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獨角金融 謝美浴
編輯| 付影
“中信系”兩家券商發生重大人事變動。
11月5日,中信建投(601066.SH)發布公告,公司執行董事鄒迎光、高管張志斌因工作變動原因申請辭職;辭任后,鄒迎光和張志斌均將不再繼續擔任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的職務。
隨后,11月6日,中信證券(600030.SH)公告稱,董事會已同意聘任鄒迎光為公司總經理。與此同時,據“券商中國”報道,曾擔任中信證券投行副總經理等職務的金劍華,將出任中信建投總經理。
在券商并購重組掀起潮流的當下,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的高層”互換“,兩家券商是否會合并再度引發市場猜想。
2020年7月,上海證監會曾對中信證券及中信建投的合并傳聞下發監管工作函。隨后,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均發布澄清公告表示,未獲悉有關合并傳聞的相關信息。
從中信建投2024年前三季度成績單來看,實現營收143.15億元,相較去年縮水逾兩成;凈利潤則為42.97億元,跌幅24.49%。從業務來看,投行業務下滑最為顯著,從2023年前三季度的38.93億元降為14.97億元,同比下滑61.55%。
據了解,金劍華有超過20年投行經驗,如今赴任中信建投總經理,能否帶領這家券商扭轉乾坤?
1、鄒迎光回歸中信證券
鄒迎光與中信建投及中信證券的淵源都不淺,在這兩家券商之間此前發生多次調動。
資料顯示,鄒迎光1970年出生,曾任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外科醫生。后轉行至金融領域,曾任海南華銀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北京證券營業部業務經理、華夏證券海淀南路營業部機構客戶部經理、債券業務部高級業務董事。
2005年,中信建投成立,彼時鄒迎光就已任職于此,先后擔任中信建投債券業務部總經理助理、固定收益部行政負責人、執行委員會委員。2017年9月,鄒迎光進入中信證券,擔任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部行政負責人、經營管理委員會執行委員。
到2023年10月,鄒迎光回歸中信建投,同年11月起擔任執行董事、執委會委員;2024年8月末,又被聘任為財務負責人。如今,鄒迎光又回到中信證券,并擔任總經理一職。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碩士生企業導師支培元認為:“盡管管理層頻繁調整或導致短期內運營穩定性受影響,但從長期角度看,人才流動可促進知識與經驗的交叉融合,激發組織創新動力;優化治理結構,從而提升企業效能與市場競爭力。”
和鄒迎光同日辭職的還有中信建投執行委員會委員張志斌,其于2005年加入中信建投,歷任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投資銀行部創新部負責人,中信建投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副總經理等職務。
張志斌自2024年8月起擔任執行委員會委員,迄今不到4個月。
隨著鄒迎光和張志斌辭職,中信建投證券高管層成員又減少2名。在此之前,該公司總經理職位已空缺近一年半。
2023年6月1日,中信建投證券原總經理李格平因個人原因從中信建投證券辭職后,該職務一直由董事長王常青代行。而李格平在退休半年后,于2023年12月已因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和公職,并收繳其違紀違法所得。
據了解,李格平嚴重違反黨的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組織紀律和廉潔紀律,構成嚴重職務違法并涉嫌受賄犯罪,且在黨的十八大乃至十九大后仍不收斂、不收手,性質嚴重,影響惡劣,應予嚴肅處理。
如今,據“券商中國”報道,中信證券前高管金劍華將出任中信建投證券總經理職位。
金劍華曾深耕投行領域多年,其1997年5月加入中信證券,曾擔任中信證券投資銀行部副總經理(北京)、投資銀行管理委員會委員、金融行業組負責人、裝備制造行業組負責人、并購業務線負責人等職務。
此外,金劍華還擔任中信證券子公司金石投資、中信產業基金負責人。2018年,金劍華成為中信證券高管團隊一員。2022年6月,因工作安排,金劍華不再擔任中信證券高級管理層成員職務,隨后調往中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擔任副總經理、黨委委員等職。
2、投行收入下滑六成,20年投行老將出任總經理
金劍華出任中信建投總經理后,面臨的首要挑戰或許來自業績下滑。三季報顯示,2024年中信建投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43.15億元, 同比減少22.13%;實現凈利潤42.97億元,同比減少24.49%。
具體來看,中信建投多個板塊業務出現下滑,2024年前三季度,經紀業務手續費收入37.43億元,同比下滑13%;資產管理與基金業務手續費收入9.25億元,同比微降2%;而投行業務下滑最為嚴重,前三季度手續費凈收入14.97億元,同比下滑61.55% 。
圖源:中信建投三季度報
