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極客電影
被困在幾百英尺下的閉塞潛艇內,切身感受海水淹沒鼻喉的窒息感、垂死掙扎的瀕亡感和逃出生天的極度喜悅……
憑借“進入”故事的逼真體驗,蘋果于10月10日推出的首部原創 Vision Pro 短片《淹沒》(《Submerged》)在海內外掀起了熱議。
影片由蘋果和奧斯卡得主愛德華 貝爾格(Edward Berger)聯合拍攝,首次在制片全流程上,用區別于傳統電影的方式,打造出全視角沉浸式的效果,即 Apple Immersive Video 空間影音格式。
愛德華 貝爾格使用Apple Vision Pro
這無疑昭示了蘋果想要改變電影世界的野心,以及定義下一代終端場景的決心。
鑒于《淹沒》特別為 Apple Vision Pro 制作,觀眾只能在相關設備上“進入”影片,而此模式將同步強作用于電影和科技產業。
之于電影端,延展了影像的創作邊界和播放端口,打破了想象力、身體和銀幕的界限;
之于科技端,帶動行業共振,填補“沉浸視頻”的內容缺口,增強了品類的差異性優勢和終端競爭力。
另外,基于設備本身的技術基底,科技競速會助力終端更迭高頻化。
今日,蘋果現任CEO蒂姆·庫克(Tim Cook)閃現北京品牌王府井零售店,與體驗Apple Vision Pro的顧客合影并發布在微博,以切身行動表達了態度。
01《淹沒》呈現:奧斯卡導演掌鏡的「新開端」
考慮到設備的佩戴舒適度,《淹沒》的時長僅有17分鐘,劇情較為簡單,講述了二戰期間,一艘潛艇受到魚雷襲擊,船員沖破層層難關,最后奮力脫身的故事。
從影片的整體呈現來看,盡管篇幅很短,但是完成度很高。
人物維度,“1+N”的配置有群像戲的張力,主人公 Dyson 的人設飽滿,兼具勇氣、義氣和責任心,他用力關閥門的鏡頭是全片第一個高能時刻,也是《淹沒》的主宣傳畫面。
同伴想要返回進水艙、尋找家人照片的細節則顯露了戰爭的殘酷和情感的能量。
敘事維度,全片為直線型敘事。不同于傳統電影,它的故事性不強,起承轉合的幅度很小,更注重場面體驗和氛圍。
從開場 Dyson 在宿舍起身,到他去各個功能艙內巡邏偵查,再到潛艇被襲擊和全員落水,全程場景由小至大,節奏由緩至急,懸念由遠及近,觀眾 “親身參與”的屬性更強。
達成這樣的完成度,與影片的導演愛德華 貝爾格息息相關。
這位1970年出生的德國電影人,曾用《懷疑者》《匪警110第三十九季》《杰克》《梅爾羅斯》《法官大人》《冒險者》等作品展示了自己的創作才華,尤其在犯罪驚悚類型里,屢獲業內外肯定。
2023年,他更是憑借執導影片《西線無戰事》獲得“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獎”等諸多國際大獎。
這樣看,《淹沒》融合了導演擅長的驚悚類型和戰爭題材,是一次高舉高打與凝練心血的嘗試。
蘋果能下此重本,不得不提 Apple Vision Pro 乃至整個“沉浸視頻”行業的現狀,在《淹沒》上線之前,Apple Vision Pro 的內容多為自然科普和體育賽事,并沒有一部原創的電影邏輯敘事作品,難以吸引主流文娛市場的用戶并提高自有用戶的黏性,其他品牌的設備亦然,這是全球“沉浸視頻”領域的共同課題。
因此,面對著內容缺口,行業需要一部“爆款”作品,就像首部票房突破10億美元的電影——《阿凡達》之于全球電影市場一樣,“空間設備”也需要自己的標志性作品。
《淹沒》正是應運而生,即便在當下看,作品在多個維度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但至少是一個不錯的新開端。
02《淹沒》誕生:從拍攝到觀看的「新技術」
如果不是親自帶著 Apple Vision Pro,可能很難形容《淹沒》的實際“進入”感。
它不是類似射擊游戲的第一視角,而是置換觀眾的周遭時空,讓觀眾像“幽靈”一般,180度的“視場角”都在高清化的3D情境內,忍不住行走或者觸摸眼前的人和墻壁,可它們都是鏡花水月一樣的電影虛影。
置景
這種震撼沉浸的效果自然源于制片全流程的技術革新,涉及拍攝、制作到終端。
首先說拍攝。
