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馮賽琪
“相對于傳統金融,由于市場化和技術革命,當前金融的形態、風險形成、監管理念和準則都發生了深刻變化?!?0月20日,在全國首屆高校數字金融案例大賽頒獎儀式上,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指出,各類新技術都在向金融學注入新的生命力。
上海金融辦副主任葛平表示,上海市政府近兩年來加快建設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已經在產業生態集聚、重大試點實施、發展環境優化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希望本次大賽能夠助力挖掘和發現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和有潛力的金融科技項目,推進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
在活動現場,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發布了一項有關金融科技人才供需的調查研究報告。
研究顯示,受訪企業最緊缺的前三項技術是人工智能(占比66.4%)、大數據(占比66.0%)和云計算(占比53.7%)。各類金融機構,不管是銀行、保險機構、券商以及其他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均熱烈歡迎擁有這類技術的人才,并且不僅大中型機構如此,小機構也同樣緊缺。此外,近年來火爆的大模型需求雖不算迫切,但也占據了一定的比例(占比29.7%),不可忽視。
企業最期望的前三類專業分別是金融工程/金融數學(占比82.7%)、計算機(占比69.1%)和軟件工程(占比65.3%)。
金融科技培訓需求呼聲高,企業培訓市場大有可為。
從培訓方式來看,有56%的受訪者希望參加企業的相關金融科技內部培訓。另一方面,從企業需求側可以看出,受訪企業最關注的一點是相關工作經驗,其次是專業和操作技能。兩者之間的需求差異表明,市場上極其需要成熟的金融科技行業企業培訓課程,以彌補較高技術壁壘與個人經驗不匹配帶來的人才缺口,以打破企業招不到、求職者進不來的職業壁壘。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落地兩項支持資本市場穩定發展的金融工具。
10月18日,央行聯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有關事宜的通知》,宣布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央行與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做好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SFISF)相關工作的通知》,向參與互換便利操作各方明確業務流程、操作要素、交易雙方權利義務等內容。
吳曉求認為,這次政策的變化適應了中國金融的發展趨勢。央行創設的基于資本市場的貨幣政策工具極富有戰略意義。將有效改變中國全社會的資產負債結構,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經濟中的需求不足,完善的法制、制度的穩定性是解決中國經濟問題的根本保證。
“同時,我們必須要從技術、金融層面推動全社會的資產負債表改善,這需要很宏觀的視野。”
他說,因為過去我們央行的穩定目標是單一的,但是今天中國央行的功能必須走向多元。其中,關心金融結構的變化、資本市場的發展以及幫助資本市場的穩定,顯然是要進入央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