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連線出行 熊逾格
編輯 | 子夜
IPO遲遲沒消息,圍繞毫末智行的猜測越來越多。
近日,《21汽車·一見Auto》的一則報道引起業界熱議。報道稱,多方獨立信源證明,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近期在內部暫時叫停毫末智行港股IPO,推遲的原因可能是毫末智行當前無圖NOH量產效果未達預期,對于股東來說并非上市最佳時機。
對此,毫末智行方面回應,消息不實。隨后,毫末智行董事長張凱親自下場辟謠,稱“毫末智行沒有暫停赴港IPO計劃,仍在進行中”,并表示具體IPO時間應該在2025年。
毫末智行董事長張凱,圖源毫末智行微信官方公眾號
毫末智行的資本化進程,持續牽動著業界神經。今年2月、4月,毫末智行分別完成了B1輪、B2輪融資,其中B1輪融資為2024年首起自動駕駛融資案,為連續兩年投融資下滑、陷入寒冬的自動駕駛產業注入一劑強心劑。
《連線出行》關注到,2021年,毫末智行曾向媒體表示,計劃在2023年實現科創板上市。2023年7月底,有消息稱毫末智行轉向尋求2024年在港股IPO,隨后被官方辟謠。
迄今為止,毫末智行尚未提交過上市材料。
2025年,自動駕駛技術或將迎來奇點時刻,新能源車企競爭也將進入白熱化階段。在毫末智行自己的判斷中,“中國高階智能駕駛搭載率將達到70%,高級別智能駕駛將成中端車型標配”。然而,距2025年不到兩個月的當下,毫末城區NOH功能仍未開啟全量推送。
彼時,毫末智行的上市之路能夠順風嗎?
1、智駕圍斗,毫末城區NOH仍需“突圍”
IT桔子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智駕行業共收獲29起投資案,金額達到125.66億元,較去年同期漲幅明顯。從技術落地角度來看,2024年被稱為“整車智能駕駛元年”,是智駕技術量產落地競爭的首個“舞臺”。
開年以來,新能源車企紛紛開啟城市NOA“攻城掠地”,戰火圍繞開城數量、“無圖”能力激烈比拼。3月,華為在全量推送無圖城區NCA領航功能;4月,蔚來全量推送NOP+城區路線;7月,理想、小鵬相繼全量推送無圖智駕功能。據不完全統計,華為、小鵬、小米、極越等大多數新能源車企都已經實現或承諾2024年底前完成城市NOA全國覆蓋。
此外,在端到端大模型技術的浪潮下,各家新勢力紛紛舉辦發布會跟進,宣布自家技術路線及落地進展。
反觀毫末智行,在去年11月第二代城市NOH智駕產品的發布會后,尚未召開過技術發布會,或公布城市NOH落地新進展、新計劃。
毫末智行“雙百計劃”,圖源毫末智行官網
當前,毫末智行城市NOH功能尚未展開全量推送,其在2022年、2023年初透露的城市NOH計劃“2024年落地100城,2025年實現100萬臺裝機量”“2024上半年落地100城,到2025年完成更大規模全景落地”已經顯得有些保守。
今年3月,毫末智行CEO顧維灝曾表示,“端到端一定是未來很重要的方向,但它不會這么快到來,我認為還是需要幾年的發展”。后續報道顯示,實際上毫末智行的端到端團隊在今年上半年才成立。
毫末智行CEO顧維灝,圖源毫末智行官方微信公眾號
半年多以來,毫末智行更多的關注點在兩輪融資上。
2月22日,毫末智行獲得成都武侯發展基金融資超億元人民幣;4月23日,毫末智行獲得九智資本、湖州長興3億元融資。對于兩筆融資,毫末智行均表示將用于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投入。
然而,毫末智行當前的最新技術進展已經顯得不再亮眼。
2023年,毫末智行曾憑借業內首個自動駕駛生成式大模型DriveGPT雪湖·海若、三款千元級別智駕產品HP170、HP370、HP570賺足眼球,今年,這三款產品已經陸續進入交付狀態。
2024年,前有押注智駕解決方案的百度Apollo發布全球首個支持L4級自動駕駛的大模型Apollo ADFM,后有華為、地平線、大疆等供應商不斷瓜分行業新項目。
當基于一塊英偉達芯片的端到端技術成為浪潮,“無圖NOA”成為車企競相追逐的標配,毫末智行“重感知、輕地圖”、“去掉激光雷達”的吸引力逐漸下降,一直以來標榜的“中國自動駕駛量產領軍者”地位變得岌岌可危。
從估值來看,毫末智行已經部分失去早年通過上述技術敘事樹立的想象力。2021年,毫末智行在A輪融資中估值超10億美元,晉升科技獨角獸;如今,參照2024年胡潤全球獨角獸榜,毫末智行的估值為78億元,排名1051位。
2、“實干家”魏建軍,對毫末智行的要求不低
于內于外,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都是對毫末智行最有話語權的人。天眼查app顯示,層層股權穿透后,毫末智行最大股東為持有34.9601%股份的魏建軍,也即這家公司的實控人。
在毫末智行成立之初,魏建軍對其寄予厚望,希望毫末智行能夠成為長城汽車在新能源轉型、自動駕駛技術浪潮中的“殺手锏”。盡管被稱為“中國版Crusie”,毫末智行卻顯得更加獨立,被賦予創業公司一般的艱苦環境與自主權,廣泛吸納頭部智駕人才。
2021年,來自百度智駕業務部的16年老將顧維灝出任CEO,“長城嫡系”老將張凱、甄龍豹以及來自華為的侯軍,擔任毫末智行董事長、CIO以及COO,組成當前的“毫末四兄弟”。
毫末智行高管團隊,圖 源毫末智行官網
在這樣的陣容下,2021年中,毫末智行成為國內首家轉向谷歌Transformer架構的智駕公司,早于特斯拉在當年帶來的“BEV(鳥瞰圖)+谷歌Transfromer”技術啟蒙,在日后城市NOA的主流架構上率先起跑。
另一方面,長城給予毫末智行的支持只多不少。
2021年9月,顧維灝公開表示,“長城本身就是一條很粗的腿”,連續數年銷量100萬輛,預計在2025年賣到400萬輛,“為什么不把長城服務好?”
