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被冷落的BBA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被冷落的BBA

眼看自己就要被取代,BBA才終于坐不住了。

圖片來源:界面圖庫

文 | 青橙財經 青蟹

編輯 | 六子

前兩天,奔馳旗下的邁巴赫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原因是車主花費215萬元購買該汽車后,結果才提車2天就發現車內有異響,幾天后車內又出現漏水情況,無奈只能用三色雨布封頂。

讓奔馳頭疼的不止這一件事,作為BBA(奔馳、寶馬、奧迪)成員之一,今年的奔馳和其他兩個成員一樣,在中國市場遭受挫折,三家車企同時陷入銷量下滑的困境,導致收入、利潤呈現雙降趨勢。

對此,寶馬方面曾解釋稱,國內電動車生產商的快速崛起侵蝕了自身的市場份額。為了改變現狀,這兩年BBA一直在轉型電動化,希望用魔法打敗魔法,但姍姍來遲的BBA要想日進千里又談何容易。

01 失速的BBA

稱霸中國豪車市場幾十年后,BBA走上了下坡路。

2024年上半年,BBA在國內市場銷量紛紛走低。其中,奔馳350705輛,同比大跌10%;寶馬363998輛,同比下滑5%;奧迪329556輛,同比降低3%,這還是在大降價的情況下。

中國市場銷量不佳對其整體業績產生很大負面影響。

財報數據顯示,奧迪2024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約309.39億歐元,同比下滑9.5%;奔馳營收同比下滑4%至726.16億歐元,寶馬則同比下滑0.7%至735.58億歐元。利潤表現更差。奧迪營業利潤同比下降42%,寶馬凈利潤同比下降14.6%,奔馳凈利潤也同比下降了20%。

直到今年第3季度,這種情況依然沒有好轉。

在BBA遇冷之際,同樣走高端路線的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卻受到熱捧。

今年上半年,理想汽車銷量為188983輛,同比勁增34%。背靠華為的問界則緊隨其后,銷量為180568輛,同比暴漲633%。極氪87870輛,同比翻番大漲115%;此外,蔚來等車企也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給BBA帶來危機的不僅是這幾個品牌,而是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

相比燃油車,新能源汽車有先天優勢。前者機械結構復雜,需要定期更換機油、濾清器等,維護成本較高,后者電動機結構簡單,維護主要集中在電池管理系統和軟件更新,長期使用成本相對較低。更重要的是,在碳中和目標下,政策一直在助推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

這也是各大新能源汽車品牌入局發力該行業的原因。

天眼查顯示,早在2015年,蔚小理等品牌就相繼成立,之后便按照市場訴求,在配置、價格、技術等各方面持續內卷。

圖源天眼查

用戶關心續航問題,各品牌就增大電池容量。到了2023年,純電動車安裝100kWh大電池包上車已經不再是稀罕事;被用戶吐槽汽車只有速度沒有駕駛操控性能,各品牌便開始加量推出后驅、雙電機四驅等車型。

價格更是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的殺手锏。這幾年,各品牌為了爭奪市場,已經將產品定價打到8萬元以下,甚至喊出“電比油低”的口號,與BBA這些以燃油車為基本盤搶用戶。

而在國產新能源汽車卷生卷死的這些年里,BBA卻一直在吃燃油車的“老本兒”,直到市場份額被逐漸吞噬。

根據乘聯分會統計數據,今年7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零售銷量占比首次超過50%,8月,全國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進一步增至54%。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就曾對此評價道,新能源汽車正在快速取代傳統燃油車,二者之間形成了此長彼消的替代關系。

眼看自己就要被取代,BBA才終于坐不住了。

02 BBA轉型新能源

2021年,奧迪CEO在公開場合表示未來是屬于電動化時代的,并開始向這個方向轉型,甚至宣布將在2026年推出最后一代燃油車。同樣開悟的還有寶馬、奔馳,兩家車企同樣在2021年前后相繼開啟電動化。

