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氨基觀察
通過國際化,讓產品走向世界是每個藥企的夢想。
但對于中國藥企來說,要面對的不只是理想,還有比“九死一生”還要殘酷的現實,因為出海要經歷重重考驗和層出不窮的變化。
出海應該怎么做?時下并沒有一條確定的路徑,真正的成功者也屈指可數。不過我們能看到國內藥企正在積極探索。
10月25日,信達生物發布公告稱,創始人俞德超作為主要出資人,參與了Fortvita的定向增資。這意味著Fortvita將作為信達生物的子公司,幫助公司拓展海外業務。
出海能取得怎樣的成績還不得而知,不過看到信達生物正在探索加速出海的新路徑,也看到了管理層出海決心。
信達生物的策略如何解讀,值得市場關注。
01 困頓
權衡風險是所有藥企出海時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出海的成本不菲。且不說構建海外臨床、推廣、注冊經驗所需的時間成本,資金成本更是重中之重。
百濟神州提供了很好的參考:雖然目前已經看到盈利的曙光,但這是建立在過去5年虧損總額接近500億人民幣的基礎上換來的成果;傳奇生物的出海成本也不低,據估算,從西達基奧侖賽項目立項至今,已經花費至少10億美元。業內人士對此的評價是,這遠比想象中燒錢。
僅從資金投入層面來說,可以斷言能夠同時打好“本土+出海”兩張牌的藥企并不多。在某種程度上,信達生物代表了國內頭部藥企的困境:
的確,公司有“不菲”的現金儲備,截至6月末信達生物賬上留有約101億人民幣的現金儲備。
但是,參考百濟神州、傳奇生物的燒錢力度,這一儲備看起來并不能完全支撐國內、海外雙線作戰。如果一味追求海外布局,反而可能會讓國內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優勢毀于一旦。
在這一邏輯下,國內頭部藥企要想全力出海,可能需要持續融資。日前,手握超過200億人民幣現金的恒瑞醫藥,便傳出計劃赴港上市融資20億美元的傳聞。
不過,誰也不知道資本市場能給予多大的支持。一方面,資本市場環境并不樂觀;另一方面,出海不可避免地伴隨著風險。
復旦大學藥學院與美國Tufts藥物研發中心的聯合研究揭示,2007至2023年間,中國177家藥企在美國從Ⅰ期臨床到FDA批準的轉化率僅為1.7%,足以看出成功之路的艱難險阻。
九死一生的特點,注定了創新藥出海不屬于“大力就能出奇跡”的行列,而是需要時間的沉淀。但資本市場的悖論在于,短期內看不到持續、有效的成果,資金就難以持續支持。
對此,即便是現金儲備超過200億人民幣的恒瑞醫藥也犯起了“嘀咕”。日前,在接受了《醫藥魔方》的采訪時,恒瑞醫藥副總經理張連山表示,現在不會選擇雙艾組合那樣的自主出海,而是每個產品都愿意尋求合作。簡而言之,恒瑞醫藥選擇了最穩妥的方式。當然,不僅是恒瑞醫藥,這也是包括君實生物等在內的藥企的第一選擇。
對于那些寄希望于自主出海的藥企而言,也必然需要尋找一個最優解。
02 破局
信達生物的選擇,或許能為市場提供另一種參考。
目前,信達生物希望通過其子公司Fortvita來完成出海平臺的構建。從邏輯上分析,這樣做有兩個潛在的好處:
第一,減輕資金壓力,最大程度地保障公司利益。在這種模式下,母公司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對Fortvita給予支持,同時還能通過Fortvita實現外部融資,不消耗國內業務資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出海風險的轉移。
第二,雖然風險降低,但母公司的收益并不一定減少。創新藥唯快不破,如果信達生物在國內外都受到限制,出海戰略行動受限,可能無法取得預期的成績;而如果Fortvita能夠更靈活地調動資源,使創新成果最大化,那么潛在的回報也可能顯著增加。
當然,上述情況只是理想狀態。信達生物想要打好Fortvita這張牌,實際上并不容易。
一方面,信達生物過去將資源集中在國內市場,尚未證明自己的出海能力,這個新的團隊能否承接住信達的美好期待還有待驗證;另一方面,Fortvita的項目應該還集中在早期,換句話說,評估師和市場似乎都未看到“硬通貨”。同時創新藥研發風險之高,也存在不確定性。
剛剛孵化的Fortvita尚未有大資本的加持,但此時公司管理層在風險最高和不確定性最強的時候,個人出資投給Fortvita。讓人看到了公司加速出海的信心和決心,也讓市場增加了一些公司向好的期待。
雖然最終結果尚不明確,但從戰略選擇到過程推進,信達生物仍能為行業提供出海的一種啟示。
03 期待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今年以來,出海成為大多數中國企業熱議的話題之一,其中也包括尋找更有效的方式。信達生物強烈的出海意愿,以及其出海策略的選擇,放在大環境里看,可能都不算新鮮事。
10月22日,國產運動品牌李寧也宣布了出海計劃,模式與信達生物如出一轍:與Founder Co(李寧全資擁有的公司)、紅杉中國管理的Hongshan Venture和HongShan Motivation訂立了認購及股東協議,成立合資公司,共同推進李寧品牌在中國內地以外地區的獨家開發及經營。
不難理解,出海是試煉場,所有人都需要考慮風險與收益的比值。這一邏輯,在醫藥界同樣適用。
回顧日本醫藥產業的出海歷程,大部分有夢想的公司早期也都是通過與第三方建立合資公司的模式,積累了豐富的財富和經驗后,最終獨自奔赴全球化。
中國醫藥產業,只是在重復這樣的故事。或許,這也是我們對中國醫藥產業保持信心的最大原因。
在研發層面,中國藥企的實力已然不弱。過去幾年的國產ADC熱潮,從某種程度上證明了這一點。上文提到的信達生物更是如此:從PD-1的領先,到腫瘤管線版圖的不斷擴充,再到心血管代謝領域和自免領域多個分子獨占鰲頭,信達生物讓市場看到其前瞻性眼光、研發能力與執行力。
綜合實力保證了國內藥企國際化的可行性,而出海的諸多嘗試則體現了他們的進取心。正如信達生物一樣,雖然在國內的地位已經相對穩固,但并沒有滿足于此,而是全力推動自身的轉型升級。后續,我們或許還能看到信達生物對Fortvita的一系列支持,包括但不限于資金和資源。
所有這些動作,最終都會回饋給市場。如果Fortvita的國際化布局能夠收獲成果,信達生物的國際化價值也必然會在市值中得到體現。而更多這樣的企業出現,也必然會讓我們看到中國創新藥產業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