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網
一年一度的進博會今日落幕。
回顧展會,各大跨國巨頭的全球首創產品、首展產品讓人目不暇接,呈現出藥品、器械各細分領域的創新趨勢。
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多家公司展出的“中國造”高端產品,如美敦力的脊柱外科手術導航定位系統 Mazor XC、飛利浦的先瞳5500和聲瞳5300超聲系統、直觀復星的國產達芬奇Xi手術系統、泰爾茂的國產冠脈球囊擴張導管和國產膜肺……
進博會展出的部分本土生產產品,資料來源:公開報道
本土化,早已是大型跨國藥械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重要戰略。其中,本土生產是連接產品研發與商業化的關鍵一環,因此,投資建廠成為本土化的重要內容。過去30多年里,正是由于MNC陸續在中國建設生產基地,推動產品線的引入,才得以讓眾多中國制造的創新產品在進博會上大放異彩。
進博會上MNC落地本土的器械受到關注
在中國持續開放外商投資的大背景下,藥械MNC更加重視中國市場并落地本土工廠,這些工廠為中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國醫療產業創新帶來了深遠影響。
動脈網解析近40家MNC的公開數據和信息發現,巨頭們在中國建廠,從最初的就近生產、加快上市,逐步演進至針對中國市場個性化生產;如今,甚至進化到3.0版本,注重與中國醫療產業體系深度融合,帶動上下游及區域產業升級,將中國生產基地作為世界工廠。
建廠1.0:就近生產,產品上市加速
龐大的人口基數使得中國市場成為MNC的必爭之地,本土建廠則是布局中國市場的重要途徑之一。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有拜耳、GE醫療、羅氏、諾和諾德、諾華等一批跨國公司在北京、上海、無錫等地建廠;此后,進入中國市場并開辦工廠的MNC隊伍逐步壯大。
近年來,中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市場前景更是不容小覷;加之國家政策鼓勵跨國企業將原研化學藥品、生物制品和高端醫療裝備等轉移到國內生產。這些都為MNC在中國投入生產提供了更足的動力。
因此,加速本土化生產、進一步縮短與中國市場的距離,成為MNC的一大工作重心。
部分MNC在中國建設的主要工廠,資料來源:公司官網官微
以本屆進博會為MNC為例,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其中已有近40多家企業在中國投資建廠。其中,大多數企業在不同城市建立了2家或以上生產基地或工廠,多則達到六七家工廠。
從布局區域來看,MNC的中國工廠主要選址在北京、上海及其他東部經濟發達城市,少數拓展至中西部。
對MNC來說,一線城市及其他經濟發達城市擁有更完備的生產要素,諸如上游供應商、產業人才等;這些區域還擁有全國頂級醫院和優秀科研機構,為產學研交流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便利。
隨著中西部地區招商力度加大、產業資源的豐富,部分中西部城市憑借更低的用地用人成本,也吸引了MNC落戶。例如,2023年GE醫療在成都建設了精準醫療產業化基地,此前美敦力在成都布局了便攜式血液透析系統和胰島素泵系統的生產基地,費森尤斯卡比、勃林格殷格翰分別在南昌建立了生產基地。
一個顯著現象是,MNC在中國的生產項目建設迅速,從立項、官宣到生產線建成、試生產、樣機下線,再到量產,時間就是生產力。
2023年第六屆進博會期間,卡爾史托斯宣布將在上海松江建設亞太地區首個本土化制造基地。2024年,該基地在5月加速產線落成后,于11月的第七屆進博會就首次展出了本土生產的首批樣機。
2024年10月,波士頓科學在中國的首個生產制造基地在上海臨港開業,這一項目從簽約到竣工僅用了一年時間。
此前,GE醫療在成都的精準醫療產業化項目也實現了2023年當年立項、當年開工、當年首批次產品下線。
生產項目的快速建成投產,固然是已有基礎設施、行政審批、企業推進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這一結果仍能直接反映出MNC投資中國的決心。
縮短產品上市周期,讓醫患更快用上好產品,也是MNC中國工廠1.0版的本土化價值。尤其是在已有國內仿制藥、相似產品在研或上市的情況下,本土化生產、縮短交付周期,有利于提升競爭力。
波士頓科學的上海臨港生產基地正式投產后,這里生產的產品有望加速注冊并上市,無需再經歷海外生產、海運、制作本土化說明書等一系列流程,能夠極大縮短入院時間。
2024年,羅氏制藥的流感創新藥速福達(瑪巴洛沙韋)實現了本地化生產,可大幅縮短其全球供應鏈周期,更好地滿足中國患者流感高發季的需求。