為了形成富有空間結構、光學美感和色彩明晰的鏡頭語言,蘋果特別使用了專為 Vision Pro 打造的首款自研攝影機。
蘋果首款自研攝影機
這款攝影機為雙鏡頭模式,可以分別拍攝8K 3D視頻,綜合能升至16K的超高清體驗,并且每個鏡頭具有 16 檔動態范圍,幀率可高達90fps。
據說,該攝影機在劇本階段就曾介入使用,應用于高級鏡頭調度。
以及,目前蘋果好像沒有將其投向市場的計劃,而是專職服務于 Apple Vision Pro 的內容拍攝。
其次說制作。
片中細節精巧的艙內情景,是制片團隊以真實潛艇為原型,采用鋼鐵、黃銅等材料打造的1:1超擬真布景,重達23噸。
觀眾跟著船員穿梭其中,可以近距離“參觀”,觀察狹長的過道、墻壁的釘板,地板的反光等,還能被魚雷“穿膛”而過。
在特制攝影機和布景之外,受到拍攝成本影響,拍攝制作中的不斷預演也是《淹沒》超寫實沉浸式的必備條件之一。
以最打破視覺敘事極限的“溺水”體驗為例,前期,主創需要配合、調試與搭建原型機和機械臂等裝置;
后期,需要轉換適配播放器的視頻編碼;
拍攝中,實現雙目同時調焦,控制遠近景的焦段;再有水流和水壓的沖擊測試,昆蟲爬動等微觀景象測試。
依托于周密的測試,一切熟練并精確到分秒,《淹沒》的噴水橋段得以一次性拍攝完成。
噴水
然而,不可避免的,新的拍攝邏輯會讓畫面存在視角偏差。
針對這點,制作團隊用了一系列科學方法,對比不同范圍和視覺的中心位置,為攝像、演員、燈光等一切現場元素設置統一標準,最大化同步各類動態元素。
第三是終端。
得益于Apple Vision Pro 2300萬的像素,觀影效果更顯逼真,甚至觀眾能看清艙內螺釘的紋理和Dyson的眼部神經。
只是設備的體積和個體的生理承受力,盡管蘋果的眼動適配設計已經升級,部分觀眾依然存在暈眩、惡心、設備過重等問題。
03 沉浸視頻:打開大眾大腦的「新場景」
《淹沒》的誕生,讓 Apple Immersive Video 空間影音格式進入了全球科技和電影人的討論范疇,蘋果公司營銷傳播副總裁Tor Myhren強調:
這種技術將為全球用戶提供下一代體育、紀錄片和音樂表演的體驗,讓用戶置身于故事之中,這種深度的沉浸感前所未有。
與此同時,蘋果還發布了一系列“沉浸視頻”計劃,包括與 The Weeknd 合作的音樂體驗、全新的音樂會系列《Concert for One》以及《Adventure》系列的新集《Ice Dive》等,都將在年底前或明年初陸續推出。
顯然,隨著蘋果的引領,“沉浸視頻”正來勢洶洶,很可能變為未來趨勢,成為打開大眾大腦的新場景,即新的終端場景。
具體說,體現在影視行業,于上游,其本身的技術邏輯即可成為懸疑片的故事底色,給予創作者靈感,比如一個講述科學家用這種技術導致仇人精神錯亂的故事;
于中下游,制片流程和宣發手段將多元化,很可能催生出獨屬于“沉浸視頻”的工業制片體系;
于終端,觀看場景將被徹底突破,任何地方均可成為“電影院”。
當然,就目前的技術水平來說,Apple Immersive Video 存在一些負面影響,比如創作門檻過高、過于看重場景、受到設備限制等。
而且依賴 Apple Vision Pro 設備,觀眾完全與現實世界隔離,缺少了其樂融融的共鳴情緒,這需要技術進一步攻克聯機問題。
體現在互聯網行業,不出意外,國內的“沉浸視頻”廠商會很快跟風,以及愛優騰芒等視頻平臺將定制專門的頻道內容,提升平臺在終端的內容競爭力。
體現在其他行業,“沉浸視頻”也可以聯動多行業生產內容。
比如在數字文旅領域,實現“穿越”歷史、讓文物“活”起來或者與壁畫中的古人共舞,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數字中軸、“山海經”主題沉浸式數字藝術展都是典型案例;
又比如在醫療民生領域,VR 可以老年人治療阿茨海默癥;
再比如在科普教育領域,進入史前空間,“觸摸”恐龍已不是夢想。
生產工具決定生產力,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在“沉浸視頻”勢不可擋的未來,期待有更多優質內容進入大眾的視野,提升大腦的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