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冠軍,是指那些不為公眾所熟知,卻在某個細分領域占據很高市場份額,擁有核心競爭力,難以被超越和模仿的小而美企業。
雖然這個概念被德國學者赫爾曼·西蒙率先“發現”,起初他也認為“隱形冠軍”現象僅限于德國,但循著他的標準去找尋,就會發現這樣的企業遍布全球各地,尤其是如今在中國越來越多。
身處精細化工賽道的鍵邦股份(603285),就是這樣一家躬身產業鏈上游,將賽克產品做到全球市場份額60%,中國市場80%的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卻不為大眾所知。
同時,公司的鈦酸酯產品國內市占率在四成以上,得以抓住新能源鋰電正極材料市場增量,開發富臨精工等國內知名的新能源鋰電行業客戶。
此外,公司還積極布局興建DBM/SBM(二苯甲酰甲烷/硬脂酰苯甲酰甲烷)7000噸產線,推動細分賽道格局變盤,也為自身發展尋求“第二增長曲線”。
8月3日,鍵邦股份發布半年報,期內實現營收3.63億元,同比增長5.7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0.96億元元,同比下降2.18%,基本每股收益0.80元。
公司同日公告,決定投資建設《10000t/a高純乙酰丙酮項目》;并擬實施特別分紅,擬以實施權益分配股權登記日登記的總股本為基數,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0元(含稅)。
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
聚氯乙烯,也稱PVC,既被被認為是當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生活中的一種最常見塑料。
中國人均PVC消費量是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
賽克,指的是有機化合物三(2-羥乙基)異氰尿酸酯,這是一種常用作高分子材料環保助劑。
PVC塑料中添加賽克,能夠增強其熱穩定性和耐候性,這種塑料廣泛應用于建筑材料、管道系統、窗框等PVC制品中。
數據顯示,2021-2022 年,公司賽克產品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分別約為89%和83%,在全球市場占到六成左右,這使鍵邦股份與PVC塑料產業很大程度上休戚與共。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塑料制品產量同比下降4.3%,涂料全行業企業總產量同比下降8.5%,受此影響,鍵邦股份賽克下游客戶需求下降,內銷銷量較2021年下降7551.42噸,受2022年以來的東歐戰亂影響,2023年,公司賽克外銷銷量也較上年減少7528.23噸,其中歐洲地區銷量減少6052.40噸。
2024 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 5.0%。在下游應用領域方面,PVC 等聚合物市場經過 2022 年和 2023 年的疲軟后將恢復到 GDP 增長水平甚至更高,且需求增長主要來自于亞洲。
隨之,我國塑料制品產量從 2023 年 1-2 月的同比下降7.4%,恢復至 2023 年全年的同比增長 3.0%,2024 年 1-5 月延續上升態勢,實現同比增長 1.0%。
2024 年 3 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積極開展汽車、家電等消費品以舊換新,有利于進一步促進下游漆包線及絕緣漆、鋰電等行業的需求增長。隨著國民經濟和下游行業的進一步企穩回升。
總體而言,2024年1-6月間,外部環境依然復雜多變,但較之前,已企穩向好,最艱難的時刻似乎已經過去。
因此,鍵邦股份報告期內主營產品銷量為 19923.96 噸,較同期增長 18.30%。
鈦酸酯,搭上新能源快車的門票
除了賽克,鍵邦股份的鈦酸酯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也達到40%以上。
在鈦酸酯領域,公司產品已作為催化劑、增塑劑、偶聯劑等多種功能助劑廣泛應用于塑料、
涂料和鋰電材料等行業,積累了艾倫塔斯集團、埃塞克斯集團等漆包線及絕緣漆行業的國際集團,聯成化科、元利科技等增塑劑行業的上市公司,以及富臨精工等國內知名的鋰電池正極材料企業等客戶資源。
隨著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快速崛起,鈦酸酯也幫助鍵邦股份搭上行業快車,2020年-2022年,公司鈦酸酯銷售收入分別為9,334.87萬元、1.743億元和2.212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6.36%、17.06%和30.74%,一度逐年升高。
但本期內鈦酸酯銷售收入為6006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為17.16%,有所回落。
布局DBM/SBM,TMA行情是否會重演?