為了滿足中國日益增長的高發疾病治療需求,武田制藥追加投資,將其重要產品——富馬酸伏諾拉生片的生產線從日本轉移到天津工廠,產品的全工藝本地化生產項目預計于2026年完成,屆時將大幅縮短交付周期,更快地惠及中國患者。
2.0版多元建廠模式,產品為中國量身定制
MNC在中國積極建廠,有助于更高效地開拓規模龐大的中國市場,提升來自中國區域的業績。當然,這需要基于一個大前提:這些工廠能針對中國市場特性,切實滿足中國醫患的臨床需求。
另一方面,隨著醫保采購、醫保目錄談判、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招標采購等政策的推進,以及中國創新藥械產品的快速崛起,MNC在中國面臨的市場因素更為復雜,急需與本土市場更貼近。
因此,進入2.0階段,MNC在中國建廠的模式日趨多元化,包括收購、合資、買地等。
在加速本土化戰略的進程中,美敦力先后收購了康輝醫療、康迪醫械,基于兩家企業在常州形成兩大生產基地。
2019年,安科銳與中國同輻下屬子公司合資成立了中核安科銳,在天津生產放療設備。2023年,GE醫療與國藥器械在深圳成立合資企業,并借此布局了深圳生產基地。達芬奇機器人的本土化生產,也是由直觀醫療與復星醫藥合資成立直觀復星來落地。
2024年4月,士卓曼上海閔行工廠竣工,這是士卓曼集團第20家工廠,也是其首次在海外買地建廠,主要用于高端種植體的產業化。7月,同樣是買地建廠的蔡司蘇州研發制造基地開業,是蔡司集團投資中國的首個購地自建項目。
多元化的建廠模式,使得MNC能夠更充分和靈活運用本地生產要素,借助本土資源進一步融入產業體系。
從產品角度看,2.0版的MNC中國制造能更好地“量體裁衣”,產出中國版產品,以應對特定的市場需求。
從醫療資源特征來看,中國與全球大多數國家一樣,面臨資源短缺的問題;中國擁有廣大且分散的基層醫療市場,而優質資源集中在發達地區,供需失衡的狀況更為顯著。從人口結構和疾病特征來看,老齡化進程加速,由老齡化帶來的疾病和健康問題增長。因此,兼顧普惠和個性化需求的產品,助力醫護人員提質提效的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需求迫切。
本屆進博會上,GE醫療全新一代Versana Premier華耀超聲在中國首展,這是由中國團隊主導、聯合全球研發資源共同創新,并在GE醫療無錫基地生產的產品;該產品搭載了自動化工作流、AI工具、全新的Vision Boost成像平臺和高質量探頭,其易用、易學和易診的特點尤其適合廣大縣域或基層醫療機構的大范圍應用和質控。
作為首次參展企業,萬益特在本屆進博會展出了新一代連續性血液凈化設備PrisMax,是根據中國臨床所需定制、且在國內生產的本土血凈系統,具有高達成、少中斷、上機快的優勢特點;為急性腎損傷患者帶來個性化治療的同時,還能簡化醫護工作流程、提升ICU運營效率。
從市場角度看,在中國各項醫改政策的推進中,MNC的中國工廠也發揮了2.0版的實際作用,尤其是隨著藥耗集采實施,自建工廠可更靈活地滿足中標產品供應。
目前,國家藥品和耗材集采步入常態化,各類型的省級聯盟集采也高頻次進行。整體上看,參與集采的企業中,MNC在數量上并不占多數,但集采產品涉及部分MNC的重點產品線,甚至在一些細分領域內,MNC的產品仍占據主要市場份額,因此,MNC仍是集采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在胰島素、冠脈支架、人工晶體和運動醫學等產品的國家集采中,已有雅培、禮來、美敦力、賽諾菲等公司的產品中選。
部分MNC在近期集采中的中標情況,資料來源:各集采辦官網
集采的本質在于以量換價,具備集采報量所需的產能,中標后能保障產品供應,是參與集采的基本要求。此時,MNC的中國工廠在集采中標產品按時、按量、保質的供應,以及成本控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4年,賽諾菲的甘精胰島素U300在北京生產基地實現了全本土灌裝生產,自2021年胰島素專項集采工作開展以來,為超300萬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胰島素產品。同時,賽諾菲的杭州工廠也可為集采中標產品實施生產。
在第六批國家藥品集采(胰島素專項)陸續執行后,禮來蘇州工廠成為支持本輪集采的“供貨大本營”。自1996年成立以來,禮來蘇州工廠逐步建立起胰島素配液、灌裝、檢測直到包裝的全套生產線,為保證全國集采的高品質穩定供應打下了產能基礎。
2024年1月,波士頓科學在冠脈血管內超聲診斷導管省際聯盟集采中中標,其中國工廠開業后,將首先生產用于血管內超聲(IVUS)產品的耗材。盡管此前波士頓科學已借助MAH制度實現了IVUS產品的本土生產,但從長遠看,自建工廠能從質量、產能、成本等層面進一步滿足集采需求。
