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景源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10月31日,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上海主場暨2024城市可持續發展全球大會在上海開幕。
活動現場發布了《上海手冊:21世紀城市可持續發展指南》(下稱《上海手冊》)。《上海手冊》起源于2010年上海世博會,為可更新的國際文件,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與聯合國人居署、國際展覽局共同主編。
聚焦“青年引領城市氣候行動”,2024年《上海手冊》收錄了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的18個重點案例,涉及城市更新、低碳轉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保護、海綿城市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社區治理等內容。
其中,六個案例來自中國的上海、成都、昆明、南寧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上海兩個入選案例均聚焦城市更新,分別為楊浦區長白228街坊城市更新和徐匯區口袋公園建設。

長白228街坊是1952年上海建設的首批工人住宅。2016年,228街坊被列為上海市城市更新項目,成功實現整體協商搬遷。2023年五一前夕,改造完成的228街坊正式開放。
在充分保護歷史風貌與空間特色、完整保留“兩萬戶”建筑空間肌理的同時,228街坊商業配套、社區食堂、長租公寓、體育健身、公共綠地等功能一應俱全。曾經的工人新村,目前已成為上海青年發展型社區的代表。
楊浦區長白新村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謝靜認為,228街坊既有老的記憶,也有新的生活。在推動城市更新的過程中,通過呈現風貌、重塑功能和重復價值三方面將“老”和“新”進行融合和傳承。
謝靜表示,為了讓青年與街區雙向奔赴,今年以來,楊浦區舉辦了連接復旦大學、海軍軍醫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創新創業大賽,吸引青年將社區治理項目引入228街坊,例如數字化平臺建設、智慧養老項目、青少年成長項目等。
徐匯區口袋公園建設,則是上海城市微更新的典型代表。

樂山綠地是一座占地約5600平方米的綠地公園,始建于1970年代。此前,綠地與外部道路隔絕,設施也比較老舊,周邊社區的居民在此散步、休憩略有不便。
徐匯區綠化管理中心綠地管理科科長曾俊回憶,拆墻是當時改造的第一步,目的是將樂山綠地變成一個無界的空間,與周邊的街景、社區、幼兒園融合。
曾俊表示,雖然面積不大,但改造后的樂山綠地五臟俱全,在充分聽取居民意見的基礎上,徐匯區在樂山綠地植入了步道、健身器械、兒童游樂設施、風雨連廊及公共空間,就連日照、座椅都進行了專門的設計。
例如,設計團隊進行了全時段光照分析,合理布局綠地內座椅,座椅材質選用吸熱傳熱較慢的白色混凝土;為了照顧不同年齡段人群,座椅高低錯落;5600平米的綠地內,沒有一處臺階,方便殘障群體出行……

樂山綠地改造,也是上海推進“千園之城”建設的縮影。根據規劃,到2025年,上海各類公園數量增加到1000座以上。口袋公園面積一般在400至10000平方米,選址靈活、面積小、離散性分布等特點,對超大城市上海來說再合適不過。
“新建改建60座口袋公園”已列入今年上海為民辦實事項目。界面新聞了解到,截至10月底,上海口袋公園形象進度完成70座,總體進度占全年任務總量的116.7%,其中65座口袋公園已完成建設并開放,另5座正在施工建設中。
截至2023年底,上海已建成公園832座,其中,城市公園477座、口袋公園265座、鄉村公園89座、主題公園1座。
上海10月30日印發的《美麗上海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未來三年,上海還將新增18處環上公園。新改建120座口袋公園,建成20處以上“特色功能+公園”示范點。推動120個機關、企事業單位附屬綠地對社會開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