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快刀財經 朱末
商界里有句名言“女人和孩子的錢最好賺”,但現(xiàn)在,這個屢試不爽的金法則,似乎失靈了。
就在最近,網紅周揚青發(fā)布淘寶女裝店全場清倉通告,稱“因適應市場環(huán)境及公司戰(zhàn)略方向的改變,決定進行業(yè)務調整”;無獨有偶,網紅張大奕也在微博發(fā)布長文,宣布“吾歡喜的衣櫥”在內的3家淘寶女裝店無限期延遲上新,透露因退貨高、成本大和利潤薄等原因被迫閉店,而其巔峰時期,一年銷售額達3個億。

眼看雙11將近,本應是發(fā)力賣貨的黃金時間,各路網紅女裝店卻紛紛選擇關張,實在太過反常。但如果把時間線再拉長一些,就會發(fā)現(xiàn)一切早有征兆。
今年5月,在淘寶有著550萬粉絲的商家“少女凱拉”被曝卷款跑路,辦公地點人去樓空,被“少女凱拉”拖欠貨款的有200多家商家,總欠款超過3000萬元。
到了7月份,擁有40余萬粉絲的淘寶女裝店“The Bubble”發(fā)布閉店通知,進入清倉階段;緊接著,有著55萬淘寶粉絲的“沉入深藍LOSVLUE”也開始“全店甩賣”,絕大多數(shù)服飾的售價為幾十元。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年初至今,已有數(shù)十家粉絲超百萬的淘寶金冠女裝店鋪閉店或停止上新,比如“鹵鹵lulu”“復古大爆炸”“蘇菜蘿卜Studio”等。

除了淘寶平臺外,一些抖音女裝店鋪也在今年宣布閉店,其中包括擁有500萬粉絲的頭部店鋪“羅拉密碼”。在此之前,“羅拉密碼”曾創(chuàng)下單場直播銷售額接近1億元的戰(zhàn)績,但在今年的清倉直播中,主播們連播9小時,最終的銷售額僅為幾百萬元,與過往差距懸殊。
有店主無奈表示,銷量高不代表毛利高,產品同質化并大量供應的情況下,平臺間的內卷引發(fā)“全網最低價”的惡性競爭,“店鋪之間為了搶訂單、爭客戶,你賣30元,別人就敢賣27元,利潤有時低到一件衣服只能賺一兩元錢,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和精力去卷,閉店退出是一種及時止損的方式。”
誰能想到,曾經日進斗金的網紅女裝電商,如今卻變成了高危品類。都說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昔日的造富神話,已隨著時代的風起云涌,一去不復返。
01 乘著電商東風興起,網紅女裝無往不利
任何商業(yè)模式的崛起,都和時代消費趨勢有關,網紅女裝店也不例外。
相比于普通的女裝網店,圍繞網紅為核心運營的女裝店之所以能殺出重圍,很大程度上是挖掘了網紅電商的IP紅利。
十多年前,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興起,用戶獲取信息的渠道從傳統(tǒng)的線下廣告和平面媒體逐漸向社交平臺轉移,普通消費者對穿搭還沒有概念,網上購物時常常對著一頁頁的服飾圖片無從下手。
彼時,作為《瑞麗》等雜志合作模特的張大奕,時常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獨特穿法,恰好填補了年輕女性追求時尚著裝的需求,在成為小有名氣的“穿搭博主”后,張大奕順勢開設了女裝店“吾歡喜的衣櫥”。

