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馮賽琪
“入表公司行業仍然集中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及制造業企業。”
“據半年報披露,中國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電信運營商齊推數據資產入表。海通證券成為首家數據資產入表的上市金融公司。”
今年1月1日,財政部印發的《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正式實施,數據資產被納入會計處理范疇。
11月14日,2024年上半年《中國企業數據資產入表情況跟蹤報告》(下稱《報告》)發布。
根據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2024年半年度報告,截至8月31日,在A股上市的5000多家企業中,數據資源入表數量從一季度的17家增加至41家,入表總額由0.79億增加至13.64億元。
從企業規模來看,主要集中于市值為500億以下的企業。但隨著三大電信運營商、海通證券、圓通速遞的加入,市值為500億以上的企業由一季度中的僅有1家增長至6家,可以看出高市值企業也開始加快數據資產入表步伐。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李峰在發布現場分析指出,小企業入表快,大企業入表慢,因為大的企業數據的治理梳理過程非常復雜,所以二季度才開始明顯看到三大運營商等規模相對大的企業發力入表。
非上市公司方面,據課題組不完全統計,截至9月30日,國內已有126家非上市公司披露了數據資源入表情況,其中城投公司38家,類城投國企72家,民營企業16家。
《報告》指出,未來隨著政策持續推進以及城投公司、第三方機構、數據交易中心和金融機構的聯合探索,預計數據資產入表規模將加速擴大,但考慮數據資產確權、價值評估等方面的要求,整體數據資產入表進度及效果仍有待觀察,同時仍需關注大量城投公司用數據資產融資可能帶來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區域分布上,北京、山東、廣東的入表企業數量在全國范圍內領先,其中15家位于北京,6家位于山東,5家位于廣東。半年報中披露了數據資產的上市公司仍然以民營企業為主。
李峰表示,各個地方對數據資產的事情重視程度不一樣,山東省政府對此非常重視,這是自上而下的一個過程。“我們自己在調研過程當中,也明顯感覺到山東的動作非常大。其實全國的不少省市現在都去學山東的經驗,了解他們的做法。他們的自上而下的推動力度很大,包括登記確權這塊。”
如何利用數據資產融資,其金融價值實現面臨哪些挑戰?
“數據交易所通過交易給數據資產定價,是數據資產實現金融價值關鍵環節。”李峰說。
目前,在上海、深圳等數據交易所已建立并開展成熟業務的城市,數據交易所已成為重要紐帶,為企業頒發數據資產登記憑證,幫助企業完成數據產品的上市交易,撮合銀行及企業完成數據資產融資;銀行仍為實現企業數據資產金融價值的主力軍,主要包括質押貸款和無質押貸款兩種形式;另有杭州、北京等地依托證券交易所、信托公司、保險公司,率先開展了知識產權證券化、數據信托等更為先鋒的創新嘗試。
數據資產面臨確權難、評估難等問題。
由于數據資產具有無形性、非消耗性和可復制性等特性,傳統的產權、流通和分配制度難以直接適用,導致數據權屬的界定極為復雜。
數據的無形使得數據的確權和所有權界定存在不確定性,難以用統一的方法來衡量;低質量或過時的數據可能無法為企業帶來預期的經濟利益;市場流動性不足,缺乏公認的交易機制和價格基準,導致數據資產在金融化過程中難以合理定價等。
因此《報告》建議,立法機關加快數據確權的相關立法,建立明確的確權機制,建議針對數據的權屬性質、流通及權益分配保護等進行專門的立法。
技術層面,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確權問題,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可追溯性和防篡改等特點,為數據資產確權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未來金融機構和技術企業可加大對區塊鏈技術的投入,通過智能合約、分布式賬本等手段,確保數據資產的確權過程透明化和可驗證化,保障數據資產交易的合法性和可追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