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戈振偉
據九派新聞,梅州市嘉應學院醫學院附屬醫院(下稱“嘉醫附院”)日前停診,員工被欠多個月工資,醫院或將申請破產。
公開資料顯示,嘉醫附院始建于2009年,是梅州市市直公立綜合性二級醫院,是嘉應學院附屬醫院,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健康呼吸研究院技術協作醫院。
嘉醫附院占地約1.2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3.1萬平方米,編制床位400張。據該醫院2023年7月發布的簡介,當時醫院現有職工約240人,其中高級職稱58人。
10月25日和28日,界面新聞記者多次撥打嘉醫附院電話,電話未接通。
記者隨后聯系了梅州市衛生健康局和梅州市委宣傳部,想就嘉醫附院的最新情況及停診原因進行進一步采訪,截至發稿前,對方未給出回復。
天眼查APP顯示,嘉醫附院為事業單位,開辦資金2587萬元。10月15日,該醫院新增一條被執行人信息,執行標的為664萬余元。由此可見,嘉醫附院的資金鏈已非常緊張。
類似嘉醫附院這樣的公立醫院通常是由政府出資設立,它們往往享有一定程度的財政撥款,但這并不意味著公立醫院的所有運營費用都由政府承擔。
目前,我國公立醫院的收入來源主要由醫保基金支付、患者付費、財政補助三部分組成。隨著全民醫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醫保基金支出基本占到了公立醫院收入的50%以上。
知名醫藥學者李玲教授在2023年接受鳳凰衛視的采訪時提及,我國財政給醫院的補助不及10%,這就意味著9成以上的收入需要醫院自己想辦法——醫院主要通過開展醫療服務活動來取得醫療收入,包括門診收入和住院收入。
記者查詢嘉醫附院2023年度的部門決算發現,嘉醫附院2023年度總收入為6155.63萬元,比2022年減少1127.9萬元,主要是因為醫療收入(包括醫保基金支付和患者付費)的下降。
數據顯示,2023年,嘉醫附院的醫療收入為3156.82萬元,比上年減少1222.88萬元,下降27.9%,其中門診收入減少760.91萬元,住院收入減少461.97萬元。
支出方面,嘉醫附院的支出主要包括為維持機構正常運轉的人員支出和項目支出。
2020年,據梅州市人民政度的批準,嘉應學院醫學院附屬醫院對門診大樓1層、3層、5 層,以及住院大樓1至6層等區域進行升級改造,總面積約3200平方米升級改造,項目估算總投資約7145.2萬元。對于嘉醫附院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醫療收入下降,醫院升級改造和人力成本上升帶來的支出增大,嘉醫附院面臨的運營壓力可想而知。
如上所述,嘉醫附院有部分收入還來源于財政補助,但據記者查詢,嘉醫附院所在的梅州市梅江區的財政狀況也不容樂觀。
數據顯示,2024年1-9月份,梅江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8223萬元,比上年同期減收3353萬元,負增長6.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10510萬元,比上年同期減支5431萬元,負增長2.5%,其中用于民生支出179485萬元,比上年同期減支449萬元,負增長0.25%,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5.26%。
對于嘉醫附院陷入上述困境的可能性原因,梅州當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務員人士向記者分析:“地方財政緊張,居民醫保繳費不足等原因,導致醫保基金池虧空。醫保DIP付費居民醫保分值持續下降,導致醫院收治病人持續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醫院運營壓力越來越大。”
按病種分值付費(DIP)是一種中國原創的支付方式。它是以大數據為基礎,在匯集大量真實世界病例的基礎上,按照“診斷+操作”的分組規則,對病例進行分組,并根據一定的結算規則進行醫保付費。在總額預算機制下,根據年度醫保支付總額、醫保支付比例及各醫療機構病例的總分值計算分值點值。通常情況下,一個點值按照各地市不同的政策,對應十幾塊到上百塊不等。點值一降,意味著醫院的醫保收入大打折扣,醫院經營遭遇沖擊。
國家醫保局在9月份公布的《2024年1-7月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和生育保險主要指標》顯示,居民醫保統籌基金支出為6291.47億元,而同期統籌基金收入為5840.6億元,支出超過了收入450.87億元。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居民醫保繳費不足。
另外,界面新聞統計發現,2019年以來,我國居民醫保參保人數持續減少,并且降幅在擴大。2019年居民醫保人數減少了296萬人,2020年減少了806萬人,2021年減少了810萬人,2022年減少了2517萬人。這也導致居民醫保基金近年來一直處于緊平衡狀態,個別省份甚至出現基金赤字。
事實上,嘉醫附院面臨的經營困境并不是孤例。
2023年3月,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公布《關于2021年度全國二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家監測分析情況的通報》。全國共有5456家二級醫院參與該年“國考”,基本覆蓋全國所有二級公立醫院。“國考”成績單顯示,在二級公立醫院總體運行平穩的背景下,當年仍有43.87%的醫院出現了虧損情況,該比例與上一年基本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