從過往業績來看,2021年至2023年,中信建投投行業務收入分別為55.28億元、58.38億元、48.03億元,已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指出,“當前經濟環境存在較多挑戰,所以企業面臨的生存壓力較大,所以集中在政策導向的范圍,更有機會推進投行業務。”
不過,中信建投在投行領域資源深厚,投行規模仍穩居行業前列。
萬國證券研報指出,2024年前三季度,中信建投IPO、再融資、債券承銷規模分別為43.7億元、35.4億元及1.1萬億元,分別同比下降88.5%、92.3%及-1.8%,市占率分別為9.6%、3.5%及11%,行業排名第3名、第8名和第2名。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的下半年,中信建投證券接連因不同項目的保薦失誤遭到監管點名。
具體來看,今年7月初,中信建投因在云鼎科技2022年非公開股票發行中未能勤勉盡責,未能監督云鼎科技合理使用8.68億募集資金額收到罰單;同月,上交所對中信建投及兩名保薦代表人發出監管警示,主要因其在恒達智控的IPO過程中,存在研發費用核查疏漏,信息披露不準確等問題。
進入9月,中信建投與兩位保薦代表人王輝、王越在卓誼生物IPO中未充分核查關聯交易及內控問題,被深交所予以警示;10月中旬,證監會對中信建投及其高管劉乃生展開監管談話,直指多項項目中盡職調查不徹底、內核風險忽視等問題,促使公司立即整改,強化內控、風險把控與合規培訓。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指出,“券商作為資本市場的‘守門人’,應通過壓實中介機構責任、厘清中介機構責任、強化立體追責等措施提高投行業務執業質量。”
“具體來說,券商需要在項目篩選、盡職調查、信息披露等環節提高執業標準,同時,對于違法違規行為,應落實問責全覆蓋,堅持罰必雙罰、問責到人,對全鏈條上的責任人員進行追責,特別是壓實公司主要負責人、相關高管的管理責任。”柏文喜表示。
3、“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合并傳聞再起
另一方面,當下證券行業并購重組掀起“小浪潮”,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的此次人員變動,也再度引發市場對兩家頭部券商合并的猜想。
從業績狀況來看,與中信建投的下滑不同,2024年前三季度中信證券依舊穩居行業第一,實現營收、凈利潤分別為461.42億元、167.9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0.73%、2.35%。
實際上,早在2020年,就有關于“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擬合并”的消息多次傳出,彼時受合并傳聞及市場行情影響,中信建投與中信證券連連大漲。
中信證券自當年6月30日起,連續四個交易日上漲,累計漲幅高達22%;中信建投表現更為兇猛,公司股價6月19日提前啟動行情,9個交易日上漲42.54%。兩家公司股票于當年7月3日雙雙漲停。
2020年7月3日當天,出于穩定市場預期的考慮,上交所當天分別向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下發監管工作函,要求雙方說明是否已及時向相關股東征詢媒體報道所涉傳聞,并就核實情況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圖源:中信建投公告
隨后,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均發布澄清公告予以否認。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
2024年證監會《關于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進一步提出:“到2035年,形成2至3家具備國際競爭力與市場引領力的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
國泰君安合并海通證券的先例在前,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是否會合并備受矚目。
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工程執行主任袁帥認為,“券商合并是一個復雜且需要多方考量的問題,若中信建投與中信證券合并,從業務領域的互補性來看,兩家公司在投資銀行、資產管理、固定收益等核心業務上均具有較強的實力,合并后有望通過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特別是在跨境金融服務、金融科技應用等方面,合并后的實體有望通過協同效應,實現業務上的飛躍。
“然而,合并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股東結構、企業文化融合、監管審批等,需要謹慎評估。” 袁帥表示。 沈萌則指出,“券商合并是監管的推動方向,但即使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都隸屬于中信集團,但兩者的歷史、文化和組織都不同,形式合并很容易、實質合并還有很多困難需要解決。
兩者都是按照綜合性大型券商的定位發展,所以合并除了規模外,其他方面的互補協同空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