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聽筒Tech 小 聽
編輯 | 饒 言
即時零售的賽場,從來不缺戰火,雙11亦不例外。
電商的這“最后一公里”,向來是各路諸侯的必爭之地。無論是美團、京東,抑或餓了么等,都表現出很強的戰斗欲。
盡管今年的雙11,即時零售平臺沒有去年的大肆宣揚,但“狂歡”仍覆蓋各大平臺。
美團和盒馬,在平臺集體上線了雙11活動,有平臺幾乎所有商品都標注了顯眼的雙11字眼。京東更是持續加強京東秒送流量生態,而達達則采用多運力模式,試圖提供全國最快一單。
但遺憾的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這些已經不再“追捧”。
“即時零售有時候確實很方便,但我更注重性價比,不僅只圖‘快’”、“尤其是生鮮,平臺跟線下市場比價,差得不是一點半點”、“過日子,最終發現還是菜市場和線下香”、“不理解,即時零售怎么可以一直這么貴?”......
這不僅僅是一位消費者的心態。
經歷百團大戰和外賣大戰后,即時零售們通過生死競賽,跑通了基本的業務模式,行業也進入了下半場。但在價格紅利殆盡后,消費者逐漸發現,“快”和“懶”已經不能成為生活的落腳點和終極目標,“質價比”和“性價比”才真正構成生活百態。
與此同時,賽道的參與者也亟需回答這樣的問題:即時零售怎樣才能持續俘獲年輕人?那些回歸菜市場的消費者,巨頭們到底該怎樣做才能搶回?
接下來,毫無疑問的是,即時零售行業仍需一場重塑,而京東、美團們還有一場惡戰要打。
01 從不缺戰火的即時零售
即時零售仍是大廠們放不下的江山。
和去年各平臺“吹響號角”不同的是,今年即時零售的平臺不再大張旗鼓地利用直播促銷、戰報、玩法等具體細則來吸引消費者,但這并不意味著大廠們會錯過這個雙11。
戰局暗流涌動,甚至走向升級。
打開小象超市、盒馬APP等平臺,頁面掛著明顯的“雙11提前購”、“雙11好價清單”的標識,尤其是盒馬,幾乎所有商品的左上角都標注了顯眼的“雙11”字眼。
圖:雙11美團APP小象超市入口頁面(左),雙11盒馬APP頁面(右) 來源:《聽筒Tech》截圖
京東和美團方面,更是貼身肉搏。
10月12日,在“貓狗”平臺正式官宣雙11開幕的前兩天,有媒體報道稱,京東旗下生鮮業務“七鮮”于9月開出首個前置倉,并投入運營。
據報道稱,一位七鮮員工承認,“此次開出的前置倉,對標小象超市,周圍3公里內的用戶下單后,提供配送上門服務?!?/p>
據悉,“七鮮”的第一個前置倉就在北京市豐臺區順六條社區附近,距離美團旗下自營的“小象超市”直線距離為1公里左右。第二個前置倉在北京市朝陽區十里河社區附近,而小象超市十里河店已在正常運營中。
前置倉指區別于傳統倉庫遠離最終消費人群的模式,在社區附近建立倉庫的模式,也是即時零售業務奔跑的有效基石。這種模式能夠在保證生鮮產品新鮮度的情況下,極大地提升時效性,同時,相比線下門店,可以節省運營成本。
緊接著,本地生活巨頭美團,為穩住即時零售業務大本營,也保持了進擊的姿勢。
10月15日,在北京召開2024美團即時零售產業大會上,美團發布了閃電倉“繁星計劃”,美團副總裁、閃購事業部負責人肖昆稱,閃電倉是即時零售的最大機會,到2027年,美團將建成10萬倉。
據悉,美團閃電倉為零售前置倉模式,單個閃電倉面積200平方米左右,SKU為5000左右,24小時營業,線上接單,線下配送到家。目前,美團閃電倉數量已超過3萬個。
阿里旗下本地生活主力餓了么,今年在得到阿里堅定的投資態度后,也將即時零售的反攻提到一個高度。
10月23日,餓了么CEO韓鎏正式發布“近場品牌官方旗艦店”升級計劃,劍指商家銷售增長,餓了么還透露,未來3年內開出10萬家官方旗艦店。
