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馬越
界面新聞編輯 | 牙韓翔
小眾水果的潛在商業價值還在不斷被挖掘。
沙棘作為一種地方性小眾水果,在產業化發展上已經躍躍欲試。而就像貴州的刺梨一樣被王老吉這樣的大品牌“相中”,沙棘近年來不斷進入大眾視野,也在依靠更多大品牌將其深度開發成包裝產品并推向市場。
比如匯源就在不斷和沙棘“綁定”。近期匯源宣布推出了“沙棘籽油凝膠糖果”的新產品,賣點是含有不飽和脂肪酸。而除此之外,匯源的沙棘系列產品已經形成矩陣,包括沙棘原漿、沙棘人參蜂蜜飲品、沙棘茶等等。
廣泛生長在沙漠和山坡上的沙棘,屬胡頹子科沙棘屬植物,果實是黃色到橘紅色的小漿果——由于此前并非大規模種植并進入全國市場,這種“野果”在很長時間里并不為人所知,市場認知度也比較低。
而沙棘的走紅與其他很多口感酸澀的小眾水果類似,被挖掘的高光是它的營養價值。
這又是一個被稱作“維C之王”的水果。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中的數據,沙棘的維生素C含量為204毫克/100克。其中,中熟期的沙棘鮮果維生素C含量最高,有文獻數據顯示,沙棘的維生素C含量變化范圍在100-972毫克/100克,沙棘的維生素C最高可達橙子的近30倍。
除此之外,沙棘中的類胡蘿卜素、黃酮類物質、原花青素、多糖等營養,與其他水果相比也極具優勢。
不過與近年來在社交網絡上具備網紅屬性的芭樂、桑葚、西柚、西梅、油柑甚至黃皮相比,沙棘的“網感”和出圈度仍不及前者。一個較為突出的例子是它并未成為各大茶飲品牌爭相上新的爆款產品,只有為數不多的茶飲和餐飲品牌嘗試過使用沙棘制作產品,比如Coco和海底撈。而背后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許多茶飲品牌的研發和原料供應鏈更接近南方,這種北方特色小漿果的市場認知度和接受度還不夠;另一方面則是它的產業化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實際上,沙棘的產業化已經在近年來悄悄加快。比如頭部的沙棘產品供應商已經在沖擊資本市場。
關于整個沙棘的市場規模,沙棘產品供應商內蒙古宇航人在其招股書中提到,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2018年至2023年,按收益計算,中國沙棘產品行業市場規模由約人民幣9.8億元增加至約人民幣21.4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7.0%。預計到2028年,中國沙棘市場規模將達到約人民幣52.7億元,2024年至2028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9.0%。2021年至2023年,這家公司營收分別為1.47億元、1.86億元和2.20億元。
除此之外,市場上的沙棘產業的相關企業還包括北京高遠圣果和寶得瑞、河北神興集團、山西呂梁野山坡和五臺山、內蒙古沙漠之花、青海康普、新疆康元等。
一些頭部食品飲料品牌在推出沙棘相關產品的同時,也在上游深入布局產業鏈。譬如匯源自2010年起就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種植沙棘近10萬畝。

但盡管沙棘產業近年來勢頭發展不錯,但仍存在產業化進程較為初級的一系列挑戰。
根據新華網報道,國際沙棘協會副秘書長張濱認為,沙棘企業普遍規模小、資金少、同質化,品牌競爭力不強。沙棘產業在供需、加工、采摘等方面還存在問題。
在種植方面,沙棘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如干旱、病蟲害等會導致產量波動。新疆康元生物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專家和新疆沙棘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永海表示,沙棘資源從總體來看是生態林多,經濟林少,野生資源大多沒有形成集中管理,采收比較粗放,沙棘果產量低,資源利用率也不高。
實際上小眾水果之所以“小眾”,和大眾流行水果相比,往往存在種植區域不夠、產量不高、產業鏈條挖掘不充分的問題,而從市場上來說,口感是關鍵核心——“好吃”才是決定一種水果是否大范圍流行的根本因素。和大眾水果相比,小眾水果直接食用的口感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而只有通過深加工制作成果汁、果干、飲料等才能極大提升其口感。
沙棘也不例外,很少有人直接食用沙棘果,而市面上的產品多以加工過的原漿、飲料、果油為主。而這也考驗沙棘產品的深度開發和產品創新能力。
但眼下的一個情況是,沙棘加工技術和產品研發相對滯后,多以初級加工產品為主,深加工產品種類少。這也意味著它的附加值還有進一步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