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投資界PEdaily
廣汽怎么了?
一份最新出爐的財報,意外引起了熱議。透過財報,可以看到廣汽集團已然走到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一場轟轟烈烈的變革正在拉開帷幕。
對于一家志在全球的企業而言,探索的征途總會伴隨著起起伏伏。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中國汽車產業更是如此。此時此刻,廣汽集團無疑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觀察樣本。
眼下新能源產業正進入大爭之世。對于所有玩家而言,欲爭世界,必爭中國。而廣汽見證了中國汽車競爭極度激烈的歲月,也正在親歷著中國新能源汽車走向全球的歷史一幕。
廣汽遭遇“巨人的煩惱”
廣汽集團顯然最近遇到了一些煩惱。
從財報可以看出,廣汽集團在營收方面一如既往地強勢增長,前三季度合并口徑營業收入740.40 億元,第三季度合并口徑營業收入282.32億元,環比增長15.41%。但一個看似尷尬的情況也擺在面前——增收不增利。
誠然,虧損問題不容忽視。財報顯示,廣汽集團第三季度凈利潤虧損13.96億元,同比下降190.40%;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1.2億元,同比下降97.34%。
一時間,“廣汽是走下坡路了嗎”等言論甚囂塵上。身為中國汽車行業風向標之一,廣汽集團的一舉一動勢必都會被放大。
其實背后的答案可以從財報中找出——廣汽集團坦承,主要是本報告期汽車銷量同比下滑、商政投入增加、盈利下降,合營企業優化冗余產能一次性開支,匯率變動引起匯兌損失增加等導致凈利潤同比減少等綜合所致。
這當中,“合資企業優化冗余產能一次性開支”尤為值得關注,相關開支極有可能來自廣汽本田關閉產線所產生的費用。今年9月,本田宣布關閉兩條中國合資產線,廣汽本田第四生產線位列其中,類似規模的燃油車產線關閉,相關支出或將達到 10 幾億元。而作為“一次性開支”,相關費用也在廣汽集團第三季度財務報表中進行計提。
實際上,縱觀整體行業同樣存在“增收不增利”的現象。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 9個月,國內汽車行業收入73593 億元,同比增長3%;利潤為3360億元,同比下降 1.2%,為 4.6%。其中9月3.4%的利潤率為年內最低。由此可見,日益激烈的價格戰,已導致整個汽車行業利潤下滑,廣汽集團并非個例。
為此,廣汽集團已采取積極去庫存措施,主動調整優化產品結構,1-9月批發銷量 133.5萬輛,終端銷量 143.3萬輛,降低接近 10 萬臺庫存。
需要指出的是,財報也透露出一個積極信號:廣汽集團今年第三季度汽車銷量約 47.43萬輛,較第二季度環比增長約 4%。這意味著,今年以來廣汽集團已連續兩個季度銷量環比增長,開始形成逐步上升的態勢。
同時,廣汽集團按下“出?!奔铀冁I,正在開辟一條增長新通道。
眾所周知,汽車是一個全球性的產業,因此國內車企必須主動走出去,提高自身國際競爭力,推動中國汽車產業的全球化發展。
實際上,廣汽集團早在去年就推出了“1551”國際化戰略:即以2030年挑戰50萬輛的目標為牽引,在海外站穩5大市場,并深耕至少12個萬輛級戰略市場,構筑海外事業發展共同體。
來到今年,廣汽集團在報告期內取得的國際化進展有目共睹。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廣汽集團前三季累計出口汽車9.5萬輛,同比增長 112.0%,目前已經覆蓋 68 個國家和地區,全球銷售網點已達到323個。
在今年的巴黎車展中,廣汽集團發布了歐洲市場計劃,計劃年內推動部分產品初步進入歐洲國家,并于2028年實現全歐洲市場覆蓋。在網絡服務建設方面,廣汽將預計在2025年完成歐洲中轉倉建設,提升零部件供應效率;到2028年,逐步建立起覆蓋歐洲絕大部分國家的市場保障體系。
不同于部分汽車制造商只將汽車直接銷往海外,廣汽集團在加速整車的國際市場銷售的同時,也在積極推動海外本地化生產、產業生態出海,逐步實現“整車出口+本地化運營”兩條腿走路。例如,廣汽集團允許廣汽埃安以主機廠的身份在海外直接運營;此外,印尼工廠正在加快建設中,預計明年初建成投產。屆時,廣汽集團將以“泰國+印尼”雙工廠為核心,滿足東南亞市場需求,并輻射全球其他國家。
毋庸置疑,在當下行業的普遍共識里,出海被視為未來長期的系統性新機會。奔赴全球化市場的星辰大海,是一家優秀的世界級企業該做的事情。
走出舒適區
放眼望去,中國汽車行業正經歷一場深刻變革。
先來看一組數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9月,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1191.9萬輛,同比增長20.5%,銷量占有率63.8%,較上年同期上升9.2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已經超越合資開始占據市場主導。同時,從今年7月開始,新能源乘用車銷售占比已經連續三個月在50%以上,實現新突破。