據媒體報道,該項目在內部經過了兩年的探索。旗艦店計劃是餓了么最新戰略級項目,目標也很明確,即大力發展即時零售,探索盈利的第二增長曲線。
據了解,過去一年多,阿里對餓了么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要在未來一到兩年內持續提升效率和變現率,進而大幅降低虧損,達到盈虧平衡。
為了破局,餓了么迎來一系列調整,包括發展即時零售和即時物流網絡兩個新賽道。
這背后邏輯在于,外賣配送服務本身很難盈利。而參考美團的盈利模式,外賣帶來的流量,再通過到店、酒旅等線上業務能夠實現利潤的增長;再參考叮咚買菜,2024年上半年實現了2021年來最高單季凈利潤,達到6712.6萬元,環比增長了約4.5倍。
基于這個角度,急于盈利的餓了么,便將寶押注在即時零售這條賽道上。
02 轉戰線下的年輕人
但遺憾的是,大廠們的種種努力,年輕人卻已經不care了。
過了社區團購的熱情,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更喜歡去逛菜市場,或者小區樓下的社區小店,以及那些一直在堅守的夫妻老婆店。
“各家APP都給我推了雙11的活動,但我看了一下,最終還是去了樓下的菜市場?!?/p>
做傳媒工作的小陳,今年8月從北京郊區搬到了市區。一開始,小陳日常生活開銷都從某即時零售平臺購買,“一是剛搬家,對周圍環境不熟悉,也沒看到哪里有大型菜市場;二來,自己家住五樓,且沒電梯,不太方便出行,于是自己開始頻繁使用網購?!?/p>
即時零售雖然方便,省得自己跑腿,但小陳發現,“日常過日子,如果一直只從網上買菜,也不是個事。畢竟,好幾次送來的菜不新鮮,還有一次買的土豆,個頭小得可憐,如果親眼見到,我絕對不會要?!?/p>
在略熟悉周邊環境后,小陳就開始騎著電瓶車去踩點菜市場,畢竟菜市場的菜更便宜、新鮮,種類也多。后來,小陳也結束了一個月的網上買菜生涯,只是偶爾在缺少糧油時,才會從網上購買。
90后李哥曾經也是一名忠實的網購用戶,社區團購特別火熱的那幾年,李哥很少去線下買菜,他開通了多家平臺的會員,“其中最常用的便是叮咚買菜和美團買菜。”
在李哥看來,社區團購極為方便,用他的話來說,“上班的時候在線上下好單,回家菜送到了門口,省時省力省心。”
但近兩年來,李哥已經很少在平臺下單,主要的原因是,他發現線上平臺越來越不實惠,“即便是社區團購,也會比小區門口的超市貴。貴還算了,有時候送過來的菜,還不新鮮?!?/p>
如今,李哥習慣在小區門口的社區超市買菜,“下班回家,超市當天的蔬菜水果正好處理,價格便宜得不買感覺都虧了?!?/p>
圖:北京某社區小店日常蔬菜報價(左)京東到家APP蔬菜價格(右),來源:《聽筒Tech》截圖
不過,小陳也肯定了即時零售的便利。
比如有次家人感冒發燒,小陳深夜從平臺下單了藥品,解了燃眉之急。還有一次,天氣驟然轉冷,自己忘穿秋褲,她花了100元從即時零售平臺買了一條秋褲續命。
“即時零售確實有它的好處。不過,當時下單秋褲的時候心都在滴血,那是一條平價品牌的秋褲,在電商平臺可能也就幾十塊,但又有什么辦法,為了續命,只能甘心當那個‘大怨種’?!毙£惛锌?/p>
不僅僅是消費者,一些即時零售的參與者也感受到了這種變化。
李哥便發現,原來自己經常下單的社區團購提貨點,近兩年早已消失殆盡,“就連小區門口原來的京東便利店,現在也已經沒有了?!?/p>
曾做過兩年社區團購團長的王姐,早已經退出。她對《聽筒Tech》透露,前幾年,生意確實好做,“那幾年線下購物不方便,我們做團購,一天能賺近千(元),損耗也小。”
但王姐直言,自去年以來,社區團購的單量逐漸減少,發展到后來,“賺的還沒賠的多,便不做了?!?/p>
“原來那些朋友,都已經不做了,還不如去打工?!蓖踅阃嘎叮瓉硭磉呌胁簧僮錾鐓^團購的,去年開始,陸續都退出了。
03 如何才能贏回市場?
