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驚蟄研究所 成昱
健康化的浪潮下,年輕人的“快樂水”,一次又一次地變換花樣。
春天喝玫瑰茯苓茶,三伏天喝三豆飲、四神湯,眼下秋天又換成桂圓紅棗茶……今年以來,95后女生小鄧漸漸遠離咖啡、奶茶,與同事們一起加入了中式養生水大部隊。
驚蟄研究所觀察到,如今像小鄧一樣關注傳統養生方式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小紅書平臺數據顯示,2023年10月至2024年3月期間,與“養生”有關的內容互動熱量超過2400萬。其中,“中醫養生”的瀏覽量超過6億,特別是包含“百合、山藥、枸杞、生姜、人參、黑芝麻”等藥食同源類熱詞的筆記互動量已達百萬。
與此同時,在現制茶飲行業以及便利店商超,一種以天然草本植物、水果或藥材為原料,通過煮制、萃取等工藝制成的“中式養生水”不斷涌入年輕消費者眼簾。對比無糖氣泡水掀起的年輕人養生消費風潮,中式養生水會成為新一輪養生經濟中的爆款嗎?
01 中式養生水:“難喝”但能打
驚蟄研究所在《2024新茶飲:不卷產品,卷周邊》中曾提到,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健康需求,市面上的大多數新茶飲品牌,已經基本摒棄傳統的奶粉、糖精等原料,推出不同的控糖減脂產品,包括在去年火過一段時間的中藥奶茶,都在試圖滿足“健康養生”的需求。
在上海工作的小鄧告訴驚蟄研究所,自己出于好奇嘗過一次中藥奶茶,但對產品的實際體驗并不滿意。“看了配料表確實會讓人沒有喝奶茶的罪惡感,但中藥味道很重,比想象中難喝,而且配料表只標注了類似枸杞子、茯苓、芡實這類成分,沒有標注效果,對中藥不了解的顧客可能根本不知道如何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奶茶。”
后來,對中藥奶茶保持觀望態度的小鄧,決定跟著同事一起自制養生水。在此過程中,小鄧發現市面上已經出現了一種更方便的瓶裝即飲的中式養生水。
從外觀上來看,這類中式養生水多采用塑料瓶包裝,在便利店、商超等銷售場景中,也通常和其他飲料擺放在一起。格外不同的是這類產品的包裝通常會醒目地標上紅豆、薏仁等具有養生功效的食材,來吸引具有養生需求的年輕消費者的注意。
“對我來說,可以隨時飲用是它最大的優點。在伏天時候就想喝點清涼的,奶茶不健康,喝水又沒味,像綠豆水這種,雖然口感比不上碳酸飲料或者奶茶,但勝在健康,光是8月份我就買過十幾瓶。”
相對于現制茶飲和袋泡茶對于健康的追求,瓶裝飲料的養生之路其實也蟄伏已久,2018年就已開始,目前已有包括可漾、元氣自在水、好望水在內的十多個玩家進入中式養生水行業。紅豆薏米水、紅棗枸杞水、桂圓水、綠豆水、陳皮水等產品開始在線下商超占據一席之地。
相比于口味上占據“好喝”優勢的傳統茶飲飲品,一般人很難喝明白的、帶有回甘甚至是藥材味的養生水,似乎更能喚醒中國人的“養生之魂”。這一點,在數據上也有體現。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年中國中式養生水行業發展趨勢洞察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中式養生水市場規模達到4.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50%,預計至2028年可達到破百億元規模。
在年輕消費者不斷涌現的市場需求和產品定位之間,中式養生水距離爆款似乎只差臨門一腳。
02 爆款的秘密是口味升級?
無論是此前爆火的無糖茶飲,還是前兩年被年輕人捧紅的“晚安水”“熬夜水”,亦或是口味評價兩極分化的中藥奶茶,都反映出當代年輕消費者對健康飲品的消費需求。
而對比此前出現的爆款養生水“一整根”,以及主打養生概念的現制茶飲,會發現當下流行的中式養生水的一個顯著區別,是在價格上更接近大眾消費者。
據驚蟄研究所觀察,目前“一整根”人參水產品在淘寶平臺的價格區間為13元到25元,市面上主打養生的現制茶飲單價也基本上在20元上下,僅從定價上看,二者價格都偏高;反觀主打“家常”的中式養生水,大多數品牌500ml規格的產品標價普遍為每瓶4元到5元。
售價降低的同時,養生水的口味卻在升級。
近幾年,在飲品市場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曾經擺滿貨架的“小甜水”被各種無糖茶擠出C位,而在此之前諸如東方樹葉等無糖茶還被評價為“最難喝的飲料”。
驚蟄研究所觀察到,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無糖茶口味,基本上都是沿著普洱茶、茉莉花茶、烏龍茶等品類在做創新。這是因為在農夫山泉、三得利等知名品牌的努力下,茉莉、普洱類的無糖茶產品,已經完成了基本的用戶教育。因此,采用這類耳熟能詳的茶葉品種作為產品口味的基調,能夠快速提升產品認知,降低消費者的決策成本。
但是無糖茶飲品普遍存在的苦澀、濃重的口味“缺陷”,仍然讓年輕消費者“愛而不能”。