為了順利轉型,BBA沒少砸錢。

2023年,寶馬研發成本大增13.8%,上升至75.38億歐元,主要用于電氣化、數字化以及自動駕駛等新技術方面的投入;奔馳2023年的研發成本更是突破百億;奧迪則計劃于2028年前投入410億歐元,其中295億歐元將用于純電動汽車與數字化領域的研發。

在此期間,BBA推出了多款新能源汽車。

寶馬旗下的 寶馬i3 、 寶馬i4、 寶馬i5、 寶馬iX1 、 寶馬iX3,奧迪旗下的奧迪Q4 e-tron、奧迪e-tron GT、RS e-tron GT、e-tron,奔馳旗下的奔馳EQA、奔馳C350e和奔馳GLC 350e等車型均已上市。

為提高銷量,BBA積極推動旗下新能源汽車參加價格戰,并且給出了很高的折扣。折價最高的車型之一寶馬 i3一度將35.39 萬元的裸車指導價砍半,上險后的落地價從去年的 25 萬左右降至20 萬元以內。奔馳 E 級、奔馳 C 級的起售價也一度較指導價低約 10 萬元。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截止目前,轉型新能源的奧迪、奔馳并沒有做出什么成績。據悉,2023年,奔馳旗下的新能源汽車在中國銷量僅有3萬多輛。奧迪更慘淡,2023年上半年,公司銷量最好的Q4 e-tron銷量僅8982輛,不及國內頭部新能源汽車的單月銷量。

三家車企中,只有寶馬在新能源領域有所收效。

此前,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稱,2023年,公司在中國售出近10萬輛BMW純電動車,同比增長138%,并表示寶馬集團純電車型最大的增量來自中國市場。但與理想、蔚來等國內頭部新能源車企相比仍有差距。同年,這兩家公司汽車銷量分別達到了37.6輛、16萬輛。

不過,BBA新能源汽車競爭不過國產品牌也情有可原。

由于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布局較早,并且一直堅持高昂的研發投入,如今這些國產新能源品牌已經在諸多方面領先,《2024麥肯錫中國汽車消費者洞察》報告就提到,中國汽車工業在電動化與智能化上“一日千里”。

相比之下,BBA有些落后。

以定位大中型轎車的奔馳EQE為例,雖然在尺寸上有一定優勢,但在智能座艙、輔助駕駛以及三電、性能部分等基礎配置上,還不如價格更低的蔚來ET5。比如,奔馳EQE采用的是單電機后驅,而高配的蔚來ET5采用的是雙電機四驅驅動方式。

從數據來看,新能源汽車市場也一直是國產品牌的天下。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1-9月,中國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滲透率達到了49.9%,并且還在持續增長。

即便是寶馬,在與國產新能源汽車的競爭中也處于下風。2024年9月新能源轎車銷量排行榜顯示,在所有BBA車型中,表現最好的寶馬i3僅以2355輛排在了第58位。其余幾乎均為國產新能源汽車。

03 左右橫跳的BBA

在燃油車和新能源車“雙廢”的情況下,BBA也曾試圖先用低價保住市場份額。2023年,BBA在市場價格戰打響半年之久后,終于放下身價參與其中,開啟“降價大甩賣”。

雖然是被迫加入,但從降價力度來看,BBA的野心不小,全年折扣率高達17.66%,遠高于行業15.7%的平均水平。當年,寶馬在華交付 82.5 萬輛,同比增長 4%。雖然增幅不高,但也實現了降價保份額的目標。

這也給了BBA繼續加碼價格戰的信心。

在更加內卷的2024年,相較于指導價,奧迪旗下的A4L、奔馳 C 級等主流中型轎車的折扣率一度超過25%,奔馳 A 級、寶馬 X1 等豪華品牌 20 萬元價位車型的折扣率也高于 35%。

但降價帶來的不全是好處。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在發文指出經銷商生存困境時就提到,價格戰導致經銷商越賣越虧,經銷商經營困難則會導致車企渠道收縮。

以寶馬為例,上個月,G.A.旗下經銷商就因為資金鏈斷裂,無法給寶馬及其關聯公司的正常支付款項。寶馬最終只能收回對G.A.集團旗下9家4S店、2家快修店及1家城市展廳的授權。

(寶馬與G.A.集團解約書)

