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謝小丹
界面新聞編輯 | 任雪松
10月初,以“氣候變化與農食系統轉型”為主題的2024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WAFI)在北京舉行,大會期間,中非之間在雜交水稻方面的合作也受到熱議。
在中非之間的農業合作中,雜交水稻堪稱被引入非洲后應用最廣泛的農業技術。今年8月,界面新聞還曾報道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的節水抗旱稻品種進入非洲種植的故事。
在今年舉辦的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區域開放司司長徐建平介紹,中國雜交水稻已在20多個非洲國家扎根。
提高水稻產量對于非洲國家實現糧食自給自足尤其重要。在2024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期間,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西非和中非區域主任、非洲水稻中心總干事巴布卡爾·曼內(Baboucarr Manneh)在發言中介紹,目前非洲年產大約2200萬噸大米,而消費量達3700萬噸,每年短缺約1500萬噸,非洲大陸的水稻消費快速增長,但產量不足以滿足需求。
而農業雖然是非洲經濟的支柱之一,但對于很多非洲國家而言,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仍是當下最緊要的目標。2024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顯示,2023年非洲58%的人口處于中度或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非洲每5人中就有1人面臨“吃飯難”問題。
非洲開發銀行行長阿金武米·阿德西納曾在2023年的第二屆非洲糧食峰會期間也介紹,非洲國家每年在糧食進口上花費約700億美元。
如何建立種業體系
在北京參加過2024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WAFI)后,巴布卡爾·曼內接受界面新聞采訪表示,“在水稻方面,我們發現引入非洲的中國水稻品種表現優異,這些品種最終也被農民接受并開始種植。”
在中國擺脫貧困的歷史中,上世紀70年代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起到了關鍵作用。“非洲絕對可以與中國合作,真正地向中國學習水稻生產,甚至使我們整個食品生產系統更加高效,這樣我們就可以依靠非洲人來養活非洲人。這也是中國的理念,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巴布卡爾·曼內認為。
正因為如此,近些年,蓋茨基金會圍繞著水稻與多家國內和國際機構展開了合作。在2019年綠色超級稻項目結題時,來自中國的綠色超級稻品種已在18個非洲和亞洲國家試種、審定和推廣,審定高產、優質、多抗的品種78個,累計推廣面積達612萬公頃。

“從中國和南亞學到的寶貴經驗告訴我們,農業一直是人們擺脫貧困的重要途徑。縱觀整個發展領域,農業生產率提升所帶來的效應,幾乎相當于其他任何發展援助項目效果的兩倍之多。因此,提高農業生產力在脫貧過程中的核心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近期,蓋茨基金會全球增長與機遇部門總裁羅杰·沃爾希斯(Rodger Voorhies)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中表示。
綠色超級稻項目之外,中國的其它水稻技術也進入了他們的視野,像是云南大學多年生稻研究中心胡鳳益團隊研究的多年生水稻也在蓋茨基金會的支持下,正在非洲開展試驗示范,并將根據當地旱季較長等實際情況,改為一種多收,2024年已經初步顯示出積極效果,在烏干達的試驗示范種植水稻已經有再生。
羅杰·沃爾希斯的這趟中國之行,還密切關注著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在研究的新技術。
2019年1月,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
數據顯示,雜交水稻目前在我國的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占水稻總種植面積的57%,產量約占水稻總產的65%。但由于雜交種子后代會發生性狀分離,無法保持其雜交優勢,因此每年必須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制種工作,農民也必須每年購買種子。
而一旦這項技術未來能夠成功應用,農民便可以留種,節約種子購買成本。
