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周姝祺
曾經牢牢掌握汽車產業鏈利潤池與話語權的跨國供應商,不甘心在智能電動汽車時代落后于后起之秀,他們正在通過提升中國區研發團隊主動權、加碼軟件開發資源投入等形式,加快向智能化方向轉型。
以輪胎、車輛制動系統和雷達聞名的傳統汽車供應商大陸集團,計劃明年上半年發布輕量化無圖城區領航輔助駕駛解決方案(NOA),以盡快縮小與本土自動駕駛供應商之間的差距。
日前大陸集團在每年一度的技術體驗日上公布了這一信息。界面新聞獲悉,這套中階系統方案基于地平線最新一代征程6芯片,算力為80TOPS,并配備了11個攝像頭和1顆毫米波雷達。
與此前大疆車載發布的7顆攝像頭加100TOPS的智駕方案相比,大陸集團開發的中階智駕解決方案增加了周視攝像頭,進一步擴大了感知覆蓋范圍、提升感知距離和精度。從用戶實際體驗角度來看,可以減少保護性轉向時的接管。
一位大陸集團智能駕駛研發負責人員向界面新聞等媒體表示,盡管量產時間不占優勢,但他認為11顆攝像頭是實現相對完善城區功能,且攝像頭最少的低成本方案。這既保證了產品運行的性能底線,同時具備性價比優勢。
當前主流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在硬件配置上出現諸多分歧,尤其在激光雷達的應用上。多數企業選擇加裝激光雷達實現安全兜底,而以特斯拉為代表的企業則選擇主要依靠攝像頭的純視覺智駕方案。
上述研發負責人指出,激光雷達可以在復雜路口實現更為精確地識別,更高分辨率和探測更遠距離,但并不適用于大陸集團所瞄準的中低價格段車型。從實際量產情況來看,帶有激光雷達的車型多在20萬元以上。
另一方面,在行業價格戰持續,市場高度內卷的背景下,汽車制造商對高階輔助駕駛系統的成本相當敏感,這要求智駕供應商不再盲目追求硬件配置,而是回歸智駕功能本質商業邏輯:讓消費者用得起且愿意用。
大陸集團在自動駕駛業務上布局較早。2021年大陸集團曾重組其汽車子集團,原來的ADAS事業群升級為自動駕駛及出行事業群。與此同時,大陸集團打破核心技術控制權掌握在德國總部做法,賦予中國本土市場更高自主權。中國區研發團隊開始主導高階自家產品市場定義和產品路線。
次年,大陸集團和自動駕駛芯片公司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大陸芯智駕(后更名為智駕大陸),雙方現持股比例為50:50。界面新聞了解到,基于地平線征程3芯片和征程5芯片,智駕大陸拿到多家傳統汽車公司定點,包括比亞迪海豹車型。
智駕大陸已經成為大陸集團在中國市場實現智能化轉型的核心,其主要兩條產品線分別為基于前視一體機(包含前視攝像頭和微控制器的硬件)的L2級低階方案和提供高速NOA和輕量化城區NOA的中階智駕方案。并且,智駕大陸研發成果也輸送至海外市場。
不過,智駕大陸專注的中階智駕路線上競爭對手眾多,包括Momenta、大疆、百度、福瑞泰克等科技公司和傳統本土供應商。智駕大陸想要突出重圍,需要依托全球化優勢和硬件自研能力,實現成本控制領先。
隨著傳統燃油動力技術的持續衰退及機械部件的進一步通用化,軟件、電子和電池技術正在成為汽車領域主要的增長動力。羅蘭貝格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電池供應商的平均利潤率是傳統零部件供應商的兩倍,而來自汽車領域外的半導體和軟件供應商的利潤率高出了傳統零部件廠商四倍多。
從跨國零部件供應商披露的上半年財報來看,由于主營業務增長疲軟和電動化轉型大額投資增加,鮮少有企業實現營收和利潤的雙增,且多家跨國供應商下調了本財年增長預期。
想要在智能電動時代依然保持領先位置,這些習慣了高額利潤的跨國供應商,需要審慎評估關鍵投資項目、產品組合方式和供應鏈策略,才能熬過當前“陣痛期”。
大陸集團中國區總裁兼CEO湯恩向界面新聞等媒體表示,中國汽車工業正在進行深刻變革,大陸集團作為全球零部件供應商需要重塑產品價格、提升應變速度和創新競爭能力,要在生產制造、供應鏈和研發上均實現本地化,才能滿足中國消費者和本土廠商的獨特需求。
在今年的技術體驗日上,大陸集團還展示了在傳統優勢項目的變革。其未來制動系統實現從傳統液壓制動系統向完全“干式”制動系統的轉變,即完全取消液壓系統和制動液,實現所有四輪的機電驅動。這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電動汽車續航里程和縮短剎車距離。
處于變革艱難時刻的零部件供應商能否實現真正蛻變,或許結果將很快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