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勁旅網
勁旅君最近和同事們聊起職場焦慮這個話題。
大家有個共同感受,那就是身邊職場焦慮和職場倦怠的朋友越來越多。原來提到職場焦慮,大家還戲謔是北上廣深互聯網大廠的“職場牛馬”才配得的富貴病,畢竟大廠錢多福利好,活多壓力大也是必然代價。
今年以來,職場焦慮卻在各行各業快速漫延。勁旅君這大半年見到的所有朋友,幾乎都愁容滿面,焦慮異常。受到變幻莫測大經濟環境影響,職場打工人們每天神經緊繃,可謂壓力山大。
“大家嘗試過療愈旅行嗎?”
有同事提出,他此前嘗試過一次京郊寺廟旅修主題的療愈旅行,周末兩天,手機戒斷,每天會在寺廟師傅的引導下冥想、打坐、誦經、練字,還會有療愈講座和參與者交流,一番療愈下來,感覺自己的焦慮感減輕不少。
事實上,如今療愈旅行已經在職場中大行其道,在社交新媒體上,療愈旅行相關帖子和產品比比皆是。
勁旅君頗為好奇:
為年輕職場人量身定做的療愈旅行,真的會是一門賺錢的好生意嗎?
01
自疫情以來,旅游業新玩法、新概念層出不窮,從飛盤、漿板到Wildeat;從小眾秘境、反向旅游到平替旅游,每一個新玩法、新概念都經歷從一夜爆火到陷入沉寂的過程,最終淪為年輕人的情緒快餐。
勁旅君關心的是:
漸有爆火跡象的療愈旅行,只是短期流行的偽概念,還是有長期價值的真需求?
Z姐是療愈旅行的資深從業者,她的觀點頗為有趣。
在她看來,“療愈旅行”中國古已有之。千年以前,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彼時厭倦職場的文人墨客遠遁深山,進行身心修養的一種療愈旅行方式。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北美地區,伴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深陷職場壓力與焦慮的打工人開始追求身體和心靈在高速運轉的工作與生活節奏中獲得短暫的喘息,于是很多人都去尋找一些遠離都市的自然場景去旅行,然后通過吃素、冥想、瑜伽、吟誦、徒步等方式,進行身心放松與休息,久而久之,這種旅行方式愈發普及,后來逐漸演變為如今的療愈旅行。
“英語有個單詞retreat,是撤退的意思,這個詞在療愈旅行中經常被用來描述一個人想要暫時從快節奏工作生活中逃離,找個新環境進行身心休養。”
Z姐解釋,前些年國內白領療愈旅行流行去鐘南山隱居,短則兩三月,長則三五年。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這種療愈旅行方式過于高成本和理想化,反而是利用周末或者節假日,找個山清水秀的地方retreat幾天更為靠譜,療愈旅行就這么在國內流行起來。
參照北美療愈旅行發展史,療愈旅行在國內盛行的根本原因是新一代年輕人職場觀念發生本質轉變,他們不再一味拼命和付出,開始講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更在意身心健康。
療愈旅行忠實粉絲往往熱衷學習研究吠陀文化,后者崇尚人生應該有四大目標:Dharma(法:有益于人與社會的正確行為)、Artha(利:通過生產進行財富積累)、Kama(愛:情感的滿足)和解脫(Moksha:精神的解脫與超越)。
“療愈旅行能將這四大目標集中凸顯,給當下國內年輕人重視身心健康予以理論支持?!?/p>
Z姐認為,未來5-10年,伴隨著年輕人職業焦慮愈發嚴重,療愈旅行的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大,這是一個具有長期價值的市場真需求。
02
療愈旅行概念悄然興起,療愈旅行產品亦在批量涌現。
勁旅君發現,最受年輕人熱捧的療愈旅行產品,多以2天1晚或者3天2晚的短途周邊游為主;場地多為民宿、酒店、瑜伽館等;相對高端的療愈旅行產品會選擇寺廟;包含的項目有冥想、頌缽、抄經、瑜伽、徒步、素食、SPA等。
這些療愈旅行產品售價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例如,一款北京潭柘寺2天1夜禪修的療愈旅行產品官方售價2599元/人。還有一些高端療愈旅行產品以中長途國內外旅游目的地為主,包括名山大川、宗教場所等,售價萬元起步。例如,一款7天6晚的尼泊爾頌缽游學產品售價可達12800元/人。
讓勁旅君困惑的是,站在消費者視角看,大多數人根本分不清楚這些療愈旅行產品有什么明顯不同。有些明明內容差不多的療愈旅行產品,價格為什么要差好幾倍?