顯而易見,站在新能源革命潮頭之上,傳統汽車向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轉型是必然趨勢?!皩V汽集團來說,不管是合資公司還是自主品牌,都要加快向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轉型,這一點是不能動搖的。” 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此前表示。
對于廣汽本田、廣汽豐田這類合資車企而言,轉型確實慢于中國品牌,這一點不能否認,但似乎也情有可原。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目標是到 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海外一向以中國政策作為投資決策風向標,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迅猛崛起這一局面始料未及,但調整策略需要時間,見到成效更需要時間。
事實上,本田、豐田也已開始投入重金。例如本田在中國市場,將通過 e:N 系列和全新品牌“燁”,持續擴大純電產品陣容,到 2027年前廣汽本田將推出6款純電車型,力爭于2035年實現純電動車銷售比例達到 100%的目標。
豐田則已宣布將在2030年前,向純電業務投入約2430億元人民幣;并計劃到 2025年,以美國市場和中國市場為中心,投入10 款全新純電車型,年銷量達到 150萬輛。廣汽豐田同樣攜手華為、騰訊、Momenta等頭部科技“朋友圈”,在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上深化研發,以期打造更懂中國的“新合資車”。
在這場新競賽中,中國自主品牌主動走出舒適區。早在 2017年,廣汽集團在國內率先建立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目前,產業園已落實投資 460.3億元,2018年建成了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車唯一的“燈塔工廠”——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因湃電池、銳湃電驅等工廠也陸續落戶產業園。
廣汽集團也率先使用純電專屬平臺,打造出AION(埃安)系列和 Hyptec(昊鉑)系列新能源汽車產品。其中,廣汽埃安自 2017年成立以來,多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約 120%,2023年純電汽車產銷量更是達到 48 萬輛,并成為純電車累計產銷最快達到100萬輛的車企。放眼望去,這一成績目前為止也鮮有企業能夠企及。
另一自主品牌廣汽傳祺年產銷最高超50萬輛,GS4系列推出3年產銷超100萬輛。近年來經過三年調整期,正積極向新能源科技企業轉型,在 2023年接連推出三款 PHEV 車型。
身處智能化汽車時代,科技創新無疑是車企最深護城河,這恰恰也是廣汽集團直面挑戰的底氣所在。
截止目前,廣汽集團累計自主研發投入已超過 500 億元,累計專利申請已超 1.9萬件,其中發明專利占比超過 42.1%。在智能化方面,廣汽集團已掌握從L2到L4 的技術研發和應用能力,其中L2++城市智駕功能已率先搭載昊鉑 GT、昊鉑 HT 和第二代 AION V等車型上市,實現了城區 NDA 全國開城,意味著廣汽集團已具備城市智駕功能批量搭載上車能力。此外,無圖純視覺智駕系統預計2026年裝車搭載。
在新能源三電方面,廣汽集團在2021年就推出超級快充技術、超長續航的海綿硅負極片電池技術,后續又陸續推出高安全的彈匣電池技術、高效率夸克電驅技術等。
“當前,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推動下,智能駕駛已經成為汽車科技變革和產業變革的新方向。汽車產品形態和產業生態,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曾指出。
作為廣東省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主”企業,廣汽集團發揮產業龍頭海量應用場景優勢,以自主研發和投資合作雙軌并行深度布局智駕產業鏈,加快推進創新技術與產業融合,搶占汽車智能化核心戰略資源。
行至今日,廣汽集團已先后孵化出如祺出行、巨灣技研、星河智聯等獨角獸企業;投資觸角則覆蓋Robotaxi運營、車載AI芯片研發、激光雷達、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及應用等關鍵核心環節,布局超過50家智駕科技公司,包含地平線、速騰聚創、黑芝麻智能、滴滴自動駕駛、文遠知行、小馬智行……至此,一幅龐大的生態鏈版圖徐徐展開。
