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數讀社 老牛
2020年的教培機構,大概率未曾設想過這4年會如此驚濤駭浪。
彼時,教培機構沉浸在瘋狂的增長中,高途營收三年間從4億變到71億,好未來年入300億*,成為教培第一。
而后一夜間急轉直下,當俞敏洪、陳向東紛紛站到攝像頭前帶貨、直播,更多人看到的是無奈和沒有頭緒,除了直播帶貨,教培機構這幾年來始終像是“戴著鐐銬跳舞”。
任正非說,一個企業只有死過三次才算真正的成功。放到教培身上,多數企業這四年間可能早已死過不止三次。
1 無頭蒼蠅
除了義務教育及學前,其他年齡段的業務很難找到β增長。而偏偏這兩項業務面臨轉型。
按照年度統計,轉型第一年,好未來失去了77%的營收;高途失去了62%;學大丟掉29%;新東方丟掉27%。依靠其他年齡段教培并不足以彌補缺口,如果這些市場夠大,那么當初的瘋狂營銷就不會集中到K12。
尋找新β就是2021至今的主要議題。現如今看,新東方直播帶貨的成功,是意外,只能算是個例,而且也絕對不是真正的轉型答案。
董宇輝走紅,是他個人的成功,是李佳琦、小楊哥、辛巴的故事,而無法上升到方法論的程度。但這根救命稻草,仍然讓教培機構視若珍寶。學而思、高途、思考樂……紛紛躬身入局。
現在的視角回看,這場浩浩蕩蕩的直播帶貨轉型并不成功。高途佳品借著東方甄選與董宇輝分家吸到了一部分流量,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停播。“確實沒有做好,但對于高途佳品來說短暫停下來,并不是壞事。”高途公告中寫道。
學而思是更有定力的存在。主播橙橙依然活躍在直播間,這位極具親和力的主播,曾在董宇輝走紅后,被不少粉絲強行組CP,但時至今日,學而思優品的粉絲數只有87萬。
直播帶貨的出發點在于,教培老師表達能力強的優點能夠得以充分利用。與之相比,猿輔導母公司跨界羽絨服、咖啡、月子中心,則是更加大膽的嘗試。
2021年,“雙減”政策落地約2個月后, 猿輔導母公司看云控股做了一些多元化探索,對外投資成立北京冰原服飾有限公司,發布SKYPEOPLE天空人羽絨服。此后, 先后成立母嬰護理公司和“Grid Coffee”公司。事實上不只有猿輔導做了這樣的嘗試,學大教育也投資了咖啡公司,設立咖啡餐飲中心。
巴菲特說,“人賺不到認知以外的財富”。教培與這些業務之間的壁壘太深,終究不是轉型的完美答案。
2 一次插曲
2017年,字節跳動10億美元收購了一家Musical.ly的音樂類短視頻應用。對于財大氣粗的字節,這不是什么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但是這筆并購,像蝴蝶扇動翅膀一樣,在教育市場刮了一陣颶風。
Musical.ly創始人之一陽陸育伴隨著并購加入了字節。最初,他的工作并不是教育硬件,而是智能音箱。陽陸育在研究后發現,智能音箱要解決體驗問題,必須要做到:縮小使用場景、加上屏幕。教育成為他主攻的方向。
2020年,在網課大行其道之時,字節成立大力教育,推出了教育硬件“大力智能作業燈”。
在此之前,字節的教育布局已成規模。學前階段的瓜瓜龍、GOGOKID、你拍一;K12的清北網校、小馬AI課;成人段的開言英語;To B的學浪、極課大數據、AI學。直到作業燈出現,字節終于將教育業務串聯起來。
作業燈不是一個孤立的硬件,字節為這個臺燈嵌入了作業批改、線上自習室,更重要的還有相關課程服務。意圖很明顯:通過學習燈占領學生的書桌,培養其使用習慣,然后通過服務收費。
“我們本身做這個生意,不是一個純硬件的生意,所以硬件不盈利是在我們的預期之內,我們是虧錢在賣。硬件是一個服務載體。”陽陸育說。
巨頭主導下的教育硬件,絕不只是看重賣硬件這樣一個毛利低、沒有復購的領域,而是硬件背后的高頻、高使用粘性,甚至年輕用戶培育這些潛在價值。
可以不計代價,但不能沒有規模和市占率。字節為作業燈定下了5年2000萬用戶的宏偉目標,甚至把錘子科技的團隊也納入其中。出廠價399元的作業燈到手價可以壓到699,線上線下砸下4億多元營銷費用。為的是把市場炒熱,占據用戶心智。