對積極布局即時零售市場的大廠們來說,這些并不是好消息。
不可否認,即時零售仍是一個充滿想象力的市場。
商務部研究院市場研究所最新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國內即時配送行業訂單規模約409億單,同比增長22.8%,即時配送市場規模為3410億元,同比增長24.8%。
當下,即時電商行業仍持續保持高復合增長,年均增速超過30%,預計至2027年,即時電商市場規模將突破5萬億元。
而這些年,為了攻占即時零售市場,大廠也砸了不少真金白銀。
以京東為例,2015年,京東成立京東到家,正式開啟了即時零售業務,以生鮮為切入點,擴展到醫藥、家政等服務,吸引了永輝超市、百佳超市、沃爾瑪等線下零售商超的進駐,但市場占有率并未達到預期 。
兩年后,劉強東提出線上線下全客群、全渠道、全品類、全時段的“無界零售”模式。
今年5月,原京東小時達、京東到家再次整合升級為“京東秒送”,并在京東APP首頁右上部開辟了一級流量入口。
但京東到家的市場占有率較低,且面臨嚴重的虧損問題。達達集團2024年一季度財報顯示,京東到家(即京東秒送)收入12.79億元,同比下降28.4%;凈收入總額為24.518億元,同比下降3.3%。
另外,達達集團本身也一直未擺脫虧損的泥淖。截止2024年一季度,達達7年累計虧損超百億元。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盡管即時零售依然是一個巨大的蛋糕,但競爭之激烈,遠超其他賽道。
一個主要原因是,即時零售的落子,遠不止商品范圍的角度。實際上,即時零售的商品形式和體驗,與餓了么和美團外賣相似,但生意的本質還是零售,要實現的是“多、快、好、省”的目標。
這就說明,要做好即時零售,最基本的要求還是效率和體驗。這些體驗遠不止即時配送,還包括即時需求拓展、零售管理、供應鏈和成本管控和售后服務等。
但很顯然,這些方面,目前平臺們并沒有做好。
80后曉霞,工作期間不小心弄臟了自己的褲子,就曾在某即時零售平臺下單了一條褲子,但收到貨后,曉霞發現尺碼偏大,不合身。于是她發起了退款退貨。
但讓曉霞未料想到的是,退貨過程異常繁瑣,“后來發現,這條褲子是平臺通過第三方發貨的,要退貨還要得到第三方的同意,而平臺并不能及時聯系到第三方,導致退貨退款反復了數次才完成?!?/p>
另一個原因是,中國有將近700萬包括夫妻店在內的社區小店,他們憑借“低成本、高效率”,貢獻了整個零售渠道的40%,成為本地商品流通的“毛細血管”。
這導致,即時零售平臺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很難扎到行業里去。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前置倉,在社區小店、菜市場和一些便利店面前,也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即時零售都沒有機會,“打不過便加入”便是成功的模式之一。羅森與美團的合作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此前,線下便利店受位置限制,輻射半徑不超過1公里,有訂單高峰低谷期,但通過即時零售平臺,便利店打破了限制,覆蓋面變廣,且時間靈活,即使在深夜也能有訂單。
可以肯定的是,對于大廠而言,競爭的下半場,考驗的不再是開城速度、地推能力和補貼力度,而是差異化且具有高性價比的商品和履約能力,以及供應鏈的搭建和管控。換言之,綜合指標最高的平臺,將勝出或占據主導地位。
“如果哪一天,即時零售平臺上的秋褲,能跟電商平臺的價格相差不多,或者高那么一丟丟,沒準我更傾向于即時零售。畢竟,有時候圖的就是一個急用和省錢。”小陳感慨。
(文中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