比張大奕更早“出道”的雪梨,也是從面向年輕女性用戶的“網紅”起步的。從2011年開始,雪梨便開始經營微博賬號,并積累了大量的粉絲,逐漸形成了對淘寶店的引流。
巧的是,淘寶當年正在發(fā)力推廣名叫“淘女郎”的重點項目,名義上是模特展示平臺,讓模特與網店進行深度接觸合作,實際上變相推動了電商屆最早“種草”業(yè)務的誕生。后來的事實也證明,這種“以人帶貨”的模式可以更快占據(jù)消費者的心智,也能夠更直接地促進銷售轉化。
天時地利人和,張大奕、雪梨、林小宅、趙大喜、滕雨佳等淘女郎,成了第一批吃到“種草”紅利的佼佼者,賺起了電商時代顏值變現(xiàn)的第一桶金。這個時期的“網紅”,還沒有貶義色彩,代表了一種具有仰望性質的審美標桿,為無數(shù)女孩提供了學習、模仿的對象。
到了2014年,雪梨的“錢夫人”已經成為金冠淘寶店;2015年,雪梨與合伙人錢昱帆成立了網紅孵化公司“宸帆電商”,隨著業(yè)績的水漲船高和業(yè)務版圖的擴大,宸帆電商估值一度高達10億元。
2016年,張大奕創(chuàng)辦的網店成為淘寶“第一家雙十一銷量破億”的女裝店。隨后,阿里以3億元人民幣,入股張大奕所在的杭州如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為第四大股東,在張大奕的網紅效應加持下,如涵控股順利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網紅經濟第一股,張大奕以13.5%的持股,身家逼近6億元人民幣,實現(xiàn)財務自由。
加上那些年的服裝市場主打快時尚潮流,網紅女裝店緊跟風口,開啟“打板大牌服裝模式”,得以憑借更低的價格、更快的上新、更多的款式占領市場,漸漸地,網紅女裝成了淘寶最成功的品類之一。
既有粉絲追捧,又有平臺加持,這一時期的網紅店簡直無往而不利,新品上架即售罄成為店鋪常態(tài)。然而,火熱的表象下,許多致命問題被刻意忽略或掩蓋,為日后網紅女裝店的式微埋下了伏筆。
02 問題爆發(fā)由盛轉衰,賣得越多虧得越慘
網紅店的出圈,靠的是紅人的影響力和穿搭風格,但隨著消費者審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對品質的追求,這種“優(yōu)勢”反而成了劣勢。
雖然網紅們擅長營銷,但在產品開發(fā)端,幾乎沒有太多專業(yè)度可言。隔行如隔山,很多網紅并不清楚設計、面料、打板等專業(yè)知識,大多由工廠或檔口老板來負責指定樣衣制版,供應鏈一般聚集在浙江,比如海寧許村、九堡等。
從流程上來說,樣衣做好后,合理的做法應該是多找不同身材的人試穿不同尺碼,再做改進,但對于需要快速出貨的網紅店來說,顯然做不到這點,因此很多網紅女裝店干脆只做小碼,或者均碼。
加上走的是快時尚路線,“抄襲爆款”又成了網紅女裝店的重災區(qū)。要知道,開發(fā)原創(chuàng)的周期基本在1-2個月左右,如果還要申請專利,時間就要更久,對于追求上新頻率的網紅女裝店來說,遠不如直接抄款來得輕松,當“劣幣驅逐良幣”的做法成了主流,女裝市場也變得越來越同質化。
而為了降低售價,同時用更低的成本換取更多的盈利空間,網紅女裝店的服裝材質和細節(jié)通常經不起推敲。比如聚酯纖維,經由不同的紡織工藝,可以做成雪紡、仿醋酸等不同品類,但是很多網紅店要么只標面料的名稱,要么只標成分。
即便“漏洞百出”,但網紅店自有一套應對辦法——網紅女裝店的模特們,清一色有著漂亮臉蛋和纖細身材,加上燈光、濾鏡、修圖一頓操作,再粗糙的衣服也能華麗變身,如果打上“獨家”、“原創(chuàng)”等標簽,價格還能翻幾倍。
當這樣將缺點隱藏起來的衣服到了消費者身上,踩雷是十之八九。有網友吐槽,買網紅店的衣服像開盲盒,運氣好可以拿到一件材質和款式與模特圖有八成相像的衣服,運氣不好,得到的就是一件與圖片完全無關的“抹布”。
演變到后來,“每天得罪一個網紅女裝店”甚至成為測評博主的熱門選題,消費者干脆通過在測評中看到的真實細節(jié)來進行“避坑”。
貨不對板的糟心購物體驗下,退貨率自然節(jié)節(jié)攀升,從早年的20%到了如今的80%。另據(jù)統(tǒng)計,自2019年到2023年,國內快遞行業(yè)的“電商逆向件”年復合增長率為22.7%,也反向印證了電商退貨率激增的事實。

