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Tech星球 林京
近日,《福布斯》發布“2024年中國富豪榜”,在時尚與零售行業中,來自跨境快時尚巨頭SHEIN(希音)的創始人許仰天,以90億美元(約折合644億元人民幣)財富蟬聯行業首富。這是許仰天自2022年以來,第三次成為時尚與零售行業首富。
快時尚巨頭SHEIN,再次成為行業聚光燈下的焦點。據齊魯晚報網11月8日消息,10月初多家媒體報道,許仰天罕見帶隊赴英,出席非正式“路演”,為即將到來的英國上市進做準備。
而與以往ESG、海外本土合規等備受矚目所不同,這次,SHEIN上半年業績表現引起關注。10月23日,據財聯社報道,SHEIN上半年營收增長23%,2023年增長40%;上半年利潤下滑超70%;上半年營收180億美元,利潤不到4億美元;預計未來營收增速將穩定在20%-30%區間。媒體披露的上述數據是否準確,SHEIN目前尚未公開表態。
行業分析人士認為,在沖擊上市的關鍵節點上,SHEIN的營收利潤等業績表現,一定程度上或會影響投資人對SHEIN的判斷。營收增速和利潤表現,當前在業務層面究竟有哪些方面的影響因素?SHEIN將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加碼平臺化這一年
去年6月,在SHEIN工作的田園明顯感到內卷加劇的氛圍,員工開始按照每月242個工時考核,部門群內部會進行工時排名,且不同部門之間也會進行工時排名。“242工時”不包含周末、午飯晚飯時間,如果按一個月22個工作日來計算的話,大約一天平均工作11小時。但“242工時”只是一個起點,田園說,不同小組之間會比賽加班,也有一個月更多工時,她所在的群里的排名,一些員工早晨7點或者8點多上班,到挺晚才下班。
不過,就當前的互聯網行業而言,在業務飛速發展過程中,實行彈性上下班制度、靈活工時等現象,在一些互聯網企業也普遍存在。
在田園看來,工作氛圍感的變化,與跨境電商平臺之間的競爭加劇不無關系。
“SHEIN想做平臺,女裝市場份額已經夠大了,沒太大空間了”,田園說,而平臺化,也是Temu、Ticktok shop等其他跨境電商平臺主攻的方向。
過去一年多時間,在平臺化戰略上,SHEIN邁出關鍵兩步,2023年5月,SHEIN官宣推出面向全球市場的SHEIN Marketplace,這是類似亞馬遜模式,吸引品牌商家在平臺上經營自己的品牌和店鋪。
2024年5月,SHEIN上線“半托管”模式,吸引貨在海外倉的賣家入駐,賣家自主負責物流履約環節,并解決海外發貨和物流售后問題,平臺協助運營、核價。
一直以來,SHEIN主要面向全球年輕女性消費者,提供快時尚、美妝、配飾等產品,以低價、高頻、多樣的產品席卷海外市場。平臺化可以幫助SHEIN補齊更多的品類,據一位SHEIN第三方賣家向Tech星球透露,像廚房家電用品,梳妝臺、沙發、抽屜柜等室內家具用品在SHEIN平臺賣得都不錯,在他看來,本質上滿足了女性群體用戶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潛在需求。
但在上述賣家看來,在其他品類場景上,SHEIN并不一定具備絕對優勢,尤其是面對流量更加充沛、營銷投入力度更大的Ticktok shop、Temu等跨境電商玩家,以及長期屹立于北美市場的亞馬遜,SHEIN的挑戰顯然不小。
布局全品類之后,跨境電商平臺之間的正面競爭也更加激烈,以為頭部的兩大玩家為例,匯豐今年3月發布的相關報告指出,2023年Temu的GMV達164億美元,已超過SHEIN同期GMV的1/3,尤其是在雙方的核心市場美國。
據“晚點”報道,去年9月開始,Temu美國的GMV已經逼近SHEIN。SHEIN內部的緊迫感更強了,明確要在全品類、用戶全年齡段等方面與Temu競爭。目前,SHEIN正努力提升服裝外的品類占比,非服飾品類在銷售額中占比,已經從去年不到 20% 提升至約 40%。
更重的投入,更卷的市場
但加碼平臺化,也意味著更重的投入。不同于“小單快返”模式下吸引眾多國內工廠入駐,SHEIN如今需要拋出更多橄欖枝,吸引第三方賣家和品牌入駐。
比如,在半托管模式上,SHEIN目前采取0傭金、0保證金等優惠入駐條件,按照亞馬遜同款的85%價格核價,最終得以讓商家獲得和亞馬遜上持平的利潤。
在SHEIN Marketplace模式上,一位接近SHEIN的知情人士告訴Tech星球,每一個商家入駐背后的的隱形成本都很高,因為平臺會為每個商家都配有兩個團隊,相當于代運營了,還花錢去其他平臺和渠道為Marketplace的商家做營銷。對于Marketplace商家,目前SHEIN只抽取10%的傭金,就是希望能讓商家有利潤,給到SHEIN平臺更低的價格,保持SHEIN的市場競爭優勢。
同時,加碼平臺化也意味著SHEIN進入更內卷的市場,尤其包括Temu、Ticktok shop、阿里速賣通等在內,都是經驗豐富的跨境電商平臺玩家。