中國汽車漫漫征途
走過近三十年歲月,廣汽集團正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一抹縮影。
從上世紀末的合資時代,到2007年進入自主品牌創新階段,期間廣汽集團在2011年就研發新能源汽車;再到2017年廣汽集團將新能源板塊獨立運營,成立廣汽新能源公司,正值中國新能源汽車轉型升級。
細細梳理下來,廣汽集團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改革史,正是不斷地通過兼并重組創新改制改革,實現廣汽集團自身飛躍發展。例如,廣汽集團在二級企業全面實施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并加速創新技術孵化;2022年全面推進廣汽埃安的混改,引進戰投,實施員工持股,目前已經完成A輪投資,投后估值超 1000億……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
面對滾滾而來的智電浪潮,如何把握時代脈搏、完成轉型變革成為擺在中國車企面前共同的難題。于廣汽集團而言,主動開啟新一輪改革,探索新的邊界勢在必行。
最新里程碑一幕出現——10月底,廣汽集團發布公告稱,對自主品牌的管理模式由戰略管控向經營管控轉變,同步實施相關組織機構改革。同時宣布集團總部于11月2日整體搬遷至廣汽傳祺、廣汽埃安和廣汽研究院所處的番禺汽車城。
作為新總部所在地,番禺汽車城共有2家汽車生產制造企業、1家汽車研發創新中心、41家汽車零部件及其他項目,整車產能規模達75萬輛/年,是廣州市乃至全國汽車產業的重要一環。
顯然,廣汽此次改革旨在建立更高效、靈活的市場化機制和組織體系,以此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管理效率。正如馮興亞在社媒發文所言,“我們搬過去,就是到聽得到‘炮火’的一線去,才能更好地做決策?!?/p>
其實早在半年報發布時,廣汽集團就已經透露出變革的決心。彼時曾慶洪表示,“本集團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調整期、轉型期,面臨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多重壓力,機遇與挑戰交織,下半年,我們將主動識變應變、變中尋機、難中求進,全力扭轉經營局面。”
眾所周知,過去很長一段時期里,合資品牌是國內市場競爭的主流,占有60%甚至以上的市場份額。但當前這一格局已發生改變,今年8月,國內自主品牌的占有率已達到了66.9%。根據乘聯會預測,2024年10月份狹義乘用車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預計將超過60%。自主品牌的發展,對中國車企而言已成為關系未來成敗的命脈。
但與之對應的是,廣汽集團超過60%的銷量來自于兩大合資品牌——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而兩大自主品牌廣汽傳祺和廣汽埃安的銷量占比僅為約37%。這種較高的合資依賴度,不僅讓廣汽的業績和市場表現受到制約,也使得廣汽集團經營承壓。
由此可見,此次調整既是勢在必行,也是當務之急。
具體來看,廣汽集團此次改革,目標正是從研發、生產到銷售、服務,全方位加強對自主品牌的經營管控力度提升不同部門、不同子公司之間的協同效率,降低溝通成本,提高對汽車市場深刻變化的反應速度,推動自主品牌做大做強。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廣汽自主品牌每一款車型,從研發階段就會結合產品定位制定市場銷量目標,讓產品開發更市場化。新機制讓身處后臺的工程師和設計師,打破傳統的“工程師思維”,更加貼近一線市場真實需求,從源頭提升廣汽的產品力。
只有不斷的推陳出新,才能讓企業立于不敗之地。按照計劃,埃安品牌在廣州車展上將發布一款純電中型轎車;昊鉑品牌將發布全新 SUV車型,無圖 NDA 高階智駕將拓展更多城市場景和功能。與此同時,廣汽傳祺旗艦車型 E9 加入了華為超充聯盟,成為全球首款搭載 4C 超充的插混車型;還將持續推進“傳祺華為聯合創新計劃”,明年三款合作車型將重磅上市,廣州車展也將亮相一款全新車型。
可以預見,2025 年也將是廣汽集團自主品牌產品爆發之年——傳祺計劃推出全新 PHEV和 REV車型;埃安和昊鉑均計劃推出全新EV和 REV車型,以覆蓋不同的細分市場,可實現增程、直驅、并聯和純電等多種駕駛模式。
如今,新能源汽車正成為我們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說到底,這背后仍是一場時代之戰,可能遠遠超出了汽車本身。于中國車企們而言,“路雖遠,行則將至”,屬于他們的征途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