退貨率的居高不下,影響的不只是庫存,還會提高其他成本,包括物流、倉儲,以及負責包裝的人工費用。對于網紅女裝店來說,也意味著資金鏈周轉的難度,呈幾何級數(shù)地上升。
有女裝店主算了一筆賬,自己所經營的店鋪,一件衣服平均會來回發(fā)3次,單次快遞費4元,運費險4.8元,包裝費1.2元,重新熨燙加人工費用2元,單次發(fā)貨成本就達到12元,發(fā)貨三次的成本最低也要36元。
而店鋪一件商品進價35元,活動價也就69元,一旦被退貨兩次,算下來光是物流成本就已經虧本,這還不算包括被穿過弄臟、無法二次售賣的損耗。
到最后,女裝行業(yè)陷入了一種規(guī)模悖論,規(guī)模越大,退貨堆積如山,虧得就越慘。
03 惡性循環(huán)還在繼續(xù),倒閉潮僅僅是開始
無奈之下,為了應對高退貨率,網紅女裝店紛紛采用預售模式,將預售期設置為5-30天,來緩解資金壓力和分散庫存風險。

所以,消費者看到的庫存現(xiàn)貨,其實都是商家虛標的數(shù)字,比如一場直播某個單品賣了1000件,商家會按照50%的折中退貨率只備貨500件,往往第30天的還沒發(fā)貨,第5天那一批的訂單已經被退回來了。
通過預售期,商家采用分批次發(fā)貨形式,第一批退貨回來的服飾,只要不臟不破的,重新熨燙下包裝,再發(fā)給第二批用戶。而且,如果消費者收貨時間比預售期早,商家還會美其名曰“我們?yōu)槟惚M快趕制了”。
這種模式當然利好商家,但顯然與消費者的預期相悖。“超長預售”所需的漫長等待讓新衣服變成了過氣款不說,辛苦盼來的衣服,很多都有“穿著痕跡”,比如兜里有東西,衣服上有污漬等。
或許是消費者的怨氣太大,前兩年大促期間,淘寶、京東、快手等平臺相繼宣布取消“預售模式”,以“簡單、直接”為賣點,將想要靠預售模式降低退貨風險的商家,打得措手不及。
如果說過去的電商平臺政策更側重于商家,在如今的內卷環(huán)境下,為了爭奪存量用戶,電商平臺的天平不斷向消費者傾斜,強制運費險、僅退款和一鍵比價已經是平臺標配,它將用戶的嘗試成本不斷降低,卻疊加給商家更大的壓力,價格戰(zhàn)越打越激烈,虧損窟窿越來越難填。
不管是偏小到引發(fā)身材焦慮的女裝尺碼,還是動輒十天半個月的預售期,更或者是展示樣衣和實際商品“判若兩衣”的落差感,最終都成為壓垮網紅女裝店的一根根稻草。
混亂之中,有人選擇跑路,“少女凱拉”連夜蒸發(fā),只剩下哭訴無門的供貨商們;也有人選擇重啟戰(zhàn)場,宣布關店的周揚青,就在2021年創(chuàng)立了美妝品牌,并于去年拿到了雅詩蘭黛的投資。
從引流潮流到被潮流拋下,網紅女裝店已不再是“香餑餑”。“女人的衣柜里,永遠缺一件衣服”,消費者的需求依然旺盛,但可悲的是,消費者永遠買不到商家展示的那一件。
商家對退貨率叫苦不迭,認為消費者太過挑剔,還習慣利用七天無理由鉆空子;消費者則有消費者的委屈,認為自己不僅是預售的受害者,還經常買到各種色差大、面料與承諾不符、走線不平整的“冤大頭”衣服。
怎么都無法找到平衡點的女裝生意,似乎成了無解的難題。或許,網紅女裝店的倒閉潮,僅僅是個開始。
參考資料:
1.虎嗅APP《遭反噬的網紅女裝》
2.三節(jié)課《從張大奕到周揚青,網紅女裝店為啥在雙11前關店?》
3.李東陽朋友圈《退貨率80%!網紅女裝店集體倒在“雙11”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