就連BBA最大的優勢——消費者心中的“門面”也開始動搖。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6 月寶馬二手車保值率環比下滑 3%,寶馬 X3 的保值率低于蔚來 ES6。有車主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稱,“落地價 31 萬的寶馬 i3 ,開了一星期后想換成寶馬 ix3,銷售估價 21 萬元。”

更重要的是,在新能源已經趨勢的情況下,BBA的降價策略也留不住用戶了,今年上半年,BBA銷量開始出現下滑情況。

吃力不討好曾讓BBA短暫放棄價格戰,今年7月,BBA開始回調價格。但卻在八月換來了銷量斷崖式下跌。其中,寶馬在中國市場的總銷量銳減至3.48萬輛,與去年同期的約6萬輛相幾乎減半,奧迪、奔馳的銷量維持在4.5萬輛左右,同比也下降了一成多。

無奈之下,9月中旬開始BBA只能硬著頭皮繼續“降價大甩賣”。奧迪A8L從118.68萬的官方指導價降至79.24萬,降幅高達33%,奧迪EQC在宣傳中最高降價更是達到40萬,從豪華區間一下進入親民區間。

寶馬經銷商甚至把寶馬“降價促銷”的廣告牌豎到了不相鄰的問界的店門口。廣告打到這種程度,說明寶馬真的急了。

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對于BBA來說,只有推出優質的新能源汽車,盡快實現轉型才能翻盤。

BBA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今年,奧迪全球CEO高諾德在今年的北京國際車展上進一步表示,會逐步把純電技術和智能網聯技術引入中國市場,并且依然提供非常強勁的插電式混動汽車。寶馬、奔馳也稱將進一步投資新能源汽車。

畢竟,新能源已是未來趨勢,順勢而為一定沒錯。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被冷落的BBA

眼看自己就要被取代,BBA才終于坐不住了。

圖片來源:界面圖庫

文 | 青橙財經 青蟹

編輯 | 六子

前兩天,奔馳旗下的邁巴赫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原因是車主花費215萬元購買該汽車后,結果才提車2天就發現車內有異響,幾天后車內又出現漏水情況,無奈只能用三色雨布封頂。

讓奔馳頭疼的不止這一件事,作為BBA(奔馳、寶馬、奧迪)成員之一,今年的奔馳和其他兩個成員一樣,在中國市場遭受挫折,三家車企同時陷入銷量下滑的困境,導致收入、利潤呈現雙降趨勢。

對此,寶馬方面曾解釋稱,國內電動車生產商的快速崛起侵蝕了自身的市場份額。為了改變現狀,這兩年BBA一直在轉型電動化,希望用魔法打敗魔法,但姍姍來遲的BBA要想日進千里又談何容易。

01 失速的BBA

稱霸中國豪車市場幾十年后,BBA走上了下坡路。

2024年上半年,BBA在國內市場銷量紛紛走低。其中,奔馳350705輛,同比大跌10%;寶馬363998輛,同比下滑5%;奧迪329556輛,同比降低3%,這還是在大降價的情況下。

中國市場銷量不佳對其整體業績產生很大負面影響。

財報數據顯示,奧迪2024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約309.39億歐元,同比下滑9.5%;奔馳營收同比下滑4%至726.16億歐元,寶馬則同比下滑0.7%至735.58億歐元。利潤表現更差。奧迪營業利潤同比下降42%,寶馬凈利潤同比下降14.6%,奔馳凈利潤也同比下降了20%。

直到今年第3季度,這種情況依然沒有好轉。

在BBA遇冷之際,同樣走高端路線的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卻受到熱捧。

今年上半年,理想汽車銷量為188983輛,同比勁增34%。背靠華為的問界則緊隨其后,銷量為180568輛,同比暴漲633%。極氪87870輛,同比翻番大漲115%;此外,蔚來等車企也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給BBA帶來危機的不僅是這幾個品牌,而是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

相比燃油車,新能源汽車有先天優勢。前者機械結構復雜,需要定期更換機油、濾清器等,維護成本較高,后者電動機結構簡單,維護主要集中在電池管理系統和軟件更新,長期使用成本相對較低。更重要的是,在碳中和目標下,政策一直在助推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