3.0共生時代,中國成為MNC的世界工廠
隨著本土化程度加深,中國工廠在大多MNC的全球戰略中占據關鍵地位,3.0版價值呈現,即:產自中國的產品除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外,還供應全球;同時,這些工廠與本土產業鏈上下游高度協同。
部分MNC中國工廠產品供應全球的情況,資料來源:企業官網官微
藥品方面,阿斯利康在中國的全球生產供應網絡可向70多個全球市場輸送藥品;諾和諾德的天津生產廠是公司在全球的五大戰略性生產基地之一,也是公司在全球唯一的胰島素耐用注射器械生產基地,產品可供應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
器械方面,GE醫療北京、上海、天津等生產基地的大量產品出口;西門子上海工廠已向全球發貨量超4萬臺,產品出口至海外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瓦里安北京生產基地的產品82%出口,銷往全球90個國家和地區。
過去,中國是勞力密集型行業的世界工廠;而今,中國已成為藥械制造這類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的世界工廠。在中國成為藥械MNC的世界工廠過程中,雙方也進行著一場“雙向奔赴”。
一方面,中國在創新藥械的上游供應鏈生態逐步豐富、制造能力提升,中高端人才數量增長,足以支撐MNC中國工廠供應全球的產能,甚至基于全球市場的增長持續擴大產能。另一方面,MNC引入高端制造技術、高標準的質量和管理體系,促進了高端設備制造及關鍵零部件技術突破。二者形成良性循環。
據了解,截至目前,瓦里安已擁有50多家中國本土供應商,并持續支持國內優秀供應商技術升級,攻克直線加速器核心部件的國產化瓶頸。北京一家鎢鋼片供應商在瓦里安醫療引領下,從最基本的原料供應商逐步成為高端醫療器械供應商,目前已是世界領先的雙層多葉光柵生產企業。
GE醫療已在本土采購近百億人民幣,帶動京津冀、成渝、長三角、大灣區四大產業鏈集群、上下游1000多家供應商伙伴在中國發展。分開來看,GE醫療在北京、上海、無錫、天津等的生產基地,都與當地的產業體系形成了深度互動。
GE醫療各大生產基地與當地產業體系融合情況,資料來源:公開報道
值得一提的是,MNC在中國建廠的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以更大的產能滿足全球市場的需求。
動脈網梳理發現,僅僅是2024年以來,至少就已有7家MNC宣布了對中國工廠追加大額投資的項目,或新項目竣工投產。
2024年部分MNC的增資生產項目,資料來源:公司官網官微
諾和諾德于2024年宣布,在天津追加投資約40億元,用于無菌制劑擴建項目;而就在2023年,諾和諾德剛剛在天津投資了11.8億元用于成品車間擴建項目,引進預填充注射筆生產線。
2024年,禮來則投資15億元升級蘇州工廠,在此次增資的基礎上,禮來在蘇州的計劃累計投資總額已接近150億元人民幣。
與此同時,一批引入前沿技術產品的新工廠也陸續開建或投產。
2024年7月,諾華中國放射性藥品生產項目在浙江海鹽縣開工建設,這是諾華在中國的首個放射配體療法生產基地,將應用同位素镥-177,生產全球首款用于治療晚期前列腺癌的創新藥物。
放射配體療法必須具備精密的制造技術,才能確保藥物在生產完成數小時后就能抵達患者,該基地建廠后,將能為中國患者及時、批量供應腫瘤精準治療所需藥物。同時,放射配體療法需要完善的產業鏈結構,包括從核素原料藥的制備到最終的臨床應用,基地所在的鹽縣核技術應用(同位素)產業園將打造同位素產業集群,這可為藥物生產提供產業鏈保障。
在第七屆進博會上,碧迪醫療宣布PosiFlush福徠喜預充式導管沖洗器落地江蘇宜興生產,將在該工廠引入全球頂尖的全自動生產線。美納則與包括西湖大學在內的首批本土客戶現場簽約,并宣布將加速驅動全球首展新品MiSeq i100的本土生產制造計劃。
不斷追加的投資金額、新建或擴建生產線,直觀體現了MNC對投資中國以及中國制造產品的信心。與中國產業體系深度融入,尤其是與工廠所在地的上下游合作方并肩同行,是MNC們投資中國的一大雙贏局面。
寫在最后
縱覽MNC產品的本土化格局,大型設備已有較高的本土化生產程度,臨床需求不斷增長的其他藥械產品也在持續擴大本土生產率;不過,一些眼科精密制造等類型的產品本土生產程度仍較低,諸如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較高的人工晶體等。
一年一度的MNC集中展示盛會落幕后,巨頭們加速本地生產的進程仍在繼續。未來,中國作為藥械MNC的世界工廠,如何吸引到更多細分領域的全球巨頭前來布局?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