元氣自在水產品負責人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式養生水的高頻復購用戶最關注的產品特性其實是“第一口的清爽口感”,過于濃重苦澀的口感對年輕消費者而言有些難以接受,并不是解決年輕人“喝水困難癥”的最優解,反倒是家庭中常見的紅豆水、綠豆水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除了口味和價格,功效也是年輕人購買中式養生水的主要原因。如果說無糖茶主打健康,那中式養生水則額外附加了一層養生功效,在健康的基礎上,找到了更細分的價值。
好望水聯合創始人夏明升對驚蟄研究所說道:“因為疫情之后,大家對健康的敏感度更高了,對干凈配方的產品需求也慢慢起來了。在無糖茶興起的時候,很多人會出于新奇嘗試這種有味道的、健康的水。但時間長了,口味是有階段性變化的,換句話說就是消費者需要更多的選擇,市場上必須要有更多的健康飲品去做替補。”
前瞻產業研究院的一份報告中也指出,消費者購買中式養生水的第一大原因就是看中了減肥祛濕、補血等功效。加上國人對于“藥食同源”信手拈來,中式養生水便絲滑切入養生飲品賽道。
夏明升也對驚蟄研究所表示:“消費者對薏米類的產品會比較敏感,因為在大家的心智中,薏米具有一定的祛濕減肥效果。”
至于現制茶賽道,據椿風創始人胡開基透露,其門店最受歡迎的是潤喉、祛濕、滋補這類符合傳統養生觀念的產品,比如小吊梨湯,薏米水,他還表示這兩款產品“復購率一直比較高,并且相對穩定。”
03 從小火到大眾,還差點意思
去年夏天,年輕人在公園曬背,今年夏天,中式養生水從線上各大社交媒體到線下各個便利店商超鋪開,中式加養生的buff使這一品類成為2024年的潮流密碼,但高速發展中的中式養生水也有隱憂。
從無糖氣泡水、純茶到中式養生水的熱門產品迭代,的確反映出年輕人口味越來越清淡、更注重養生功能的市場趨勢,但與整個飲品賽道相比,“養生飲品”依然是細分再細分后的產品。
一個無法忽視的現實是,當前巨大的下沉市場依然被“快樂水”所壟斷。僅僅以一、二線城市作為核心市場的養生飲品,其市場前景還需要進一步探索驗證。
對此,椿風創始人胡開基有著類似的觀點。“這個品類在消費者心智中是從0逐步起來的,雖然目前大部分消費者心智都已經認知到有養生茶這類產品,但是消費客群還不夠廣泛,認可度其實還有待繼續提升。現階段的市場挑戰在于如何擴大市場的認可度,從認知到認可是一個過程,需要產品和營銷端的努力,如何將養生產品做到好喝好看,同時有話題性便于傳播是養生茶飲品類面臨的挑戰。”
除了現制茶飲,瓶裝的中式養生水作為即時性消費品,十分倚重線下渠道的鋪設。在便利店的貨架上占有一席之地,才是瓶裝飲料真正走向大眾的標志。但就目前來看,中式養生水在線下渠道的鋪設還有所欠缺,中式養生水的出售更多還是線上為主。
不過,據驚蟄研究所了解,針對線下渠道不足的問題,元氣自在水、好望水等頭部品牌已經采取了相應的動作。
例如元氣自在水近來加大了線下商超、便利店的鋪設,入選了山姆會員店;好望水則對驚蟄研究所透露,明年會在渠道上投入更多,著重把精力放在線下網點的拓展上。同時也會給到經銷商更多的政策;而可漾則通過大規模的線下廣告投放,試圖提升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消費者關注。
此外,中式養生水要想站穩貨架,持續的口感升級也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在消費者的認知中,“無糖健康”似乎總是會和“難喝”聯系到一起。比如有網友表示,薏仁水這個名字總會讓自己想到《甄嬛傳》中的“糙米薏仁湯”。要說它有益健康,大家沒有異議,而且在電視劇里它也具有治療夢魘的功效,但是聯想到劇中“祺貴人”喝過之后的反應,會讓人覺得它難喝,因此不敢輕易嘗試。
事實上,在無糖茶、中式養生水還沒有全面普及的時候,保溫杯里的菊花茶、金銀花茶、涼茶等產品,才是“養生茶”中的主流。但消費者對這些飲品的認同感較低,尤其是在年輕消費者群體中,這些飲品往往被視為“老年人”的專屬,口味上也適應不來,因此從未成為中國飲料市場的主流。
所以,中式養生水要獲得更多年輕消費者的認可,不僅需要做到健康好喝,還需要從產品層面打破年輕人對“養生水”的傳統認知,真正把“中式養生水”打造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潮流。
在當今社會,年輕人對健康的消費需求日漸重視,所以中式養生水應運而生,成為新的消費品類。但仔細分析會發現,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其實更多停留在心理層面。
年輕人雖然選擇喝中式養生水,但并不是真的期望依賴這種飲品來改善身體狀況。當新奇的材料、功效和產品定位帶來的新鮮感消退后,中式養生水能否繼續長期吸引消費者,仍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值得肯定的是,年輕人的“養生”意識仍在全面覺醒,這給包括中式養生水在內的健康消費品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