定位打造成新型儲能全產業鏈創新基地,重點圍繞電化學儲能、機械儲能、超導儲能、熱儲能等新型儲能產業,聚焦大容量、高安全、長壽命、高效率的規模化儲能裝備和技術開展攻關,發展多元新型儲能技術;

黃埔區新型儲能產業園定位打造成以電化學儲能、氫能為主的應用型新型儲能產業高地,建設儲能電池、氫能的控制產品及系統集成產業核心園,同時布局超級電容、超導儲能等技術;

花都區新型儲能產業園則定位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光伏+儲能一體化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光伏產業、新型儲能產業、未來材料產業、綠色低碳場景開發應用產業。

此外,今年10月底開工的山東海辰一體化零碳產業園,也在規劃中體現了差異化發展思路。據介紹,該產業園是全球首個長時儲能一體化零碳產業園區,由海辰儲能牽頭建設。對于該產業園,海辰儲能聯合創始人、總裁王鵬程表示,“長時儲能不是低水平的重復建設,而是新型儲能的先進產能,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避開“內卷”的短時儲能方向,長時儲能相關的項目和投資愈加受到關注重視,長時儲能相關招標項目也在顯著增加。其中,以長時見長的液流電池已有多家企業分食市場,而海辰儲能卻專注鋰電池的長時儲能研究,是國內第一家定義長時儲能專用電池的鋰電池制造商。

儲能行業的應用場景極為豐富,只靠一種產品、一種技術來包打天下是不現實的。這一原則,在產業園規劃與建設中也將是極具價值的參考。

 

來源:華夏能源網

原標題:地方政府熱捧“儲能產業園”:既是新賽道,又是財政增量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西县| 苗栗县| 慈溪市| 中阳县| 海南省| 四子王旗| 朝阳县| 崇仁县| 榆社县| 莱州市| 南漳县| 桑植县| 安多县| 双城市| 吉水县| 洪湖市| 舞阳县| 信丰县| 东阳市| 瑞昌市| 靖江市| 鸡西市| 大名县| 华阴市| 普定县| 左云县| 皮山县| 攀枝花市| 惠来县| 明水县| 葫芦岛市| 易门县| 龙口市| 黄大仙区| 百色市| 宿松县| 天气| 福泉市| 全南县| 景洪市| 梨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