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景源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截至2023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97億,占總人口的21.1%,2050年預計將達到近5億。全球范圍內,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增至11.5億,2050年預計將達21億。
“快速發展的人口老齡化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但銀發經濟有望成為未來30年中國經濟領域確定性最強、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賽道。”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呂曉莉表示。
11月6日,第七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共享銀發經濟:老齡化社會的新機遇”主題論壇舉行,界面新聞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進博會持續促進健康養老產業供需對接,前六屆進博會,養老康復及輔助產品預計成交額累計達3.48億美元。
商務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唐文弘在論壇現場透露,中國將推動更多養老、銀發經濟相關領域納入《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同時依托自由貿易試驗區、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等對外開放載體,加強銀發經濟跨區域國際性合作;推進與有關國家的自貿協定談判,在養老服務領域實現更高水平雙向開放。
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約2.2億,占比達到15.4%,老齡化速度在全球處于較高水平。
中國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表示,在發展銀發經濟前,中國面臨供需側的三個機會窗口,一是按照當前的生產要素和供給,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顯著高于類似階段的經濟體;二是中國正處于養老保障、失業保險等公共品邊界大幅拓展的時期;三是人口結構變化具有削峰填谷的效應,政府應主動運用和整合公共政策體系,統籌公共資金使用方向,把義務教育拓展到更早階段,同時以更大力度支持老年產業發展。
事實上,就在今年年初,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運用好市場機制應對老年人需求變化,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同時,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劉明表示,當前,老年人與青年人的需求邊界正在變得模糊。一方面,網絡購物、直播帶貨、銀發網紅在老年人群體中的滲透率快速提升;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成為銀發經濟的體驗者和消費者。
劉明分享了當前養老產品和服務的趨勢,例如抗衰老產業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養老金融吸引越來越多的耐心資本長遠布局,服務機器人等前沿科技也迎來突破式發展等。
呂曉莉也指出,中國老年人消費結構日益從生活必需品向健康、智能產品升級,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升級,品質養老消費的特征更加明顯。第五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數據分析顯示,中國老年人中會使用智能手機的占36.6%,有16.6%的老年人服用保健品。
隨著新生代老年人的財富儲備更多、消費觀念變遷以及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不斷健全,銀發消費將加速增長。
統計顯示,2023年中國銀發消費規模約4.4萬億元,“十五五”期末老年人口消費潛力將達到8.6萬億元。根據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銀發經濟課題組預測,2035年中國銀發經濟規模將達到19.1萬億元,占總消費比重的27.8%,占GDP的9.6%;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分別增加到49.9萬億元、35.1%和12.5%。
呂曉莉特別提醒,銀發消費還存在預防性儲蓄、供需錯配、消費環境障礙等堵點問題。
例如,當前不少產品和服務適老性不足,雖然老年人有能力消費,但仍面臨“給的不想要,要的沒給好”問題。部分智慧養老產品設備操作復雜,價格昂貴;一些政府購買的養老服務大量指向一般性生活服務,失能老年人迫切需要的康復、護理、心理慰藉等專業化服務較少;老年消費領域“坑瞞騙”現象仍然存在,保健品領域的虛假宣傳,金融領域的理財詐騙,以及網絡消費陷阱等問題還一定程度存在。
為此,呂曉莉在論壇現場建議,政府要通過加快推進三支柱養老保險制度、建立覆蓋城鄉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等方式,提高老年群體的支付能力;同時推進養老金融產品創新,開發更有針對性的養老服務金融產品,提供從退休財富管理到遺囑信托等全生命周期創新性服務。
面向銀發經濟關鍵細分領域,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強化對關鍵領域經營主體的支持,加快培育一批銀發產業綜合體及龍頭企業、鏈主企業,推動銀發產業逐漸向多元業態與復合產業鏈條發展;引導中小微企業找準在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中的定位,走出一條專業化、精細化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