2021年,大力智能成功賣出了超過100萬臺作業燈。
大力作業燈引發了行業的震蕩,2021年3月,騰訊教育發布“AILA智能作業燈”。兩個月后,阿里也加入戰局,聯合導學教育推出了“導學號護眼作業燈”。“千燈大戰”在火熱的在線教育市場上演。
然而,這套模式最終走向幻滅。“硬件+服務”兩條腿失去了一條,變成了最無法接受的純硬件模式。2021年9月,陽陸育卸任硬件業務負責人,隨后他離開了字節跳動。
如今,作業燈在市場中幾乎消失殆盡,就像做了一場夢。
3 遺產
作業燈沒能成為教育硬件市場的答案,可依然留下了“遺產”。比如“指尖點讀”功能、作業批改、自主閱讀及聽寫等。這些功能被新的硬件品類吸納了進來。
幾十年來,教育硬件一代又一代地涌現,幾乎都走向了作業燈這樣的結局。
“小霸王學習機”是關于教育硬件最早的記憶。最初的小霸王,一度因經營不善陷入困境,段永平把“游戲機”改成了“學習機”,讓帶著鍵盤的游戲機成為一代人的童年陪伴。小霸王學習機很快湮滅在歷史中,但家長愿意為學習硬件買單被驗證。
“哪里不會點哪里”點讀機接棒。彼時的點讀機,電磁感應定位+無線傳感點擊相結合的技術,連適配的教材都是有限的。這樣的技術就敢喊出“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按照今天的評價標準,無疑是夸大宣傳。
2016年,“點讀機女孩”高君雨考上高中,在微博感謝了一眾人,老師、同學、母校,但只字未提點讀機。
小天才手表成為了最成功的教育硬件,甚至沒有之一。利用社交屬性+安全功能成功拿捏孩子和家長,2024年二季度,全球兒童智能手表市場,小天才占據48%的份額,真正意義上的半壁江山。
技術一直是教育硬件的桎梏,所以早期的產品一直都是概念大于實際效果。
但每一次的火爆,都像是對市場的驗證,留下了印記。點讀機所暢想的“哪里不會點哪里”,在詞典筆上真正得以實現。
只不過,每次的教育硬件熱潮,都不是教培機構唱主角。
4 AI+教育
教培機構曾經進行過不少的嘗試。口袋打印機、詞典筆、聽力寶……但不溫不火幾乎是常態。教培機構甚至也不是技術迭代的先行者,很多前沿技術往往都是優先消費電子,最后才在教育產品上姍姍來遲。
AI大模型反倒是個例外。
2022年末,ChatGPT橫空出世,在中國掀起了大模型熱潮。與以往不同,教育成為大模型的熱門應用場景。
轉型中的教培機構紛紛發布大模型。
2023 年5月,科大訊飛正式發布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
7 月,網易有道推出國內首個教育領域垂直大模型“子曰”,并發布了基于“子曰”大模型研發的六大創新應用——“LLM翻譯”、“虛擬人口語教練”、“AI 作文指導”、“語法精講”、“AI Box”以及“文檔問答”。
9月,作業幫發布自研銀河大模型。11 月,學而思九章大模型(MathGPT)完成備案,是國內首個專為數學打造的大模型。
今年5月,低調的猿輔導,悄然宣布其“看云”大模型通過備案。
AI大模型并沒有給教培機構帶來直接的營收,卻是教育硬件完整形態的最后一塊拼圖。
5 “白衣騎士”
在轉型之初,硬件并不是著重發力的賽道,如前文所說,硬件毛利率低、復購少,不是特別理想的選擇。
變化發生在2023年。當年2月,學而思推出首款自研學習機,定價4599元。首發當日學習機就賣斷了貨,不少家長托關系購買。根據第三方數據,當年618,學而思學習機銷量5.5萬臺,累計交易額2.5億元。
學而思并不是第一個做學習機的。2021年4月,騰訊推出基于Linux系統深度定制的智能教育電腦;6月,阿里發布智慧屏產品天貓精靈E1;7月科大訊飛發布AI學習機T10。2022年,松鼠AI推出三款智能學習機;掌門教育推出首款智能學習機。
但學而思算得上學習機的分水嶺。
