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酒周志
拋開香型故事,轉而盯上度數,今世緣正以“第一”的營銷策略,試圖搶奪話語權。
不久前,今世緣宣布發布濃香·國緣2049,由于定位42度、建議零售價1599元,該款產品也被視為其錨定中度高端白酒市場的一個重要動作。
需要提到的是,盡管國緣四開此前拿下了“‘銷量第一’生產機”弗若斯特沙利文的“中國中度高端500元價格帶白酒銷量第一”,但結合中度酒度數標準、“第一”營銷是否合規、500元是否屬于高端等維度的考慮,強行給自己貼上“銷量第一”的今世緣,引起了不少爭議。
在這些爭議的背后,或是后百億時代下的今世緣,對于不進則退的焦慮。
發力“第一”營銷的背后
去年剛拿下百億的今世緣,為何突然要圍繞度數做文章,并執著于“第一”營銷?
戰略定位專家、福建華策品牌定位咨詢創始人詹軍豪告訴酒周志,今世緣的做法,無非是試圖以此說服市場、培育消費者,在消費者心智中,銷量第一或排名靠前的品牌往往被視為品質可靠、值得信賴的選擇,通過爭奪行業排名,酒企可以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強化市場地位,吸引更多消費者關注和選擇。
按照今世緣的計劃,公司在今年沖擊122億、明年沖擊150億。2024年半年報顯示,今世緣上半年進度條已完成六成。但資本市場卻對此番利好持保留態度,半年報發布后的8個交易日,今世緣市值蒸發接近70億元。
市場仍存在疑慮,新市場的空間在哪?
想要增收,無非兩處:一是增量,即走出江蘇,拓展更多的市場;二是增價,靠強大的品牌力搶占消費者高端心智。
從市場來看,今世緣省內省外的表現猶如冰火兩界。
省內市場高歌猛進。對比蘇酒老大哥,兩者在省內的營收差距從2018年的3.5倍已經縮小到2023年的1.5倍,差距縮小到50億。
酒類分析師、知趣營銷總經理蔡學飛指出,今世緣的快速增長優勢在商務、婚喜等宴席市場的突破,以及包括國緣、今世緣、高溝在內的眾多產品線,對于渠道較高的激勵政策、在目前存量擠壓市場環境下在傳統代理渠道之外積極拓展專賣店、電商等銷售,從而完成了企業省內的匯量式增長。
據了解,今世緣為打開其在宴席場景的開瓶率,加強鏈接省內餐飲企業,例如,通過與江蘇省內的餐飲業合作,舉辦“緣聚團圓宴”等活動,提高了產品在宴席中的曝光度。
然而,省外市場遲遲不見起色。
自2014年上市之初,今世緣便提出全國化發展的戰略布局。為拓展省外市場,今世緣嘗試過多種方式,例如外延并購、廠商聯合等。盡管其省外經銷商的數量超過省內,但成效甚微。
截至2023年底,其省內經銷商有499家,省外有562家,省外經銷商占比為53%,貢獻的營銷不足8%。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今世緣在省內的成功,得益于綁定了當地有實力的大商,畢竟今世緣部分高管之前系當地政府官員,但這些優勢難以復制到省外。
從品牌力來看,今世緣的品牌存在先天不足。
白酒全國化布局,需要高端品牌的調性,比如“茅五洋瀘汾”已成為一線品牌的企業都有著全國化用戶心智。但今世緣沒有全國化的品牌心智,歷史上,今世緣并非8大名酒之一,全國范圍內知名度尚小。
國緣品牌,破局“利刃”?