這也是各大新能源汽車品牌入局發力該行業的原因。

天眼查顯示,早在2015年,蔚小理等品牌就相繼成立,之后便按照市場訴求,在配置、價格、技術等各方面持續內卷。

圖源天眼查

用戶關心續航問題,各品牌就增大電池容量。到了2023年,純電動車安裝100kWh大電池包上車已經不再是稀罕事;被用戶吐槽汽車只有速度沒有駕駛操控性能,各品牌便開始加量推出后驅、雙電機四驅等車型。

價格更是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的殺手锏。這幾年,各品牌為了爭奪市場,已經將產品定價打到8萬元以下,甚至喊出“電比油低”的口號,與BBA這些以燃油車為基本盤搶用戶。

而在國產新能源汽車卷生卷死的這些年里,BBA卻一直在吃燃油車的“老本兒”,直到市場份額被逐漸吞噬。

根據乘聯分會統計數據,今年7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零售銷量占比首次超過50%,8月,全國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進一步增至54%。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就曾對此評價道,新能源汽車正在快速取代傳統燃油車,二者之間形成了此長彼消的替代關系。

眼看自己就要被取代,BBA才終于坐不住了。

02 BBA轉型新能源

2021年,奧迪CEO在公開場合表示未來是屬于電動化時代的,并開始向這個方向轉型,甚至宣布將在2026年推出最后一代燃油車。同樣開悟的還有寶馬、奔馳,兩家車企同樣在2021年前后相繼開啟電動化。

為了順利轉型,BBA沒少砸錢。

2023年,寶馬研發成本大增13.8%,上升至75.38億歐元,主要用于電氣化、數字化以及自動駕駛等新技術方面的投入;奔馳2023年的研發成本更是突破百億;奧迪則計劃于2028年前投入410億歐元,其中295億歐元將用于純電動汽車與數字化領域的研發。

在此期間,BBA推出了多款新能源汽車。

寶馬旗下的 寶馬i3 、 寶馬i4、 寶馬i5、 寶馬iX1 、 寶馬iX3,奧迪旗下的奧迪Q4 e-tron、奧迪e-tron GT、RS e-tron GT、e-tron,奔馳旗下的奔馳EQA、奔馳C350e和奔馳GLC 350e等車型均已上市。

為提高銷量,BBA積極推動旗下新能源汽車參加價格戰,并且給出了很高的折扣。折價最高的車型之一寶馬 i3一度將35.39 萬元的裸車指導價砍半,上險后的落地價從去年的 25 萬左右降至20 萬元以內。奔馳 E 級、奔馳 C 級的起售價也一度較指導價低約 10 萬元。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截止目前,轉型新能源的奧迪、奔馳并沒有做出什么成績。據悉,2023年,奔馳旗下的新能源汽車在中國銷量僅有3萬多輛。奧迪更慘淡,2023年上半年,公司銷量最好的Q4 e-tron銷量僅8982輛,不及國內頭部新能源汽車的單月銷量。

三家車企中,只有寶馬在新能源領域有所收效。

此前,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稱,2023年,公司在中國售出近10萬輛BMW純電動車,同比增長138%,并表示寶馬集團純電車型最大的增量來自中國市場。但與理想、蔚來等國內頭部新能源車企相比仍有差距。同年,這兩家公司汽車銷量分別達到了37.6輛、16萬輛。

不過,BBA新能源汽車競爭不過國產品牌也情有可原。

由于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布局較早,并且一直堅持高昂的研發投入,如今這些國產新能源品牌已經在諸多方面領先,《2024麥肯錫中國汽車消費者洞察》報告就提到,中國汽車工業在電動化與智能化上“一日千里”。

相比之下,BBA有些落后。

以定位大中型轎車的奔馳EQE為例,雖然在尺寸上有一定優勢,但在智能座艙、輔助駕駛以及三電、性能部分等基礎配置上,還不如價格更低的蔚來ET5。比如,奔馳EQE采用的是單電機后驅,而高配的蔚來ET5采用的是雙電機四驅驅動方式。

