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能源觀察家
?走了近兩年下坡路的微型純電汽車市場,滿血復活了。
公開數據顯示,微型純電小車今年前10個月的銷量就超過了97萬輛。而在其鼎盛的2022年,全年的銷量為108萬輛,已有超越之勢。
疊加市場逐漸飽和、消費者需求萎縮和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新標準發布,大眾對于微型電車的熱情降溫,微型電車的銷量也持續下降,在2023年上半年跌到冰點,僅為30萬輛。
而為什么它在2024年“翻紅”了呢?業內人士認為,新能源車企持續在細分市場發力,微型電車也不斷有新品發布,甚至有的純電小車都用上了寧德時代的電池,產品競爭力增強,打破了一些消費者對微型電車續航低、品質差的固有印象。
1.微型電車“復活”了
一切的因果似乎還得從2020年的那個夏天講起。
彼時,五菱宏光MINI EV的問世,將微型電車出行帶入了大眾視野。
隨后兩年半時間里,以五菱宏光MINI EV為代表的一眾微型電車在市場可謂聲名大噪,2022年紅極一時的它們年總零售量一度達到了108萬輛。
但,好景不長,2023年微型電車市場迎來了暗黑時刻,年總零售量94.6萬輛的成績相比2022年同期減少了十二個百分點。
進入2024年,受以舊換新政策、多款微型車型上新市場、產品力不斷提升、電池級磷酸鐵鋰價格下降等因素的影響,微型電車市場開始以一種相對穩健的姿態回暖。
乘聯分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1-9月,A00級(微型)純電汽車市場累計零售量達79.6萬輛,同比增長29.2%,這一增幅在各級別純電車型中僅次于C級車的67.8%。
具體到品牌,一汽奔騰旗下的奔騰小馬10月單月銷量達11377輛,占比奔騰品牌月銷量的超六成,實現連續兩個月銷量過萬;五菱宏光MINI EV在新能源車型10月銷量排行榜中居前列,達42165輛,環比增長101.7%。
“A00級市場重回20年前的競爭格局。近期吉利、長安、奇瑞等多元化的A00級主力車型和新品表現突出,微型電動車逐步體現增量潛力。”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如是說。
業內人士認為,盡管在整體銷量上,微型電動汽車不再是細分市場的領頭羊,但其依然擁有可觀的市場潛力。
《新能源觀》的接觸中,大多數消費者均表示,微型電車在價格、用車成本上明顯比其他車型要便宜很多,且由于身量小巧,使得其在城市中行駛和停放很方便。
基于此市場紅利,多家車企繼續布局其中。2024年10月底至11月初已上市的新款微型電車有奔騰小馬長續航版、2025款吉利熊貓卡丁、2025款吉利熊貓騎士、2025 款凌寶 BOX 蜜柚版等。
2.昔日的“老頭樂”,如今的“青年樂”
伴隨著現階段微型電車市場需求的再次增長,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不由在腦海浮現:微型電車都是什么人在買?
遙想當年買帶頂三蹦子的那群人,似乎以老人居多,因而微型電動三輪或四輪車就有了一個別稱“老頭樂”。
如今的微型純電汽車呢?
《新能源觀》的接觸中,答案逐漸浮出水面。
這類能上牌且需要駕照的微型純電汽車,其用戶多為年輕一族。而細分收入后,我們也不難發現,這些年輕消費者的畫像大多是經濟不太寬裕且日常需要短途出行的人。
溫州的樊星(化名)駕駛的是一輛五菱宏光MINI EV,據她介紹,由于剛參加工作沒多久,手里積蓄少,這種情況下價格低的微型電車便是她最好的選擇。
“這種迷你電車對我來說負擔小,而且我每天的出行就是家和公司兩點一線,單程也就十幾公里,宏光MINI EV的續航完全夠用。”
朵朵(化名)是一名大三的在校大學生,前不久她入手了一輛奔騰小馬,“我平時下課偶爾會去繪畫培訓機構做兼職,而給小孩上課的時間一般是在他們放學后或周末,時間不固定,這個時候來回倒地鐵和公交就比較費功夫,權衡下,買輛價格低、用車成本也低的小電車就成了解決學校周邊短途出行的最好辦法。”
“我買這輛車就是圖個便宜。一個月充電花費不到100元,如果算上每年的保險費用和日常的保養開銷,平均一個月的支出最多400元。”長安Lumin車主池女士如是說。
某4S店一銷售人員坦言,“從門店銷售情況來看,來買A00級電車的消費者大多是年輕人,除了外觀和低價會吸引他們外,智能化和科技感也是他們比較看重的點。”
有一點需要說明,對于文章開頭所提及的購置稅減免門檻提高后會直擊純電續航不足200km電車的情況,多名近期有意向購買微型電車的消費者均表示,“微型電車全款到手也就小幾萬元,減不減免購置稅都差不了太多,而且今年很多品牌都推出了純電續航200km以上的微型電車,影響不大。”
3.來自微型電車的煩惱:省錢不省心
說起微型電車,大部分人的看法是,這個“小號版”日常出行代步工具相比其他“大號”電車來說更省錢。
但,正所謂,省錢的好找,省心的難求。
開了一段時間后,微型純電汽車的車主們普遍都有著自己的煩惱。
“好停車是真,容易被加塞、被別車也是真。”
“這點續航城市里跑是夠了,但偶爾想學其他電車車主來個自駕游,續航就像風箏線,太短。”
“抓馬,安全系數低我有準備,但懸架吃胎偏磨我忍不了!”
縱觀微型電車市場,我們不難發現,此煩惱并非顯現于個別微型電車上,目前市面在售的微型電車似乎都有這個通病,而這顯然與它們本身的局限性脫不了干系。
具體分析來看,續航方面,微型電車的電池容量通常比較小,這就直接限制了其續航表現,目前市面上在售的微型電車純電續航里程最好也就能到200km多點,而“中大號”純電汽車中能達500km以上的比比皆是。
安全方面,受成本因素影響,微型電車在車身結構及安全配置上相比其他純電車而言會弱很多,同時,其本身較小的尺寸,會直接影響其吸能潰縮空間,當意外碰撞事件發生時,相比其他車型更容易導致車內人員受傷。
智能化方面,目前大多數微型電車所配備的智能功能仍停留在基礎階段,對比下,小鵬MONA M03、極越07等純電車型的智駕早已進入較為成熟的應用階段,可實現自動泊車、高速領航自駕、城市道路領航輔助駕駛等。
系列痛點的背后,微型電車的存在還有意義嗎?
事實是,在電車取代油車這條路上,微型電車雖然只能應用于接送孩子、日常上下班等固定場景中,但其也確實為消費者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更圓了部分年輕人“有車一族”的夢。所以,就此來看,微型電車對加速新能源車在市場上的全面普及是有一定意義和價值的。
未來,想要微型電車在全面電動化上發揮最大功效,走得更平穩,各車企也應繼續行動起來,著眼精品化、差異化,畢竟在當下消費者的消費理念里,可以為低價買單,但不會為低質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