彼時,毫末智行便喊出“中國自動駕駛量產第一名”的口號,而事實上,截至目前毫末智行HPilot智駕系統落地車型超20款,據官網信息,這些車型全部來自于長城汽車。
在這樣的背景下,魏建軍自然對于毫末智行有著更高水準的要求,而當后者無法滿足期待,長城便會開始尋找替代方案。
今年3月,長城汽車傳出消息,引入端到端智駕供應商元戎啟行作為智駕合作方,今年計劃落地三款車型;近日,智駕供應商Momenta也傳出消息,已獲得長城端到端方案的一個車型定點。
長城追逐智駕技術已久,自2020年便提出咖啡智駕“331”計劃,期望在2023年成為智駕領導者。如今,在智駕浪潮不斷升級的背景下,長城智駕的聲量越來越不起眼,信奉“實干”的長城掌門人魏建軍有些“坐不住”了。在智駕能力展示上,一個明顯的信號是,魏建軍親自下場站臺。
魏建軍發布長城魏牌藍山智駕全新版,圖源魏建軍視頻號
4月,魏建軍親自首次下場直播,展示長城汽車魏牌藍山無高精地圖城市NOA功能;8月,長城魏牌藍山智駕全新版上市,魏建軍在演講中稱:“長城的智駕完全有資格排在第一梯隊”。
據媒體報道,這款展現長城汽車智駕水平的車型,背后的智駕供應商并非毫末智行,而是元戎啟行。顯然,由于毫末智行在城區NOH落地、端到端技術落地上的進展緩慢,蛋糕的一部分已經被分走。
3、要上市,毫末智行至少要讓長城“滿意”
成立至今,毫末智行共完成6輪融資,公開融資金額超16億元。
除去長城汽車作為大股東完成的天使輪融資,毫末在后續幾輪融資中獲得過美團、首程、高瓴、京西、中銀等眾多機構青睞,并在今年獲得成都、湖州兩地產業基金的加持,稱得上“資本的寵兒”。
毫末智行至今融資歷程,圖源天眼查app
如今,在長城開始尋求外部供應商的背景下,毫末智行失去的恐怕除去“靠山”,還有一并的“光環”。從這方面來說,當下絕非毫末尋求上市的好機會,而是急切需要證明自身實力的攻堅期。
2023年4月,毫末智行董事長張凱曾透露,毫末智行已與3家主機廠簽訂定點合同,項目已在交付中。今年4月,據《晚點Auto》,毫末在2024年新獲得兩家主機廠合同,其中包括一家頭部主機廠的量產訂單。
然而,上述項目至今未傳出新進展,結合當前毫末智行智駕落地情況,同樣指向這家公司在2024年NOH落地計劃上可能的不順。
時隔六年,魏建軍重現新車發布會,稱魏牌藍山把他“驚到了”,認為端到端智能駕駛在藍山的推出,標志著長城汽車的一大進展。魏建軍本人對于端到端的認可,以及對于長城智駕最高水平的確認,無疑壓縮著毫末智行的生存空間,也驅動著后者向新趨勢進軍。
據《21汽車·一見Auto》,毫末智行正在大力招人,以追趕端到端浪潮,量產無圖城市NOH,開放高端崗位多達十余個,職級在H4級以上,作為對比,毫末智行CEO顧維灝的職級為H7級。
《連線出行》關注到,在招聘網站上,毫末智行招聘崗位多達128個,工作地點分布于保定、深圳、北京。其中月薪5w以上,要求工作經歷5年以上的崗位達到19個,這些高端崗位主要集中于算法方面。
毫末智行招聘高端崗位,圖源BOSS直聘
想要在上市之路上順利前行,毫末智行必須克服數道難題,展現更多說服力。
首先,毫末智行需要證明自身智駕實力,在智駕城市NOA競爭中展現技術優勢及落地水平,給出實實在在的成績單;其次,毫末智行需要更有想象空間,在端到端大模型技術路線的火熱下,給出業界期待的新敘事與前景;最后,毫末智行需要完成在長城車型之外的落地,由第三方客戶、市場完成真正的檢驗。
這些挑戰恐怕同樣是魏建軍希望看到的。如果說長期以來,毫末智行的課題之一是,擺脫對長城的依賴。當下,對于毫末智行的困境,更清晰的表述恰恰相反:首先要讓長城汽車“滿意”。
來源:連線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