兩個月內,百川股份(002455.SZ)漲2.5倍,正丹股份(300641.SZ)漲超4倍,泰達新材(430372)漲10倍。
今年4月初以來的一波行情,讓化工領域的“TMA概念”突然出圈。
TMA,即偏苯三酸酐,主要被應用于生產粉末涂料中的聚酯樹脂,提供良好的耐熱性和電氣絕緣性;用于增強塑料的機械性能和耐熱性;用于制造電子元件的封裝材料,提供優異的絕緣性能等。
今年2月,全球化工巨頭美國英力士傳出TMA產線7萬噸產能決定永久關停,3月,消息流向市場,令TMA市場價格扶搖直上。
從當時的產業格局上看,TMA僅中國、意大利和美國生產,全球總產能約25萬噸,其中除英力士停產前的7萬噸/年產能占全球27%外,意大利的波林、中國的正丹股份、百川股份和泰達新材尚有3噸/年、8.5萬噸/年、4萬噸/年和3萬噸/年的產能。
事實上,風并非憑空而起,而是持續量變積累的突發質變。
TMA在過去20年中,一直處在全球產能向中國產能轉移的過程中。上世紀70年代,TMA由德國Saarbergwerk公司首先研發量產,隨后英國BP、日本三菱、美國英力士等相繼開設TMA產能。自2016年開始,由于設計工廠年齡、生產效率、下游轉移等等因素,除英力士外的大部分海外工廠生產線陸續關停。
英力士退出后,全球需求出現缺口,全球產能幾乎全部集中到中國,也把幾家“隱形冠軍”推到聚光燈下。
TMA行情,未來是否會在別的品類重演?目前還不好說,但化工材料領域的國產替代,始終在扎扎實實推進,例如我們之前也關注過的“化工茅”萬華化學的4萬噸尼龍-12產能打破國外壟斷。
2020年以來,鍵邦股份正在積極開拓賽克、鈦酸酯等主營產品之外的“第二曲線”,DBM 和 SBM 產品。
DBM 與 SBM 均為 β-二酮類穩定劑,均可作為鈣鋅類穩定劑體系中的輔助穩定劑進行搭配使用,在改善 PVC 的初期著色、抑制鋅燒、提高熱穩定性和光穩定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應用領域方面,DBM 產品和 SBM 產品的應用領域存在一定的重合,二者均可用于 PVC 塑料制品,但二者的主要應用領域有所差異。DBM 主要應用于PVC 軟制品及硬制品,如薄膜、PVC 管材管件、PVC 異型材、電線電纜、板材等。SBM 是食品級的 β-二酮穩定劑,是經美國 FDA 許可適用于食品、藥品接觸的 PVC 材料,特別適用于淺色透明制品,如玩具、食品包裝袋、醫療器材及水杯等。
據招股書顯示,鍵邦股份擬募資2.12億元用于建設年產7000噸二苯甲酰甲烷(DBM)智能制造技改及擴產項目,這一產能水平與國內DBM和SBM龍頭佳先股份基本相當。
據佳先股份出具日為2020年7月8日的公開轉讓說明書,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市場上DBM、SBM產能合計約1.5萬噸,佳先股份產能為3600噸,產能占比約24%。
另據佳先股份公開轉讓說明書,佳先股份又募資1億元,用于建設年產7000噸DBM及1000噸SBM生產項目。
據2022年6月出具的公開信息,佳先股份的DBM產量占全球的15%以上,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60%以上。
也就是說,在2020年的時間點上,鍵邦股份和佳先股份突然一起爆DBM和SBM的產能,計劃產能加起來,不但大幅超過國內原有需求,而且在國際產能格局上也將產生較大影響。
當然,傳統國際供應商方面,現在似乎還沒有風聲。但從大的態勢來說,事情正在起變化。
大潮下的時代必然
高分子材料助劑行業具有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特點,國際高分子材料化學助劑產業集群和大型綜合化工集團主要集中在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如德國的巴斯夫(BASF)、美國的陶氏化學(Dow)、杜邦(DuPont)、法國的阿科瑪(Arkema)等,產品類型豐富且能夠覆蓋從助劑到高分子材料制品的一系列流程,這些集團的供應鏈上,所謂“隱形冠軍”密集扎堆,共同形成繁榮而相對長期穩定的產業生態。
德國“隱形冠軍”的年齡中位數是66歲,對應的是上世紀50-60年代二戰后的秩序重建和西德“工業奇跡”,并隨著80年代末西方新自由主義的全面勝利而走向全球。
而中國的單項冠軍,目前平均年齡是20歲左右。
具體到化工行業,隨著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技術水平和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化學助劑產業呈現出逐漸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轉移的態勢。我國高分子材料助劑產業起步較晚,但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已經在產品結構、產品質量、生產規模和技術工藝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另一方面,2018年美國對中國正式開打“貿易戰”,以逆全球化的姿態逼迫中國加快完善自身產業鏈補鏈強鏈,材料領域正是“卡脖子”風險較大的領域,也是各方投入大量資源,加快攻克的重點。
根據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披露的信息,我國在環保穩定劑的原輔材料以及光穩定劑、抗氧劑、潤滑劑等產品領域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制造國之一,并擁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在全球范圍內擁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TMA事件”并非偶然,而是時代變局和中國相關企業努力之下的必然。
大潮中的隱形冠軍需要被看見,也值得我們投入關注和信心去發現和促成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