而且,不同于背靠財力更加雄厚的互聯網大廠,在平臺化擴張之中,是火力全開進行全品類擴張,還是兼顧利潤,需要SHEIN做出抉擇。
曾參與多個跨境電商平臺招商工作的“老馬電商圈”創始人馬凱躍向Tech 星球表示,SHEIN現在的每一步幾乎都要考慮ROI(投資回報率),比如國內新增中轉倉庫,開拓更多國家半托管、全托管、自運營模式,以及海外倉的開拓,都會受資金的影響。
無論是平臺化增加的投入,還是收取傭金的收入模式,都會影響SHEIN收入。除此之外,在激烈的市場中,營銷、物流成本也在同步攀升。
據一位SHEIN員工透露,由于跨境電商“四小龍”之間的競爭,不止廣告費投入增加,運費也在上漲,“SHEIN這幾年的運費,相比于2020年上漲一倍左右”。
其中,物流成本的上升和面臨的不確定性,也是以SHEIN為代表的跨境平臺面臨的共同難題,以及他們加碼半托管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是因為,在傳統的全托管模式之下,賣家把貨物放在國內倉庫,而后統一由平臺采用航空貨運送至海外,但航空貨運航班資源有限,當訂單不斷暴增,艙位供不應求,會推動價格上漲。
波音民用飛機集團貨運市場總監托馬斯·洪曾對第一財經表示,SHEIN、Temu等平臺每天空運的貨物能達到3000噸和2500噸。在出貨旺季12月份,SHEIN單月每天的出貨量將達到5000噸,加上Temu、阿里、抖音,四大平臺加起來每天的空運貨物約為10800噸。
一位物流從業者向Tech星球透露,過去通常是在“黑色星期五”等海外大促節時,航空貨運價格才會出現大幅上漲,但現在跨境電商企業訂單暴增之下,幾乎沒有所謂的淡季,也讓旺季價格進一步攀升。
上述從業者表示,通常為了提前搶占貨運航班,保證產品更穩定的交付到用戶手中,跨境電商企業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在他看來,隨著其他跨境電商平臺訂單量不斷增長,SHEIN在和航空物流供應商的博弈中,優勢也會減弱。
降低入駐門檻吸引商家,搶占供給端資源
在平臺化擴張過程中,SHEIN一波三折的上市之旅還在繼續。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SHEIN自2020年就在開始籌備上市,但當時因為各種因素影響,上市計劃被擱置。2022年,SHEIN又一次重啟了IPO計劃,但很快再次終止。之后據《環球時報》報道稱,SHEIN 2023年赴美IPO的計劃停滯后,2024年下半年擬折衷以DPO模式(不發新股不融資)赴英國上市,估值660億美元。
如今,在諸多因素疊加影響之下,營收增速和利潤承壓,SHEIN赴英上市仍面臨一些傳聞。
從今年下半年開始,SHEIN開始調整策略,近期,無論是全托管、半托管,還是SHEIN Marketplace等多個模式,都在進一步加碼聚焦時尚品類。
“老馬電商圈”創始人馬凱躍透露,近期SHEIN在部分地區使用“特批”方式,降低入駐門檻,吸引商家入駐,甚至是男女裝等核心品類。之前的要求是1000平方米以上廠房,或者800平方米以上(需要有設計師和獨立板房),現在都做了放寬要求,入駐政策很多時候“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放寬審核。
馬凱躍表示,SHEIN希望能夠更加充分地挖掘潛在的工廠,以及吸引競爭對手的賣家入駐,本質上是搶占供給端資源,進一步提升供應鏈能力。
在平臺化模式上,Tech星球獲悉,與此前主要負責補充本地貨盤不同,從今年8月份開始到現在,SHEIN半托管招商類目發生改變,已經允許女裝、泳衣、假發等SHEIN自營模式下的優勢品類賣家入駐,且多個類目取消400克重量限制。
對于半托管招商策略改變后,未來如何平衡自營和第三方業務和流量分配,以及航空運費成本上升等問題,Tech星球向SHEIN核實求證,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復。
同時,一位接近SHEIN的人士表示,SHEIN Marketplace目前也是主攻時尚類目,以品牌方和大分銷商為主,后者是指有1000+SKU,能夠低價拿到品牌的貨。而且,入駐門檻進行了提升,從最初滿足“亞馬遜單店/多店鋪年GMV要達到200萬美元以上”要求,提升至“單店/多店鋪年GMV達到500萬美元以上”。
據上述人士透露,這是滿足200萬美元條件的商家太多,很多人進來之后賣不動,提升門檻是為了保證入駐的商家都能賺到錢。
在全品類擴張中,更聚焦時尚品類,或可以讓SHEIN避開與Ticktok shop、Temu、阿里速賣通等平臺的正面競爭。但如何平衡平臺自營業務和第三方品牌業務,以及如何進行流量分配,防止出現“左右互搏”,也是SHEIN面臨新的挑戰。
不過,對SHEIN而言,如今更加迫在眉睫的,是要解決營收增速、利潤等業績壓力沖擊所帶來的直接影響。
(文中田園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