從學而思學習機發布后,學習機明顯提速。科大訊飛發布T30 Ultra,售價達到了驚人的11699元,這個價格甚至已經達到了iPad Pro基礎款的水準。火爆的市場需求下,學而思也推出了更高價格的旗艦學習機,售價8599元。
目前,科大訊飛、小度、有道、學而思、猿輔導、作業幫……學習機產品讓人“眼花繚亂”,在社交媒體上,相關話題筆記達到百萬。
數據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學習平板(學習機)線上全渠道的銷量為122.6萬臺,同比增長38.0%;均價為2907元,同比提高9.9%。洛圖科技預計,2024年全年全渠道銷量預計可達588萬臺,同比增長24.6%。這意味著,單是學習機,一年的銷售額就已經將近200億。艾媒預測,2025 年中國教育智能硬件市場規模達1125億元 。
今年開始,如果稍加留意,很多人都會注意到,公共場所開始頻繁出現關于學習機的廣告。
對于轉型中的教培機構,學習機無疑是“白馬騎士”,成為業績的重要支撐。
最新的財報中,好未來凈營收6.19億美元,同比增長50.4%;歸屬凈利潤為5740萬美元,同比增長51.5%,遠超市場預期。
"在過去的這個季度,我們的人工智能學習設備業務的發展是收入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好未來CFO彭壯壯說道。
6 教育補償感
悄然之間,學習機的宣傳手段發生了變化。
學習機并不需要很高的配置,6599的學而思是6+128GB,CPU用的是天璣8020,是去年上半年的版本。5599的作業幫學習機也只是8+256GB,安卓12系統,這是很早的版本,目前已經是安卓15版本。處理器顯示為“八核”,但并沒有具體說是哪一款哪個型號的處理器。
與之對比,小米Pad 7 Pro,在參數上都是碾壓,但是售價只有2799。
學習機不是以配置見長,而是以教研內容為核心。市面上所有的學習機,著重宣傳的都是專業、題庫、輔導。
比如作業幫學習機,不管是什么型號,都是著重宣傳是“清北畢業老師答疑、金牌輔導、提升快”,其中T30號稱有價值超過80萬元的內容免費學。小猿學練機主打“以練促學、十億題庫、高品質學習資源”。學而思則是“自研內容、精準學、科學培養體系”。
“哪里不會點哪里”還是突出工具屬性;大力燈講“培養自主好習慣”;如今的學習機,已經儼然是個輔導老師。
AI的加持,又讓這些教培資源多了一層“個性化”的意味。
學而思智能學習硬件負責人趙璞錚曾表示,教育行業有一個“不可能三角”,指的是個性化、高品質、大規模難以共存。而AI與教育的結合讓這個成為現實。
簡要來說,通過技術和硬件設備,讓每個學生獲得教培的優質教研和教學資源。學習機技術要素差距并不大,最大的差異化就是教研資源。
這樣的策略很好地抓住了“教育補償感”,這是在線教育最火熱時代至今的一直沒有改變的。
學習機有沒有作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如果別人家的孩子通過學習機,接受到了專業的輔導內容,而且通過AI查漏補缺,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沒有。有了學習機,就有了提高成績的可能性,哪怕沒有提高,也只是孩子沒有好好利用,而非條件沒有給到。
這是一種心理補償,過去的補習班,如今的學習機,就是契合這樣的心理。
這樣的心理并不存在好壞,它只是存在,不是隨著學習機出現而出現。相反,學習機的出現,給了家長一定的安慰。教培轉入灰色地帶,家長對于教研資源不平衡的焦慮,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學習機得到緩解。
教育不是簡單的條件拼湊,但不會有家長真的放任自由。學習機的火熱,無法復制當初課外補習的盛況,不過成為學生人手一臺的標配,可能也只是時間問題。
(好未來300億營收為粗略數據,實際為2021年全年營收,4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