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華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11月13日,普米斯生物技術公司(下稱“普米斯”)宣布與BioNTech SE(文中稱“BioNTech”、“拜恩泰科”)達成股權收購協議——BioNTech將以8億美元預付款收購普米斯100%的已發行股本,支付方式為現金和部分美國存托股份(ADS)。
此外,在普米斯達到雙方約定的里程碑條件時,BioNTech將額外支付最高1.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該交易預計于2025年第一季度完成。
據普米斯企業官微,本次交易完成后,BioNTech會獲得普米斯候選藥物管線以及其雙特異性抗體藥物開發平臺的全部權利,進一步擴大其在中國的業務范圍;普米斯珠海將作為BioNTech中國研發中心開展相關R&D研究;普米斯南通生產基地將加入BioNTech未來的全球產品生產和供應體系;超過300名普米斯研發、生產和支持職能部門員工將加入BioNTech。
前述信息意味著, BioNTech將用累計9.5億美元買下普米斯的全部資產;依靠這一收購,BioNTech也將在中國拓展自身的生產、研發體系。
當然,對于普米斯而言,企業也終于在IPO收緊、生物醫藥行業陷入寒冬之際,獲得了新一輪融資。和諸多創新藥企一樣,普米斯也存在融資壓力。
普米斯注冊成立于2018年,從管線上來看,普米斯擁有大量雙抗在研產品。該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為劉曉林。劉曉林曾就職于信達生物,國產PD-1單抗——信迪利單抗注射液(商品名:達伯舒)由他帶隊打造。
在普米斯和BioNTech于2023年11月達成新一輪合作期間,該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劉曉林曾在接受《南方都市報》采訪時表示,這筆錢對企業而言非常寶貴,“它至少能讓我們再‘燒’三年,可以幫助我們順利度過寒冬,堅持到產品上市?!?/p>
不過,截至目前,普米斯尚無產品上市。就BioNTech的交易動機而言,該公司近年已在國內不止一次地“掃貨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來擴充自身產品儲備,此前也納入了不少抗體偶聯藥物(ADC)的在研產品,包括映恩生物、宜聯生物等。
從產業環境觀測,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目前仍處在資本低谷期。醫藥魔方InvestGo數據庫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醫療健康領域一級市場投融資事件共計630起,同比下降27.8%,融資總額421.6億元,同比下降1.1%。
考慮到目前港股市場的估值以及A股IPO的實際情況,使得大量未上市的創新藥企一方面急需融資而不得,部分投資方也苦于無法退出。被并購已經成為許多未上市創新藥公司的重要而無奈的選擇。
今年內,已出現不少生物科技公司被收購的案例,其中還有一系列被跨國藥企相中的公司。具體而言,自阿斯利康(AstraZeneca)在去年12月宣布收購亙喜生物之后,今年1月,諾華(Novartis)宣布收購信瑞諾醫藥;3月,美國上市公司Nuvation Bio在宣布收購葆元醫藥;4月,丹麥生物技術公司健瑪保(Genmab)宣布18億美元收購公司普方生物。
亙喜生物、信瑞諾醫藥、葆元醫藥、普方生物開發的代表產品分別為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療法、IgA腎病藥物、下一代 ROS1 抑制劑、抗體偶聯藥物(ADC)。普方生物收購案中,18億美元全現金的收購價也刷新了ADC領域內的中國Biotech(生物科技企業)交易對價紀錄。另外,信瑞諾醫藥被賣出了35億美元的高價。
在Biotech(生物科技企業)被密集收購的同一時期,國內也出現了大量在研創新藥物管線被授權給跨國藥企。據經濟觀察報統計,截至8月10日,2024年中國創新藥行業授出權益(license-out)的項目有59個,同比增長47.5%。
其中,今年6月,明濟生物的一款臨床前藥物分子權益轉讓給了艾伯維(Abbvie),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1.5億美元,潛在交易總額超17.1億美元;10月,天境生物與賽諾菲(Sanofi)達成了一項關于CD73抗體尤萊利單抗在大中華區的開發、生產和商業化戰略合作,首付款為3200萬歐元。不過,無論是賣公司還是賣管線,顯示的都是國內創新藥企的融資困境。而比起賣管線,賣公司也是更徹底的方式。
另外,從此次交易產生的雙抗領域來看,這一領域也是年內交易的熱點。目前,國內從事該方向研發的藥企包括康方生物、岸邁生物、康諾亞、嘉和生物、宜明昂科等。其中,宜明昂科的IMM2510與普米斯的PM8002同為PD-L1/VEGF雙抗。今年8月,IMM2510除大中華區以外的開發和商業化權利被海外藥企Instil Bio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