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楊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在10月28日至31日連跌4日、市值蒸發約150億港元后,國內創新藥公司信達生物于11月3日晚發布公告稱,終止Lostrancos與Fortvita之間的認購協議,即終止10月25日發布的建議認購事項。
公告中,信達生物重申對發展國際業務的積極愿景,并稱由于宣布建議認購事項以來,收到股東對該提案的反饋及不同看法,由此決定不繼續進行該交易。可謂前后矛盾的是,公司稱,終止建議認購事項公平合理,更為符合公司及其股東的整體利益。
在11月4日盤前的業務更新說明會上,信達生物CFO由飛還稱,Fortvita近期沒有融資計劃,公司也愿意多聽取投資人意見,選擇更容易被投資人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持續支持國際化發展。
11月4日開盤,信達生物股價高漲,截止發稿報38.200港元/股,漲8.99%,當下市值625億港元。
實際上,Fortvita成立于2021年,是信達生物的國際化業務平臺,現已擁有信達生物部分管線的海外權益,這些管線的國內權益則留在國內實體。信達生物一周內的股價跳水和回升均與其認購事項有關。
10月25日,信達生物首次公布該交易。簡而言之,其由公司董事長兼CEO俞德超等管理層,通過Lostrancos向信達生物全資子公司Fortvita增資,認購后者發行及出售的1280.83萬股新Pre-A系列優先股,認購價為2050萬美元。
但作為Fortvita估值基礎的市場價值采用資產基礎法評估。由此,俞德超等人獲得信達生物出海平臺約20%股權,是以其凈資產的價值購得,0溢價,且未來可以通過該出海平臺單獨融資、直接套現。
這引起投資者強烈質疑,認為該交易“賤賣”了有價值的子公司,也就是侵害了他們的利益。
對此,公司在10月29日的業務更新說明會上多次表示,Fortvita資產處于非常早期階段,尚未獲得美國食藥監局(FDA)認可的PoC(概念驗證),存在較大風險。換而言之前述估值公允合理。
但市場聲音也強調,Fortvita擁有信達生物當下最受關注的幾個資產。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數據庫檢索可見,Fortvita作為申請人,申請了信達生物Claudin18.2/CD3雙抗(IBI389)、Claudin18.2 ADC(抗體偶聯藥,IBI343)、PD-1/IL-2雙抗(IBI363)等管線的相關專利。這些管線均受市場關注。
據信達生物2024年中報材料和本次俞德超的介紹,前述三條管線均屬于腫瘤領域。其中,IBI363為信達生物的同類首創產品,覆蓋IO(腫瘤免疫治療)耐藥肺癌、黑色素瘤、腸癌等。其2024年公布的1期試驗數據頗為亮眼,美國2期臨床正在進行中。9月,其黑色素瘤適應證還獲FDA快速通道資格。
另外,IBI343已在中國取得胃癌的PoC數據,但其最有價值的是胰腺癌適應證,其數據還不成熟。IBI389同樣涉及胃癌和胰腺癌,臨床1期數據已讀出。
實際上,基于中美市場藥價存在較大差距、國內支付天花板較低,出海成為國內創新藥公司的趨勢,也正是包括前述管線在內的創新產品支撐起信達生物的國際化布局和公司估值。
另外,10月30日,信達生物更新第三季度業績。當期,公司產品收入超23億元,同比增長超40%。由此,信達生物2024年前三季度產品營收達61.11億元,已超過2023年57.28億元的全年水平。
本次會上,俞德超還提到,截至2025年信達生物預計上市四款重要產品,先后分別為與奧賽康合作的利厄替尼(EGFR-TKI)、替妥尤單抗 (IGF-1R) 、瑪仕度肽(GLP-1R/GCGR)的減重適應證、匹康奇拜單抗(IL-23p19),并在此后每年至少能保證兩三個產品上市商業化,為公司業務持續發展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