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下考古自1987年誕生以來,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蓬勃發展過程,近年來更是在深海考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數十年來,正是一期又一期的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接續奮斗,將個人夢想與國家宏圖緊密相連,穿梭于波濤之間,潛入水下喚醒了那些“沉睡”的歷史瑰寶,書寫了水下考古在中國的瑰麗篇章,揭示了中華海洋文化的恢宏畫卷。
2014年10月,首個全面、系統反映我國水下考古發展歷程和主要成就的水下考古專題陳列——“水下考古在中國”常設展覽在剛剛落成投用的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同步正式對外開放,10年來共接待領導、專家、中外游客近500萬,發揮了良好的社會效應與品牌影響。
10年后的11月,經過一年的精心策劃設計與施工布展“水下考古在中國”專題陳列2.0版即將煥新亮相。

在設計基調上,新版陳列充分尊重與彰顯“水下考古”特色,將水下考古代表性的探方、商船、瓷器等作為設計元素,運用木質展臺、微縮場景、考古影片等多元化展示手段,結合水紋燈等燈光效果,色彩、空間與質地完美融合,營造出強烈的水下氛圍。展覽以藍色作為主色調,通過由淺藍到深藍的漸變,展現中國水下考古事業從淺水走向深海,從國內走向國際的非凡歷程。

在陳列敘事上,改變了原有陳列從水下考古工作層面分“機構與隊伍”“技術與方法”“調查與發掘”“保護與交流”“規劃與展望”五個塊面鋪陳的做法,而是從學科發展史的角度出發,分“尋夢”“筑基”“蝶變”三個階段詳細梳理了中國水下考古起步、發展和跨越的歷史脈絡。

在展示內容上,既反映我國水下考古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也兼顧為之作出重要貢獻的人物,力爭做到見人見事;既具有水下考古學科的專業性,也不乏面向廣大公眾的普及性,力爭做到雅俗共賞;既匯總以往各地水下考古尤其是近十年來的重點項目與主要成就,也突出體現寧波水下考古特別是象山漁山“小白礁Ⅰ號”水下考古的重要成果,力爭做到點面結合。

在陳列形式上,進行了徹底翻新改造。空間設計方面,在遵循現有建筑語言的基礎上,將展示設計與建筑元素有機融合,代表著水波的曲線與象征著科學嚴謹的幾何在展廳中相互交織、相互融合,共同碰撞出剛柔并濟的火花。版式構建方面,提取具象的沉船、瓷器、港口、瓷器等元素加以制作處理,用更具線條感的矩形、點位作為設計視覺元素,應用于整個展覽當中,起到信息傳達直接、前后設計語言統一的作用和效果。交流互動方面,運用多樣化的手段將比較專業抽象的水下考古學科進行具象化的呈現,設置了水下考古剖面互動體驗裝置,通過場景與多媒體的動態交互演繹,將抽象的概念化為有趣的互動。

展覽將于2024年11月16日12時起正式對公眾開放。
來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