對于羅杰·沃爾希斯而言,這項技術背后的合作伙伴關系同樣令他矚目,“這項技術匯聚了全球頂尖科學家們的智慧與力量,他們不僅引領著基因編輯與生物技術的前沿,還深入探索這些前沿技術如何與氣候變化相互作用,并致力于研發出能夠適應氣候變化的作物品種。我們今天見到的中國科學家們正致力于攻克世界科技前沿的一系列重大挑戰。同時,來自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和非洲當地育種機構的眾多合作伙伴也出席了會議,他們也在深入思考非洲的實際需求,這正是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這不僅代表著技術層面的突破,更是得益于廣泛的合作伙伴關系,以及中國基于自身小農戶生產經驗所展現的領導力所共同推動的結果。”羅杰·沃爾希斯認為。
但在新技術成功落地之前,解決非洲的糧食問題還取決于農民能否獲得優質的種子。在坦桑尼亞桑給巴爾的采訪中,桑給巴爾農業研究所研究員哈姆扎?哈米德(Hamza Hamid)也曾介紹過當地農民的這一困境,“農民經常面臨種子供應不穩定的情況,有些品種只能提供一兩季,農民想買也會買不到想要的品種。”
巴布卡爾·曼內認為,這也是當前非洲農業發展的挑戰之一——即當地是否擁有完善的種子生產系統,農民能否獲得種子供應。
非洲引入綠色超級稻之后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蓋茨基金會發起了新的項目“幫助西非國家建立水稻種業體系”,將綠色超級稻項目繼續延伸。
羅杰·沃爾希斯表示,農業發展要想真正幫助人們擺脫貧困,需要同時滿足幾個關鍵條件,其中之一就是要有優質的品種,這些品種要具備抗旱、抗病蟲害等抗逆性,我們在這一領域已經深耕了大約十五年,之后進入了第二個階段,那就是建立一個完善的種子系統,確保能夠持續不斷地為小農戶提供符合他們偏好、適合當地環境的品種。”
除了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進行合作外,中地海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安徽荃銀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兩家中國種子企業也加入到這一項目之中。
項目設計從幫助西非國家從水稻合作育種開始,篩選出適應當地的具有抗旱、抗鹽或抗病蟲害等抗逆性狀的高產品種,并在當地建立良種生產體系和推廣體系,擴大優質高產水稻品種在當地的種植、增加當地稻農的收入、逐步提高非洲國家糧食自給率,為實現糧食安全打下基礎。
此次羅杰·沃爾希斯來華,還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簽訂了“中非研究伙伴關系能力建設”項目協議。

10月17日,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在會見羅杰·沃爾希斯時表示,蓋茨基金會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的重要合作伙伴,近20年來,雙方一直保持著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推動了水稻育種綠色革命,開展了多項具有深遠影響的科技合作,將良好實踐經驗和科技產品推廣到了非洲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為當地農業生產和糧食自給提供了技術解決方案。
下一步,雙方應在現有合作基礎上,進一步開拓生物育種、健康養殖、生態環境等合作領域;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共同深化對非合作,將專家和技術與非洲當地需求進行有效對接;依托南繁院等平臺,加強人才培養與能力建設合作,吸引更多的非洲青年科學家來華;攜手助力更多發展中國家農業科研體系建設,讓更多農業科技成果惠及全球,為世界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羅杰·沃爾希斯也表示,希望雙方建立定期溝通機制,進一步深化農業科技創新領域合作,推動新型技術與農業生產融合,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戰。
農業并非一個孤立的領域,糧食增產更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綜合應用。作為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西非和中非區域主任、非洲水稻中心總干事,巴布卡爾·曼內從2009年開始就與中國科研院校在水稻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合作。這趟中國之行,他也期待著與中國進行更多合作。
巴布卡爾·曼內認為,目前大部分合作都集中在育種、品種開發上,還有部分在農藝方面,但糧食產量的提高還需要肥料、機械和良好的灌溉條件。
在相應的領域,都有潛在的合作機會。巴布卡爾·曼內介紹,整個非洲只有大約三到四家化肥廠,“我很想擴大中國和非洲在化肥方面的合作,讓非洲能夠獲得化肥。我們也在考慮如何擴大灌溉面積,還有能源領域,在水稻生產中,通常農民的大部分生產成本都用于抽水,但非洲燃料成本非常高。中國在太陽能技術方面非常出色,如果用到小型太陽能灌溉泵,成本就會大大降低。”
“在這些領域的合作將使雙方受益,中國能夠擴大在非洲的商業機會,同時非洲也能獲得更好的技術。”巴布卡爾·曼內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