復盤茅五瀘等白酒領頭軍的全國化歷程,不難發現,高端大單品起到了很大助力。這些具有強大市場號召力的高端大單品,如飛天茅臺、普五、國窖1573等,不僅成功搶占消費者心智、提升品牌認知,還加速品牌全國化進程。
反觀今世緣,雖然具備較扎實的釀酒工藝,但缺乏高端大單品。想要填補這一空白,就要通過差異化的創新策略突圍,這恐怕也是其將國緣作為突破點的關鍵。
在“染醬即火”的2019年,今世緣順勢推出國緣V9,自創香型“清雅醬香”;去年又推出千元級新品“國緣六開”,主打柔雅兼香型;再到此次高舉高打的“中國中度高端白酒500元價格帶單品銷量第一”國緣四開,希望以此強化市場地位。
要實現產品的高端化,離不開高品質產品的支撐,這意味著酒企需要加大對產能,特別是優質基酒產能的生產投入。實際上,今世緣早在多年前便開始著手規劃產能擴張,為高端化競爭進行儲備。
自2013年起,今世緣就開始了釀酒車間智能化改造及酒質提升項目,并在2016年項目落成投產;再到2019年至2023年間對半機械化車間的智能化改造與擴能;今世緣的產能穩步增長,2020年和2022年、2023年,原酒產能分別達到2.7萬噸、3.5萬噸和4萬噸;2024年,南廠區新建2萬噸濃香型產能于3月投料,剛過去的9月,今世緣又舉行20000噸釀酒項目開釀儀式,產能擴充至約6萬噸。
看起來,萬事俱備,只欠爆款。但從結果來看,國緣品牌能否突圍,還有待市場檢驗——
一是價格存在倒掛情況。 以42度500ml的國緣四開為例,市場指導價為588元,而在京東、天貓等官方旗艦店,價格區間在455元-485元,而在拼多多,不到400元即可成交。
二是國緣品牌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定位較為模糊。 行業觀察人士陳宜告訴酒周志,國緣目前的產品線較為混亂,V系列、K系列、開系列等不同系列對應不同的香型,導致消費者心智較為混亂,缺乏統一的品牌心智鏈接。
在社交媒體上的一些討論中,當涉及到禮品選擇時,很多非江蘇省內的網友表示,從品牌知名度角度來看,國緣并不在他們的候選清單中。
中度酒,能圓夢嗎?
國緣為何此次急欲貼上“中度酒”標簽?這能否成為高端化和全國化目標增添動力?
酒業咨詢機構于瑞定位認為,中度高端(500-1000元)白酒正在形成一個千億級的市場規模。
包括蔡學飛在內的行業人士看來,從品質屬性來看,對于低度酒,又相對保持了酒品口感的純度與風味;相對于高度酒,中度酒擁有更好的飲用口感與體驗,舒適性也比較好,符合消費者目前健康、利口輕松的飲酒趨勢,為今世緣等區域酒企在目前存量市場開辟了新的細分增長市場,符合企業的長期發展利益。
實際上,各大酒企早已瞄準中度酒這一賽道搶奪話語權,各種定位層出不窮。
中秋前夕,洋河推出被譽為“中國中度酒王,綿柔濃香典范”的“5A精品夢之藍”,重新定義“中國中度酒王”;五糧液45度則在今年5月煥新上市,定位“中國高端中度白酒引領者”;2018年,古貝春集團發布古貝元·白版46度中度醬香型白酒,定位于“中國中度醬香白酒倡領者”;同一年,國緣也將自己的定位升格為“中國中度高端白酒領導者”。
酒企發力中度酒營銷,更重要的是從經銷商的角度來看,酒水行業研究者歐陽千里向酒周志分析道,“對于經銷商而言,談及中度,記住的則是‘中度酒品類’,恰如當年洋河的‘綿柔品類’,所以國緣力推‘中度酒’的差異化吸引的是經銷商,從而助力其業績的快速增長。”
龍騰虎躍品牌策劃機構董事長紀家晶表示,中度酒實際上也可以算作是白酒的一個亞品類,只是這個亞品類是以度數來區分,而原來的亞品類是以香型(特點)來區分的,本質上都是為了契合消費者對白酒產品的需求。
然而,市場中也有不同的聲音認為,以國緣為代表的酒企另辟中度酒新賽道,并沒有那么輕松。
一方面,中度酒并非全新概念,不過是“翻紅”,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汾酒等巨頭同樣都有40多度的中度酒產品,并且具備充足的基酒儲備和研發能力。
相較于全國名酒的品牌影響力和體量優勢,區域酒企如果繼續采用低度化的敘事,可能難以迅速建立起競爭優勢。
另一方面,消費者對中度酒的定位并無感覺,無非是比高度感覺負擔低,比低度更有酒感。
歐陽千里指出,對于中度酒的概念,消費者認可的是品質,而非高度、低度甚至中度酒。
對此,陳宜持有相同觀點,認為僅靠降“度”難以在競爭中突圍,還需要在產品、渠道、營銷等進行全方位的布局和調整。
靠差異化香型難以打開全國化市場,在當前激烈的酒業存量競爭中,靠中度酒營銷的國緣品牌能否成為今世緣手中的“利刃”,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