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楊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進入流感疫苗接種季,國內最大流感疫苗生產商華蘭疫苗業績卻依舊走低。
10月29日盤后,華蘭疫苗發布2024年三季報。前三季度,公司營收、歸母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分別為9.57億元、2.67億元、1.96億元,分別同比下降44.28%、57.54%、64.65%。
同期,公司毛利率、凈利率分別從2023年前三季度的88.41%降至81.05%、36.65%降至27.93%。
具體到第三季度,公司營收、歸母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則分別為9.22億元、2.42億元、2.17億元,分別同比下降41.23%、53.58%、56.24%。
10月30日,華蘭疫苗股價小幅震蕩,收盤價報18.88元/股,下跌2.53%,當下市值113億元。
實際上,流感疫苗有效期約為10個月,是典型的季節性商品。伴隨流感高發季,其銷售周期為每年8月至次年6月,銷售旺季集中在9-12月,次年1-6月為銷售淡季。
對于營收下滑,華蘭疫苗稱主要是流感疫苗銷量減少及價格下降綜合所致。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2023年的高基數。
拉長時間線看,2021年和2022年,國內流感疫苗公司均受新冠疫情和新冠疫苗接種影響,業績持續走低。
但到2023年第一季度,國內多地暴發甲流疫情,2022年部分接種需求也被延遲到這期間。另在當年冬季,流感等多種呼吸道傳染病高發,都拉升了人們接種流感疫苗的意愿和相應公司業績。
當期,華蘭疫苗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4.10億元、8.60億元,分別同比大漲32.03%、65.49%。而2024年上半年流感疫情平穩,華蘭疫苗、金迪克等公司營收也相應縮水。
與公司業績變動走勢完全相反的是管理費用。2024年前三季度,華蘭疫苗管理費用為8328.47萬元,同比增長37.71%,原因為存貨報廢增加,也由此侵蝕利潤。
不過,除了“看天吃飯”,當下流感疫苗最大的困境在于已經陷入“價格戰”。
今年5月起,即流感疫苗銷售周期開始前,國藥旗下的預充式四價流感疫苗率先降價,掛網價格從128元降至88元,降幅超三成。6月,華蘭疫苗、北京科興、金迪克也跟隨降至類似價格。
公開數據顯示,國內流感疫苗接種率約為3%,不足美國的1/10。此前,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制約流感疫苗接種的因素之一在于價格。
不過,各家公司自發“以價換量”有多大成效尚不可知。國藥則在10月有開始了第二批疫苗降價。其旗下武漢所四價流感疫苗(西林瓶)價格降至78元/支,低于華蘭疫苗此前降價后的85元/支。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華蘭疫苗回應稱目前公司沒有二次調價計劃,此外西林瓶市場份額較低。
實際上,“價格戰”也并非只涉及流感疫苗。由于國內疫苗企業產品缺乏差異化,大品種上無不擠滿了多個玩家,只得在價格、銷售上大下功夫。
2024年8月,湖北省藥械集中采購服務平臺顯示,華蘭疫苗的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細胞)主動降價約40%至127元-129元/支。該產品于2023年2月獲批上市。2024年上半年,公司狂犬疫苗營收2133.4萬元。
而狂犬疫苗也已是成熟品種。即使降價后,華蘭疫苗120多元的價格也不算低。多家公司的同品種產品價格已在百元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