Z姐向勁旅君解釋,判斷一款療愈旅行產品的質量幾何,核心是看三點:
場域。
療愈旅行有一個被高頻提及的概念——“能量”。年輕人參加療愈旅行就是為了補充被日常生活和工作榨干的“能量”,這種“能量”主要由場域提供。在療愈旅行的產品邏輯體系里,想要讓療愈旅行效果達到最佳,必須尋找能量足夠充沛的場域,后者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自然環境優越且特點突出的地方,尤其是高山大湖;二是人文歷史宗教圣地,最典型的就是寺廟古跡。
具體到國內療愈旅行產品場域,短途基本選擇城市周邊自然環境好的景區或者山村。例如,北京周邊寺廟就是療愈旅行熱門場域,潭柘寺、朝陽寺等尤為熱門;中短途出境游則青睞尼泊爾、泰國、印度等地,由于可以深入體驗吠陀文化,尼泊爾這兩年成為療愈旅行的熱門目的地;長途出境游則青睞美國雪士達山、澳大利亞的烏魯魯、秘魯的卡卡湖等更為小眾隱秘的目的地。例如,雪士達山就被稱為全世界“能量”最充沛的療愈圣地。
導師。
好的療愈旅行產品一定會配備專業療愈導師。一名合格的療愈導師不但要承擔向消費者講解療愈知識、指導療愈修行的工作,還要全程陪同消費者的療愈行程,通過對后者深入觀察與了解,給出專業的療愈建議。由于療愈導師是個新興職業,消費者評判療愈導師的一個標準就是看其是否具有某些專業證書。例如,如果消費者參與療愈旅行中有催眠體驗主題,那么療愈導師是否持有官方承認的催眠師證或者心理咨詢證就很重要。
這也催生出療愈旅行的一個衍生經濟——療愈導師培訓?,F在市面上關于療愈旅行的培訓和考證五花八門。例如,正念冥想師、頌缽療愈師、能量療愈師、水晶療愈師、音樂療愈師、色彩療愈師等。還有國際療愈師考證,例如尼泊爾音療認證證書等。一個療愈旅行產品一旦有頭銜很多的療愈導師參與,價格也會水漲船高。
“療愈師證書水分非常大。”Z姐無奈表示,消費者選擇療愈導師的時候,最好多從此前參與過的消費者那里了解一下或者看一看這些療愈導師在網絡上的口碑,防止遭遇水貨。
服務。
療愈旅行本質上還是旅行服務,因此旅行服務水平高低是判斷療愈旅行產品的重要標準之一。此前有療愈旅行機構宣稱前來療愈的消費者不需要被人服務,什么事都要自己動手,還要在吃住行上忍耐艱苦的修行環境。Z姐認為這是混淆概念,療愈又不是苦修,更不是花錢找罪受。
好的療愈旅行產品會根據消費者預算安排相對應的吃住行服務,而且還會全程負責消費者在療愈旅行途中的各項活動安排,確保消費者在療愈旅行過程中將主要精力都聚焦在療愈本身上。特別是一些出境療愈旅行項目,大到簽證、航班,小到翻譯、向導,都會安排妥當。
綜合以上三大核心因素,一個療愈旅行產品質量如何、價格多少、服務好壞,消費者基本上會有一個相對明確的判斷。
03
既然療愈旅行前景這么好,這到底是不是一門賺錢的好生意?
勁旅君了解到,在平均毛利率僅有5%的旅游行業,療愈旅行產品的平均毛利率超過20%,有些中長途出境游的療愈旅行產品毛利率更高。
從理論上來說,療愈旅行產品一旦產生規模效應,盈利前景頗為可觀。
但是Z姐的觀點卻恰恰相反。
“療愈旅行看似入局門檻很低,只要有點資源或者組織能力的人都能做。其實這個領域隱性門檻非常高,不適合大部分人進來撈金。”
Z姐解釋,有三個難以突破的關鍵點:
小眾化需求。
盡管未來遭遇職場焦慮和職場倦怠的年輕人會越來越多,但是我們必須要承認,相較于大眾旅行產品,療愈旅行產品本質上還是屬于五環內年輕人職場焦慮催生出來的小眾需求。而且從旅行產品屬性來分析,療愈旅行更側重于本地化體驗,再加上對于場域的要求非常高,使得高品質療愈旅行產品注定只適合小眾年輕消費群體。
難以標準及規?;?/p>
大眾化旅行產品的首要標志是標準化和規模化,但是這兩點療愈旅行產品都做不到。旅行服務的部分勉強還能做到標準化,但療愈服務的板塊完全依賴療愈導師個人,這也是為什么爆款療愈旅行產品普遍是綁定療愈導師個人IP的。有些療愈旅行產品試圖通過療愈導師集體培訓來實現破局,這又導致成本居高不下,無法通過擴大銷售持續變現。
變現渠道有限且單一。
療愈旅行目前除了銷售療愈旅行產品之外,變現渠道頗為單一。勁旅君注意到,國內有些療愈旅行的先行者已經開始嘗試探索更多的變現渠道,包括不限于開設療愈旅行培訓班進行知識付費變現、探索療愈師聯盟的會員制模式、定制療愈專屬的能量衍生品、推出1V1的療愈咨詢服務等。不過截至目前,上述變現渠道還未發現成功者,而且鑒于療愈旅行小眾的賽道屬性,即便有成功者,其成功經驗也很難復制。
根據Z姐從事療愈旅行近10年的經驗,她認為這條賽道更適合那些對療愈旅行足夠熱愛、愿意親身實踐且堅持長期主義的個人去耕耘,未來有可能會跑出幾個小而美的療愈旅行品牌,也能夠獲得不錯的盈利收入。
“療愈旅行是一門賺錢的好生意,只不過注定適合一小部分人罷了。”Z姐最后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