從數據來看,新能源汽車市場也一直是國產品牌的天下。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1-9月,中國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滲透率達到了49.9%,并且還在持續增長。

即便是寶馬,在與國產新能源汽車的競爭中也處于下風。2024年9月新能源轎車銷量排行榜顯示,在所有BBA車型中,表現最好的寶馬i3僅以2355輛排在了第58位。其余幾乎均為國產新能源汽車。

03 左右橫跳的BBA

在燃油車和新能源車“雙廢”的情況下,BBA也曾試圖先用低價保住市場份額。2023年,BBA在市場價格戰打響半年之久后,終于放下身價參與其中,開啟“降價大甩賣”。

雖然是被迫加入,但從降價力度來看,BBA的野心不小,全年折扣率高達17.66%,遠高于行業15.7%的平均水平。當年,寶馬在華交付 82.5 萬輛,同比增長 4%。雖然增幅不高,但也實現了降價保份額的目標。

這也給了BBA繼續加碼價格戰的信心。

在更加內卷的2024年,相較于指導價,奧迪旗下的A4L、奔馳 C 級等主流中型轎車的折扣率一度超過25%,奔馳 A 級、寶馬 X1 等豪華品牌 20 萬元價位車型的折扣率也高于 35%。

但降價帶來的不全是好處。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在發文指出經銷商生存困境時就提到,價格戰導致經銷商越賣越虧,經銷商經營困難則會導致車企渠道收縮。

以寶馬為例,上個月,G.A.旗下經銷商就因為資金鏈斷裂,無法給寶馬及其關聯公司的正常支付款項。寶馬最終只能收回對G.A.集團旗下9家4S店、2家快修店及1家城市展廳的授權。

(寶馬與G.A.集團解約書)

就連BBA最大的優勢——消費者心中的“門面”也開始動搖。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6 月寶馬二手車保值率環比下滑 3%,寶馬 X3 的保值率低于蔚來 ES6。有車主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稱,“落地價 31 萬的寶馬 i3 ,開了一星期后想換成寶馬 ix3,銷售估價 21 萬元。”

更重要的是,在新能源已經趨勢的情況下,BBA的降價策略也留不住用戶了,今年上半年,BBA銷量開始出現下滑情況。

吃力不討好曾讓BBA短暫放棄價格戰,今年7月,BBA開始回調價格。但卻在八月換來了銷量斷崖式下跌。其中,寶馬在中國市場的總銷量銳減至3.48萬輛,與去年同期的約6萬輛相幾乎減半,奧迪、奔馳的銷量維持在4.5萬輛左右,同比也下降了一成多。

無奈之下,9月中旬開始BBA只能硬著頭皮繼續“降價大甩賣”。奧迪A8L從118.68萬的官方指導價降至79.24萬,降幅高達33%,奧迪EQC在宣傳中最高降價更是達到40萬,從豪華區間一下進入親民區間。

寶馬經銷商甚至把寶馬“降價促銷”的廣告牌豎到了不相鄰的問界的店門口。廣告打到這種程度,說明寶馬真的急了。

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對于BBA來說,只有推出優質的新能源汽車,盡快實現轉型才能翻盤。

BBA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今年,奧迪全球CEO高諾德在今年的北京國際車展上進一步表示,會逐步把純電技術和智能網聯技術引入中國市場,并且依然提供非常強勁的插電式混動汽車。寶馬、奔馳也稱將進一步投資新能源汽車。

畢竟,新能源已是未來趨勢,順勢而為一定沒錯。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梓县| 漠河县| 日照市| 孝昌县| 贵德县| 凤山市| 镇沅| 石屏县| 偃师市| 磐石市| 澄迈县| 宾川县| 涟源市| 滨州市| 贵州省| 夏河县| 南丹县| 五寨县| 苗栗市| 来安县| 江西省| 涟源市| 华池县| 嘉义市| 如皋市| 东宁县| 松溪县| 东至县| 庐江县| 娱乐| 琼海市| 屏边| 霍州市| 萨嘎县| 革吉县| 台东县| 宽甸| 清丰县| 临武县| 抚顺县| 扶余县|