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戈振偉
11月7日,廣東外商投資企業協會發布“2024廣東外資企業百強榜單”,該榜單以企業外方投資者在廣東累計直接投資金額作為主要評定依據,結合企業信譽和經濟貢獻度等因素,由廣東外商投資企業協會進行綜合考量后確定最終結果。
從上榜企業的區域分布看,9成企業分布在珠三角9市,說明外商投資廣東的首選地依然是珠三角,其余則來自于汕頭、湛江等6個粵東西北城市。其中,廣州、東莞、深圳、江門、惠州、佛山入選的企業數量排名前六,分別為21家、16家、13家、12家、8家、7家。
值得一提的是,從上榜企業數量看,深圳雖然不占優勢,但其實際使用外資規模多年居全省第一。
從投資額看,100家上榜企業合計在廣東投資366億美元,其中單個企業投資額均超過1億美元,最大的投資達到25億美元。
不過,界面新聞記者查詢廣東省商務廳的數據發現,廣東省近兩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的數量雖然在增長,但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卻在下降。2023年,廣東全省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591.6億元,同比下降12.5%;2024年前三季度,廣東全省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18.3億元,同比下降46.2%,而同期的新設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6.6%。
從投資來源地看,外方投資者主要來自于美國、德國、日本、新加坡和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16個國家及地區。
事實上,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毗鄰廣東的香港一直是廣東最主要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據香港貿發局,2021年,廣東的外商直接投資中,來自香港的資金達1431億元人民幣,占廣東全省利用外資總額的78%。
港資初期在廣東的投資主要涉及玩具、服裝、鞋類、電子產品、房地產以及其他基建發展等。廣東省內不少工業和基建投資項目都有香港大型企業參與,比如位于深圳的鹽田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控股股東是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近年來,港資在廣東的投資逐漸多元化,已由制造業擴展至服務業。
廣東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也是多類產品的出口加工基地,其制造業受外商投資推動明顯,這一點從上述的百強榜單也可反映出來,其中7成上榜企業來自制造業,其次是租賃及商務服務業。
近年來,廣東利用外資的結構在發生變化,正從傳統制造業投資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轉變,外企在廣東的布局也從生產基地轉變為研發中心和總部型項目,進一步實現核心研發本地化和全面供應鏈本地化。
比如,粵西湛江東海島上的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項目,該項目投資總額約100億歐元。“這是我們歷史上最大的單筆投資項目,也是中國化工行業首個外商獨資項目。目前,湛江一體化基地正聚焦建設一體化的核心,包括一套蒸汽裂解裝置及多個下游裝置,計劃于2025年底前投入運營。”巴斯夫大中華區相關負責人說。
外資企業已成為廣東改革開放的重要參與者,拉動廣東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外資企業以占全省企業總量不到3%的比重,貢獻了全省21.4%的稅收、33.7%的外貿進出口、32.4%的規上工業增加值。
從全國范圍看,廣東也是外資投資的熱門地。截至2023年底,廣東累計實際利用外資超過5780億美元,占全國五分之一,世界500強企業有七成多在廣東布局。2023年,新設外企中,40%落地廣東。
不過,結合廣東當前實際使用外資額正在下降的情況來看,廣東對外資的吸引力需要進一步加強。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廣東省出臺了一系列外資激勵政策,引起廣泛關注。
5月,《廣東省進一步加大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資力度的專項實施方案》印發,對單個企業最高獎勵1.5億元。
7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召開實施“五外聯動”(指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大會,先后出臺外資10條、穩外資12條、鼓勵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辦法、外商投資權益保護條例、招商引資20條、新一輪外資激勵政策等系列政策措施。
全國來看,9月8日,商務部發布《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
商務部有關負責人在解讀這份文件時表示,這是提升引資規模和質量的重要舉措,有利于進一步引導外資投向先進制造、高新技術等領域,持續優化引資結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附:2024廣東外資企業百強榜單(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